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千零一夜》非彼一千零一夜,并不是王子公主的故事,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一个在夜晚街头的超长书单。
《尚书》并不遥远,地铁就是《荒原》。
只有晚上,只在街头;读不完的人类经典,说不完的文明故事,梁文道导读经典著作——回到人间的读书节目。
节目并不有趣,而且非常无聊,第一季有着9.5的高分却仅有一万出头的人看过,而出走季即使在豆瓣有着9.6的高分,也仅仅是因为不足一万人看过。
但有趣的是梁文道,知识渊博,观点中肯、客观,不蹭热点,不靠噱头,没有华丽的外表(顾名思义,长得不帅),但有优雅的穿着打扮和谈吐。
梁文道是个有趣的人,是个特别典型的斜杠青年,干过很多事,用过的名片有60多种。
不断活跃于香港文化界、知识界,足迹范畴从大学讲师、文化从业人员、自由撰稿人、电视电台节目主持人、牛棚书院院长、中学校长、商业电台台长、电影创作人和剧评家、作家、书评家、食文化研究人、时事评论员、乐评家,到公共危机处理专员、环保权益维护者、香港爱护动物协会的动物保育大使和观察员、古迹研究员、文化推广研究学者、艾滋病权益维护义工等。
无所不能的道长,开了一档脱口秀节目——《一千零一夜》。
说白了,这就是个荐书节目。
第四季回归谈到了教育,是有关《民主与教育》这本书的见解。
播出时间是6月5日,在高考前夜,梁道长谈到了教育。
并非片面地说中国教育的成功与否,从各个角度说了民主与教育的关联性,而我由此想到的是:教育和考试的联系。
换句话说:
我们为什么要考试?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从此战争在考场,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角逐,一场不动声色的厮杀。
十二年的读书岁月,却没看过《呼啸山庄》,不知道《人间词话》讲了什么,连《古文观止》都没怎么看过,更不要说《老人与海》、《源氏物语》这些与考试无关的书,虽然我们知道怎么证明勾股定理,怎么论述南北美战争的历史意义……
我母亲最爱念叨的一句话是:你是读了12年书念了大学的人,连这个都不知道?
年少学到“白首方悔读书迟”,只觉诗句乏味,如今才明白其中真意。
十六年念书,其实你什么书都没念过,除了考试。
梁文道在节目的末尾说:
从一百年前开始,他们就在反对死记硬背了。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杜威说:
教育对于社会而言,就犹如一个个体的生命必须进食来延续生命一样。换句话说,教育就是生活。
那学校是什么呢?
学校并不是教育的载体,而是一个独特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有老师把所有你该学懂的内容:
包括符号的运用、将来你在生活中跟人相处、发展职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循序渐进地、由浅入深地教给你。
当然,学校虽然是个特殊的环境,它到底不能够离开这个实际环境太远,你不应该在学校里面教一些学生觉得他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关系的东西。
民国时期国家对外有列强的危害,对内有军阀政治的威胁,然而这却是个被誉为“大师辈出”的时代,是一个整体教育落后人民却在觉醒的时代。
当时所有的学校编年级、怎么样考虑升级的时候,不是硬性的只凭考试,而是要因应学生,要弹性的来处理,学校和老师要设计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使得孩子们都很清楚:
我学一门知识、学一门能力为的是什么?
当他知道为什么而且他有兴趣的时候,他才能够自发起他的能动的力量,主动地去追求,这才是一个有益的教育,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像白板一样,让你随便写上什么文字的那种填鸭式的东西。
我们今天的教育其实很功利,是一个
树才
的教育,把你培养成一个什么会计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可以找工作可以挣大钱,带目标很明确。
民国时期的教育主要是
树人
,因为刚刚结束了2000年帝制,以前都是臣民,现在怎么把这数以亿计的人变成公民,当一个
人格健全
的人,这是民国教育的核心。
不可否认,高考是目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中下阶层的孩子有可能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但只是有可能,尽管这个可能性还比较大。
人才还是在不断流失,满大街都是大学生,可企业还是找不到优秀员工,社会依旧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王思聪可以年纪轻轻就搞个PE基金,寒门子弟考入清华但生活不能自理的新闻屡屡出现,不知道这算不算教育的失败?
瞎聊几句,万望勿怪。
纪录片《西南联大》推荐去看,
如果睡不着,也推荐看一下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