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
pertussis
)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在疫苗大规模应用前,百日咳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也曾是全球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l
传染源
人是百日咳鲍特菌的唯一宿主,因此,百日咳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同胞是其最主要的传染源。
l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等将细菌播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
l
潜伏期
最短
2
天、最长
21
天,平均
7-10
天。
l
传染期
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
6
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病后卡他期
2-3
周内传染性最强。
l
易感人群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但婴幼儿更为敏感。无论接种百日咳疫苗还是自然感染百日咳,均不能产生终生免疫。
l
国内疾病流行情况
20
世纪
60
~
70
年代百日咳年发病率
100/10
万~
200/10
万。
1978
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接种百日咳疫苗,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
2006-2013
年,全国百日咳年报告病例数为
3000
例以下。近年,随临床医生对百日咳疾病认识的提高、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推广、全细胞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转换以及百日咳加强监测和专题研究工作等提高了百日咳监测能力,百日咳报告发病数上升,
2017
年突破万例,报告
10390
例(
0.75/10
万),
2018
年为
22057
例(
1.59/10
万),
2019
年为
30027
例(
2.15/10
万)。
百日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2011-2017
年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百日咳病例多出现在夏秋季。计划免疫前,我国百日咳每
2
~
5
年发生一次流行,计划免疫开展后百日咳发病大幅下降,流行周期不再明显。我国百日咳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
5
岁的儿童,特别是<
1
岁的婴儿。
l
国际疾病流行情况
百日咳是世界流行性疾病,多见于温带或寒带。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
2015
年数据,
2014
年全球
5
岁以下儿童约有
2400
万例新发病例,因百日咳鲍特菌感染死亡的
5
岁以下儿童近
16
万例,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病死率高达
4%
。在疫苗广泛应用的国家,越来越多的百日咳病例在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中被发现,他们作为传染源意义重大。由于青少年和成年人百日咳病例症状不典型,经常未被诊断,实际的发病数可能远大于报告病例数。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的现象,百日咳发病出现反弹,分析原因主要有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保护持久性有限、疫苗犹豫导致接种率下降、监测敏感性增高等多种因素。
l
病原体特点
百日咳鲍特菌为无动力短小球杆菌,革兰染色阴性。百日咳鲍特菌的致病物质包括荚膜、菌毛及其产生的多种毒性因子。其中,荚膜有抗吞噬作用,菌毛有助于细菌黏附定植。毒性因子对其致病性和免疫反应非常重要,这些因子可大致分为毒素及黏附蛋白。包括:(
1
)毒素:主要有百日咳毒素(
PT
)、腺苷酸环化酶毒素(
ACT
)、气管细胞毒素(
TCT
)等;(
2
)黏附蛋白:丝状血凝素(
FHA
)、菌毛(
FIM
)、百日咳黏附素(
PRN
)等。
l
致病机理
百日咳鲍特菌一般不入侵血液循环,只在局部地区释放各类毒素,损害局部组织并影响全身。百日咳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但其所表现的一系列症状,是由百日咳鲍特菌的各类抗原组分及毒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百日咳鲍特菌通过飞沫传播等方式进入易感者呼吸道后,通过丝状血凝素、菌毛凝集原及黏附素的作用,特异性地结合于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纤毛上,在纤毛上定植并繁殖形成菌落,产生毒性物质导致病理损伤。百日咳毒素亦可导致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麻痹和细胞变性、坏死,影响上皮修复。
l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通常见于未接种疫苗的
10
岁以下儿童初次感染时,也可能见于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和成人;以发作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高音调鸡鸣样哮吼声为特征。可分为以下三期: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病程时间可持续
2-3
个月。并发症往往是百日咳危及患儿生命的原因,包括支气管肺炎继发其他病原菌感染、肺不张、肺气肿及皮下气肿、百日咳脑病等。
非典型病例可能因年龄和距末次疫苗接种的时间而异,一般出现在有百日咳病史或免疫接种史的儿童和成人,可能无症状,或者有轻微咳嗽但无任何典型特征。
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对百日咳做出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等。
