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安志杰:谢谢李司长的介绍,今天下午是我第一个线下和大家一起交流,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新冠疫苗在政策制订上一些证据上的需求和目前有一些证据上的缺口,如何通过真实试剂研究制订政策上的证据这样一些缺口。

我们知道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应该是全球有史以来第一次这么大规模这么迅速地刚才几位讲者都提到了各个机构各个国家都动员了大量的资源来投入到新冠疫苗的研发,最新的情况我们说已经有全球新冠疫苗候选疫苗品种有315种,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进入到临床研究阶段一共有210个,不同临床里边进入到三期以上至少已经有了30多种疫苗已经进入到了三期,意味着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疫苗真正进入到人群的使用。我们国家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各个国家在疫苗的审批过程当中都有不同的一些疫苗使用审批,世界卫生组织有七批疫苗,我们国家两种灭活疫苗纳入紧急使用清单,进入世界卫生组织使用清单在世界通过COVAX机制更广泛地使用。

进入到我们国家看看现在已经有四种国产的新冠疫苗已经在国内有非常广泛地应用,其中包括四种附条件审批的疫苗,其中三种全病毒的灭活疫苗,包括北京所、科兴还有武汉所的,在去年底和今年出的时候已经通过附条件的上市审批,还有线病体的,四个附条件上市批准获得了相对完整的疫苗效率的这样一些信息数据,获得疫苗效率完成三期之前,国内还有三种,有疫苗免疫性效果,通过疫情的这样需求还有一些紧急使用的需求,我们有重组蛋白的疫苗,中科院共同研发的,还有两种灭活疫苗,包括深圳康泰和昆明所中国生物医学所的灭活疫苗,也是进入到紧急使用,三种紧急使用的疫苗,另外近期在紧急使用的批准的范围之内对北京所、武汉所灭活疫苗扩大人群18岁以上到3到17岁,我们国家整个疫苗研发过程当中,覆盖多种不同的技术路线,而且后续还有一些技术路线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有一些已经进入了三期研究,我们近期也有一些新的数据。还有我们国内的三叶草三期研究的结果。已经附条件批准的四种疫苗国内使用的在三期临床研究我们看到很好效力这样一些数据。为什么疫苗在研究过程当中要通过一、二、三期不同阶段临床研究,看到三期保护效力的实验,这是真正证明疫苗的保护对疾病保护是非常坚实的证据基础,我们看到国内生产的几种疫苗都已经满足了世界卫生组织它紧急使用审批标准和国家药检部门标准,特别对有症状和严重疾病的保护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这也是我们几种疫苗能够附条件上市审批前提的基础。

前面通过疫苗很好的临床研究、临床试验一期、二期、三期临床试验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有了一个直接的证据,因为疫情的紧急需要附条件也好,紧急使用也好,已经在人群当中有了广泛使用,无论国内国外都是一样的。疫苗临床研究阶段所获得的数据和疫苗真实世界使用的数据情形是不一样的,疫苗真正人群大范围大规模使用的时候,面临各个国家疫情的情况不一样,流行的形式不一样,每个国家采取的防控策略,非药物干预措施,NPI的措施也是不尽相同,每个国家人口学特征,社会交往的这种生态和这种环境都不一样。这个就导致了实际上不同的三期临床结果证明的疫苗可能在不同的人群使用的时候有不同的结果表现。另外我们也知道临床研究阶段它的入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要有一定的入排标准才能纳入临床研究,筛选出一批健康的人群纳入到临床当中,有一些特殊人群需要接种的,包括孕妇包括老年人,这些人群往往不会在疫苗临床研究的时候,纳入研究范围,我们使用当中需要通过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进一步研究它的效果。早期疫苗研究的时候,病毒还没有发生变异,现在广泛疫苗变异株的保护效果,很难获得有效结果,虽然有了很好临床试验审批数据,距离我们真实世界使用的实际情况还有很多知识上的缺口。

真实世界的情况不同的国家,在做它疫苗政策制定的时候,基于每个国家不同疫情形式来做自己这样一个防控策略和疫苗免疫政策,我们国家应该在全球上比较特殊的几个对于本地疫情传播零容忍的状态,发现一起疫情扑灭一起,几乎很少有疫情持续传播一个月以上,虽然整个疫情流行形式非常严重,我们国内生态已经恢复正常的形式,和我们高强度的防控策略离不开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国内整个疫情流行的形式和外国不同,面临地风险也不同,大部分人群没有真正感染地风险,给我们疫苗政策制定,有了很多灵活性,国外疫情严重流行,免疫策略从高龄老年人接种,我们防控策略没有本土传播的情况下,可以用更灵活的免疫策略的方式,也是我们制订免疫策略的前提。国内的疫苗免疫策略先从感染高风险,一线的工作者和社会传播和社会运转重要的这样一些职业人群我们是作为第一优先人群,紧接着进入到劳动力人口对传播渠道重要作用的18—59岁的人群,我们国家基于我们疫情特点,制订的策略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太一样,基于我们证据做得这样一些政策建议,现在已经进入到老年人我们已经开始全面进行覆盖,下一步可能对于儿童18岁以下的儿童也会逐步进行接种,中学生已经开始比较高的接种率。

