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从湖北省南漳县融媒体中心证实,中国“两弹一星”功臣、被誉为“炼铀之父”的老兵王明健,7月7日8时35分在广东省韶关市核工业四一九医院逝世,享年87岁。
王明健曾为解放军原基建工程兵铀矿部队高级工程师。他自创方案,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任务提炼出了重要的铀原料,完成任务后放弃赴京机会,在中国第一个自办炼铀厂所在的广东省韶关市扎根下来,继续为发展核工业默默工作,直至最近数年才被重新世人“发现”,去年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王明健。(图片来源:南漳发布)
隐姓埋名自创“土法炼铀”
王明健1933年6月出生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1955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刚毕业不久,他就被一纸调令秘密发送到了“309大队”(中国第一支铀矿地质勘探大队),隐姓埋名,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做原料准备。
当时,中国的核工业体系还在初建阶段,20岁出头的王明健承担了建立水冶炼铀厂、尽快从铀矿石中提炼出重铀酸铵的任务,而这一产物是生产核燃料的重要原料。
天然铀矿石中,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铀只占很小一部分,王明健必须找到一种可行的办法,把那小部分铀“淘洗”出来。经过反复试验,他创造了一套筛选富矿、把富矿打碎,再用稀硫酸浸洗,最后用氨水中和的方法,容器方面因没有防腐蚀的材料,用的是耐酸碱的陶瓷缸。该方案后来被称作“土法炼铀”,但在当时,它却是最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做法,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有了炼铀方案,王明健率队南下,到含有铀矿的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山区一片叫做下庄的地方,建立起了309队11分队水冶厂,1958年正式投入生产,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自办炼铀厂。
八一厂电影中的“土法炼铀”场景。
1959年,在一处废弃工厂进行纯金属铀的提炼试验时,王明健连续经历了两次巨大爆炸,“死里逃生”,但是伤愈之后仍然没有畏怯,最终炼出了1公斤纯金属铀,被送往北京博物馆展出。
由他发明的“简易炼铀法”、“受控萃取法”等生产工艺,试验成功后得以在全国推广,可谓彻底解决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原料问题,是“两弹一星”事业的特殊功臣。他于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不问名利获评“荆楚楷模”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震动世界。此后,生于6月的王明健将自己的生日改为10月16日。
翁源县下庄,王明健与炼铀工人合照。
任务完成,309大队11分队可以撤离了,但是由于下庄要建更大的水冶炼铀厂,王明健放弃了回京,选择留守,还申请把家人也调来粤北山区。一守就是31年,不问名利。至1995年退休时,他已经解决了几十项技术难题,带领几代工人实现了新中国重铀酸铵从“不能生产”到“可以超额生产”的跨越。
常年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王明健留下了一身病痛,但他没有向社会要求过什么,也对曾经的功绩闭口不谈。2014年,为庆祝原子弹爆炸50周年,国家“两弹一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联系到王明健,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王明健说:“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无上光荣。”
王明健曾获得的“献身国防事业”功勋章。
退休之后,他常住韶关市区,潜心研究量子等科学问题。据南漳县融媒体中心2019年的采访资料,王明健在简陋的家中接待探访者,口齿清晰地说:“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当你停止生命时,你的发现、发明创造还能继续为人民服务,你的知识和智慧可以留给后辈……”
随着档案的解封和媒体的跟进报道,王明健才逐渐在他的家乡南漳及长期居住的韶关为人所知,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南漳楷模”“襄阳楷模”“中国好人”“襄阳道德模范”……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向他致以敬意,尽力还给他应有的荣光。
2019年国庆前夕,王明健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今年6月,当地媒体公布了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评选的“2019荆楚楷模年度人物”。授奖词写道:“公仆自英雄,功赫荣殊,元帅授勋彰大勇;英雄又公仆,政勤风俭,人民点赞颂高行。”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
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