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始创于
1959
年。
1960
年南京大学化学系设立高分子化学专业,
1980
年更名为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
1993
年成为化学化工学院下设的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1981年
、
1984
年分别建立硕士点和博士点,
1995
年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2001
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9
年续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进入化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以学科为依托,建有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界面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高分子工程材料研究中心、高分子功能构造与结构调控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现有教授(特聘研究员)
18
人,副教授
5
人,其中国家杰青年基金获得者
3
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4
人。
学科秉承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举的原则,加强在生物医用高分子、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光电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复合与工程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建设。近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国家
973
项目课题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
2
项、重点项目
4
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1
项、教育部重大培育项目
2
项、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专项子课题
1
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技术
1
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各类
GF
项目
200
余项。
学科近年来取得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
GF
类),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在自然
·
生物医学工程、自然
·
通讯、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物理评论快报等发表
SCI
收录论文
600
余篇。
学科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国主旋律下,开展原创引领性科技攻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产业重大需求,服务人民生命健康。学科针对纳米生物医学工程中关键科学问题及肿瘤诊疗临床需求,在生物大分子纳米载体多层次结构和功能的调控、药物传输和诊断试剂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
学科
领衔的人工视觉系统变革技术作为国家首批变革性技术重点专项的项目,以引领科学前沿为目标,开辟神经科学新领域,发展仿生人工视网膜修复视觉功能和新型脑
-
机接口,实现生物电子技术等的变革和自主可控。学科承担了华为旗舰项目,在
5G
高频通讯
PCB
板和胶黏剂领域深入研究,发展界面失效高效评估方法,缩短产品测试验证迭代周期,为重点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封锁做出贡献。高性能粘合密封材料与技术,解决了恶劣海洋环境下长期应用难题,确保特种舰船设备安全可靠运行。输电线路用新型聚烯烃绝缘子关键技术,突破高低温、盐雾、风沙和覆冰等恶劣环境下绝缘子技术难题,为电网安全运行做出贡献,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鉴定为
“
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
,并入选国家电网新技术,形成高新技术产品新增产值超亿元,出口美英韩等国。
学科海外杰出校友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多人在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卡罗来纳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等担任教授;
3
人先后入选《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
35
岁以下杰出青年创新人物;国内杰出校友包括
16
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位
C9
高校副校长,
1
位
C9
高校院长。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课程
1
门,省级优秀博士论文
2
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1
篇。编写了《高分子物理导论》、《高分子科学基础》、《有机及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光谱方法》、《
Polymer Physics
:
A Molecular Approach
》等教材和《高分子结晶学原理》等专著。近五年培养博士
70
余人,硕士
100
余人。
欢迎添加高分子学科微信公众号:njupolymer 或扫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