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某明星考编风波,“小镇做题家”一词被推到公众面前。

它最早来源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是少部分名校生拿来自嘲的语句。他们往往出生于农村或小城镇,从小就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能摆脱生活困境。所以他们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一门心思扑在考试上。

等到终于考进名校,这群“做题家”才发现理想和现实总是隔着一道长长的缺口。他们眼界不够开阔,除了做题能力强,好像挑不出其他显眼的优点。渐渐地,他们开始陷入迷茫。明明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我们俗话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他们却更愿意把自己称为“废物”。等到学校毕业,参加编制考试,同样的问题又一次在“做题家”身上上演。

这段时间,随着“小镇做题家”流行梗的传播,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这个群体,甚至在网上出现了各种顶着“小镇做题家”头衔发布的视频。有人赞叹他们性格中的自立自强,也有人心生感慨:“努力做题,却挡不住一再碰壁,难道不心酸吗?”

“梗”解析:

“做题”是一个奋斗的过程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说,原生语境的“小镇做题家”可能带有点自嘲自讽的意味儿。但是在他看来,无论是做题,还是刷题,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追求更好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个人奋斗的过程,也是一个正面的事情,没什么好嘲讽的。

比如说,前段时间全网刷屏的博士论文致谢,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的求学经历带给大家的首先是感动,“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其实,赵伟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小镇做题家”,普通又努力,从小城镇考到南京,所以对于这一话题,他很有感触。他认为,考试这类选拔机制,给了很多人一次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一次次地升学,从小地方走到大城市。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提高自己的成绩,是因为我们想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先天的条件无法改变,也不必去心酸、抱怨。赵伟说,“小镇做题家”们能够通过一层层选拔机制,就说明了他们在某些方面,确实出色,“而且走出了狭小的天地,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些都是努力做题得来的。”

他认为,“小镇做题家”指向的是每一个努力而又普通的人,它体现了大家对规则的尊重。在现行社会规则下,按照约定,去触达自己的目标。生在乡村,长在城镇,一步步通过做题和考试走出来,这并不是“心酸”,而是找到生活的方向后,并愿意为之努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