尽管非特异的血常规检测对诊断百日咳意义不大,但对于无发热或低热伴咳嗽、考虑为初次百日咳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增加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百日咳鲍特菌分离培养的特异度最高,是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咳嗽出现
2
周内采样进行细菌培养,阳性率较高。通过运用双靶标基因甚至多靶标基因,检出各目标基因循环值,以及使用合适的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等方法可优化
PCR
,提高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百日咳患者发病初期抗体水平升高,也适于采用血清学诊断方法。双份血清学检测是病原学确诊的重要手段,当临床怀疑百日咳时,如果第
1
份血清抗体未达到标准,应做第
2
份血清学检测。诊断百日咳应根据临床情况,结合不同病程阶段,综合使用不同检测方法。
l
自然感染后的免疫力
百日咳鲍特菌自然感染后可出现百日咳抗原(
PT
、
FHA
、
PRN
、
FIM
及整个微生物)相关抗体,自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持久性为
4
~
20
年。
l
疫苗工艺和种类
全球百日咳疫苗包括全细胞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其中,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根据工艺的不同又分为共纯化疫苗和组分疫苗。
全细胞百日咳疫苗是百日咳鲍特菌经灭活制备而成,含有杂质成分较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共纯化无细胞百日咳疫苗采用共纯化技术(如超速离心)自发酵产物中提取百日咳抗原。组分无细胞百日咳疫苗,采用的是柱层析分别纯化工艺,可包括以下百日咳抗原的一种、两种、三种或五种,如
PT
、
FHA
、
PRN
、
FIM
等,有效抗原成分明确且定量。目前,我国使用的预防百日咳疫苗包括以下三种:
1.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DTaP
):由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原液(共纯化工艺)、白喉类毒素原液及破伤风类毒素原液加入氢氧化铝佐剂制成。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2.
无细胞百白破
b
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
DTaP-Hib
):主要组成成分为无细胞百白破联合(共纯化工艺)和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由
b
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
3.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灭活脊髓灰质炎和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
DTaP-IPV//Hib
):由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含有吸附在氢氧化铝上的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两种纯化百日咳抗原(
PT
和
FHA
)和
3
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及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组成。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和
b
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入性感染。
其中,
DTaP
为免疫规划疫苗,
DTaP-Hib
和
DTaP-IPV//Hib
为非免疫规划疫苗。
l
免疫策略
我国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全细胞疫苗,
1978
年实施计划免疫(全细胞百白破疫苗)。
2005
年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上市使用,
2007
年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2012
年完全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现我国使用的含百日咳成份的疫苗均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l
免疫程序
DTaP
:分别于
3
、
4
、
5
月龄进行
3
剂次基础免疫,
18
月龄进行
1
剂次加强免疫,共
4
剂次。如儿童已按疫苗说明书接种含百白破疫苗成分的其他联合疫苗,可视为完成相应剂次接种。
3
月龄
-5
周岁未完成
DTaP
规定剂次的儿童,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前
3
剂每剂间隔不小于
28
天,第
4
剂与第
3
剂间隔不小于
6
个月。
1.
病人管理:按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接触者管理:核实所有接触者的免疫史,及时查漏补种。
3.
暴露后预防:百日咳暴露后应急免疫不能防止被感染,但如果暴露持续发生,需要对免疫史不全的
3
月龄
-5
周岁的儿童补种。综合判断病例传染性、暴露持续时间与强度、及与百日咳高危人群(如婴儿)接触的可能性来确定是否开展药物预防。
[1]
李兰娟
.
传染病学
(
第
9
版
)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8.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ertussis Overview [EB/OL] [2020-08-13].
[3]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
(2021
年版
)[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1,11(04):241-245.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366*768 分辨率,IE9.0以上浏览器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丨 邮编:102206 丨 行政值班电话:010-58900001 丨 健康咨询电话: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