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地时间8月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先生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近日,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接受封面新闻专访,追忆与李政道相识五十载的难忘岁月。

专访嘉宾: 何祚庥,1927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扬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长期从事核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研究。

求学岁月

封面新闻: 和李政道有哪些共同语言?

何祚庥: 李政道教授和我是同一个时代的学者,按年龄仅比我大9个月。所以,我们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

他曾经告诉我,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期,他曾积极参加当时在昆明发生的“一二·一运动”。1945年,国民党包围抓捕四烈士,他也在被围困的会场之中。而且,正好有一颗子弹掠过他的头顶,他说如果自己的个头再高一点,可能历史就会改写了。

我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正值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席卷黄浦江两岸。身边的一群热血青年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发展,经常就中国向何处去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李政道的这些经历和我学生时的经历十分近似,我和李政道之间也就有很多共同语言。

他还多次嘱咐我们不要去讲这些事情。他说:“我对粒子物理还做了点工作,但对中国革命却毫无贡献。”

学术成就

封面新闻: 怎么评价李政道与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何祚庥: 1956年之前,在物理学界,宇称守恒定律被奉为圭臬。因此,1956年10月,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一经发表就受到广泛关注,并很快得到实验验证,他们二人也因此幸运地于该理论发表一周年之际获得诺贝尔奖。

李、杨二人获得诺奖速度之快,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在1956年10月论文发表之前,这篇文章就已经以预印本的形式在一部分物理学家中流传,随后传入国内。

1956年国庆前夕,我奉命到深圳罗湖桥头欢迎张文裕教授等四位科学家回国服务。由于我的兴趣在粒子物理,而张文裕和李政道、杨振宁都是往来十分密切的朋友,就自然而然地向我介绍了李政道和杨振宁所做的经典工作。

他们给了我一份带回来的预印本《关于弱相互作用里的宇称是否守恒的问题》。当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粒子理论工作者纷纷钻研起这“唯一”的预印本。

就在当年,李政道荣任哥伦比亚大学全职正教授,杨振宁也于1955年荣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这在美国学术界也是极为少见的。

科学交流

封面新闻: 为什么说李政道对新中国科学工作,作了大量贡献?

何祚庥: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有多位物理学家建议成立一个可以少花钱但能立即推动科学发展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会后,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立刻成立了一个由彭桓武任所长、我任副所长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对我个人来说,这件事太困难了,不知从何做起。

当时正值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访问,我立即抓住机会,向他请教如何办好理论物理研究所。他思考了一下,回答说:“我请你到美国,由西到东,去美国各个理论物理的研究单位去考察一次,看看美国是如何进行理论物理学研究的。”

于是,他当即画了一张由西到东的美国路线图。李政道告诉我,这次行程由他安排当地招待。

随后,一个由我和另外四位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前往美国考察。三个月的美国之行使我们大开眼界,也结交了许多同行。

李政道教授还推荐我们去石溪研究所杨振宁教授那里去参观、学习和交流。


原文链接: 五十载老友何祚庥院士追忆李政道:他年轻时就是一位热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