最新的一些数据,现在全国国内接种了20亿剂次,覆盖了11亿人至少接种过,人群覆盖率达到78%的水平,完成全程接种有10亿人,当然我们国内因为前期走在前面都是几个灭活疫苗,我们人群大部分使用灭活疫苗的覆盖,从全球的角度,我们国家目前全人群疫苗接种率全球各个国家走在前列的,全球上疫苗使用并不充分并不完整,在非洲国家在亚洲国家甚至南美的一些国家,疫苗整体的接种率水平还有很大的缺口,凸显了疫苗在生产研发在供应使用全球合作重要性。这种前提下疫苗已经开始使用,疫苗各个国家基于长期做了政策的制定,这些政策随着条件和疫苗的使用不断进行调整,疫苗政策的调整还是要有一些关键的证据,包括疫苗保护效果的证据,包括持久性安全性和它一些特殊人群上关键的证据都要在不断使用疫苗过程当中不断的评估监测,国内实际上也一直持续地对疫苗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包括我们整个在接种过程当中接种实施组织服务的能力,我们的供应疫苗的分配还有整个疫苗进入记录的管理在疫苗接种过程当中是一个持续进行跟踪。

我们国内有很好的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认证的这样一个系统,我们二十亿的疫苗接种之后,到现在并没有发现真正严重的安全性信号,这也对我们国产疫苗安全性有信心,我们正在持续的对于疫苗接种之后免疫持久性也在做一些这种监测,我们近期虽然很少但是不同地方还是有一些输入性的比例,包括福建、哈尔滨,之前有广东云南这些,我们通过这些本地有限传播的病例,对里边会有一部分接种疫苗以后,进行持续地跟踪和研究。但是这也是体现出来我们在整个疫苗过程当中除了临床试验期获得保护效果,真实世界使用疫苗保护效果的数据,不仅仅对我们国内后期持续更新免疫政策免疫策略非常关键,也为我们中国的疫苗可能越来越多地在国际上广泛地使用提供更多的证据对世界卫生组织,对国家附条件审批获得完全的上市审批需要非常核心关键的证据。特别在全球范围,习主席已经宣布中国的疫苗实际上是公共产品,向COVAX提供、向各个国家提供,到年底之前承诺20亿剂中国产品提供给全球作为公共产品,这也是凸显出来我们国家疫苗在全球实用过程当中有更多研究的一些数据。

我们看到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疫苗的研究数据出现,但是我们有很多的挑战,特别在国内开展相关的研究,因为大家也看到发生的国内传播的疫情都迅速被阻断,我们很少有大规模持续性的传播,这是好事情,对疫苗评估很多现场不具备的。有一些其他的VOC变异株在国外没有流行,对这些疫苗保护效果其实我们是没有条件也没有现场去进行一些评估的,目前大家都知道我们接种率越来越高,高接种率水平下,也很难在疫苗保护效果做很好的评估,因为你很难看到对照组,我们没有接种的人群更少了。即便这种条件下还是有一些国内开展了包括前期广东疫情的时候,包括江苏疫情的时候,已经有预印本研究证据,我们国家疫苗对德尔塔保护效果,和三期保护效果一样,我们国家疫苗保护效果的还是充满信心,对重症效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很难有更多国内疫苗真实效果评估的条件,全球世界卫生组织收集的全球上市后的研究,观察性研究已经有400多个通过正式发表或者预印本方式,涉及到中国疫苗只有24个,通过世卫组织预印证开展研究数据并不多,中国开展研究数据也非常少,这种条件给我们提出了需求,我们国产疫苗还是要有这种需要在海外进行更多地研究性的这样一个数据能够支撑我们国家疫苗在国内的政策制定和国际上广泛使用提供支持,我们也欣喜看到国际上有很多研究者在我们国家疫苗广泛使用的国家,广泛使用过程当中不断做这样一些研究,整体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疾控中心有一个计划,希望通过在我们国家疫苗广泛使用的这些国家,支持当地开展一些上市后的真实试剂的研究来进一步丰富扩大我们疫苗的这种证据上的缺口和它所需要的证据。

计划从四个主要一些研究领域,从真实世界的一些证据,四个证据,一个还是疫苗保护效果,保护效果其中包括一般人群了,还有包括像老年人,还有青少年,甚至包括有基础性疾病的这部分人群,我们国家疫苗在三期临床的时候,所纳入研究对象有限,通过真实世界进一步扩大研究效果,还有特别是对于广泛关注的变异株这也是我们优先考虑得,还有一些持久性加强免疫的研究,特别是持久性和加强免疫都在讨论要不要第三针,多长时间打第三针,国内条件下很难做,希望在国际上真实世界研究获得持久性的数据。疫苗整个过程接种当中对疫情真正的影响,我们国家疫苗在内大多数疫苗,主要作用预防重症和死亡,对于感染和传播有限,对我们防控策略有重要的价值,希望通过境外现场能够获得整个人群接种对于疫情防控的证据,进一步丰富我们疫苗对安全性的一些证据的积累和认识。

在前期临床三期,特别是三期研究的时候,所有三期研究临床在海外进行,凸显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上市是国际合作非常关键的渠道,我们希望和各个合作伙伴密切的进行合作,谢谢大家!

Email for business cooperation: [email protected] Email for members: [email protected] Email for media: [email protected] Email for recruitment:[email protected]
  •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 Council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