为什么苏联选一个平庸的领导人执政达18年,即使辞职都不同意?
苏联从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先后有7位最高领导人,分别是列宁、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他们分别领导苏联
在这些领导人中,列宁是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的缔造者,斯大林在二战中打败了德国,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虽然在位时间短,却大胆执行改革,致力于发展苏联经济和民生,即使导致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也一直致力于改善苏美关系、改善经济。
唯独是勃列日涅夫在所有领导人之中是最平庸的。
勃列日涅夫生平
勃列日涅夫出生在工人家庭,因为内战,家乡的工厂遭受破坏,全家又回到老家务农。之后勃列日涅夫当过工人、做过工程师、当过技术知识分子。
由于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苏联干部的大量损失,让他们这批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干部在30年代得到快速提升。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年),勃列日涅夫在军中效力,不过多数时间是作为部队的政委。
1950年,随着顶头上司赫鲁晓夫的升迁,他也被推荐为摩尔多瓦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在官方推荐文件中,对他的评价就是“果敢”,不过后来在勃列日涅夫的回忆中解释道“果敢就是遵守制度,执行纪律和无条件地对党委托他完成的任务负责。”
可见在那个时候,守规矩、无条件完成任务就是苏联对好领导干部的评判标准。
斯大林晚年曾把他调到中央担任书记处书记。斯大林逝世后又先后调到其他部门,外放到其他地区担任一把手。
直到1956年才再次当选为书记处书记。
赫鲁晓夫对勃列日涅夫一贯顺从听话比较满意,此时似有意让他做第二把手,但嫌勃列日涅夫工作不够果断和对事常表现得犹豫不决。
赫鲁晓夫被推翻后,大家一致推举勃列日涅夫为第一书记,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才能和威望,而是当时苏共领导集团中各种力量为求得暂时的平衡而产生的结果。
一个平庸的领导人比较容易为各方所接受。
由此他开始了为期18年的执政生涯。
勃氏执政方针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从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在“宫廷政变”中上台,到1971年的苏共二十四大,是他执政的第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他逐步巩固自己统治,放弃赫鲁晓夫的苏联经济改革,恢复传统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和工作方法。
从70年代初的苏共二十四大到1976年的苏共二十五大,是他执政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他开始大搞个人崇拜,不惜人力物力大力发展战略核武器。虽然苏联在这一时期国力达到顶点,但福兮祸所依,同时国内经济增速一直下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大发展、领导干部开始稳定化。
苏共二十五大后,到1982年11月他去世,是他执政第三阶段。
这一时期勃氏身体衰颓,凡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互相扯皮,无人负责的官僚主义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经济形势越来越糟,日常消费品需要大量进口,国家领导集团严重老龄化。
勃氏长期执政的原因
苏联执政时期最长的最高领导是斯大林,但他依靠的是铁血手腕和卫国战争胜利的威望。
勃氏执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达18年之久。
他没有像他的前任赫鲁晓夫一样被“逼宫”下台,得益于他的一些举措。
勃氏恢复了斯大林的一些制度,包括领导干部终身制,且拥有许多特权,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特权阶层。
在赫鲁晓夫执政年代,中央委员连选连任者占49.6%,到二十六大,即1981年时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90%。
而终身制的一个必然结果是领导干部老化。1981年,政治局委员平均年龄为70岁,书记处成员为68岁,核心成员的平均年龄高达75岁。
这就导致官场不正风气的大范围发展和特权阶层的稳固。
特权阶层是在斯大林时代就有,对于高级别领导干部,他们享有政府别墅、特殊门诊、医院、休养所和疗养院、配备司机、专用汽车等,工资也比大多数人要高得多,还能在物资匮乏的时代获得普通百姓买不到的各种生活用品。
到勃列日涅夫时代,特权阶层更加稳固,他们不用再担心被撤职甚至肉体消灭。而且特权阶层的人数也随之增加。据俄国学者估计,当时这个阶层大约有50万—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
这些特权阶层的作用就是巩固勃氏的统治,抵制各种形式改革,维持现状。
这样的后果就是,到了勃氏晚年,即使身体条件已经让他不适合当苏联最高领导人,他依然能选举为最高领袖,这是因为已经享受了多年特权的那些人不希望勃氏下台。
只要勃氏在位一天,他们就能多享受一天眼前的一切。
所以晚年勃氏闹过许多笑话,如1980年6月,勃氏访问哈萨克斯坦,因神志不清,在招待会上“忘记自己到了什么地方,为什么来到这里”,刚落座就离开,留下诸多哈萨克斯坦政要面面相觑。
1976年,神情常现呆滞、记忆严重丧失,连说话都感困难的勃氏,不堪重负,曾试图辞职,但是他周围的人都不希望他从总书记位置上退下去,哪怕他已不能思考,因为这是一种共同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