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二次听课感想
一教后,老师们给了韩老师鼓励,也提了一些改进的建议,虽然我没有参与上次的评课,但是从二教的教学设计的改动来看,韩老师接受了很多新的意见,并努力想融合这些想法,使课更完美。主要体现在:一是想努力体现此次研究的主题思考,在读写迁移的环节上更显突出;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量上有了增加;三是比上次注重读了。想法是好的,但是在落实的环节设计和策略设计上,还是“面没有揉活”,没有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主要是:一是功用性强,情感性欠缺。主要表现在理性地分析写法多,感性的朗读太少,甚至没有个人感情朗读,齐读为主要形式。二是环节和内容迂回,教学主线不清晰。个人粗浅的思考:
一、
教学思路:要充分考虑文本特点。
一般来说,文本价值决定了教学价值。这是一篇散文,小学阶段,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散文。整篇文章弥漫着作者对于“时间匆匆而逝没有痕迹”的感伤,“时间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内心独白式的追问。所以首先要关注散文这种题材的特点,重在朗读和感悟,感悟散文的语言特点和作者通过语言表达的情感。结合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读悟结合,二者交融,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多注重个人朗读和个性感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二是进一步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进行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
二、
教学主线:内容和情感的主线交叉并行。
散文有区别于记叙文的显著特点,就是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事情发展线索,但是“形散而神不散”,怎样让学生感悟到这个特点?首先教学的线索要清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清晰的印象。个人不大赞同像记叙文那样的教法:初读课文后归纳主要内容,接着思考写法特点: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是怎么样表达的?散文没有那么明晰的主要内容,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宣泄,在没有充分和作者心灵对话,感悟作者情感的前提下思考写作特点,忽略了散文的文本特点,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结合这篇课文,“课文哪些地方写到了时间匆匆而逝一去不复返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作者的无奈和感伤?”问题作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内容和情感的主线交叉并行,其间渗透协作方法的感悟和读写迁移。
三、
考虑到本课文章的特点和研究主题的需要,建议教学第二课时。
对于高年级来说,读写结合重在篇章,语言特色,题材特点等整体的感悟和学习,第二课时比较适合,句式的仿写也是重点,但不是难点,篇章的整体感悟和把握是难点。
四、
基于以上思考,教学主框架:
1、
直接从课题“匆匆”导入: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预习了,课文说的是什么匆匆?简介作家作品。
2、
听范读,整体感悟。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对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惋惜和感伤)
3、
自读批画: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时间在匆匆而逝?哪些地方读出了作者的感伤?批注你的感悟和想法,不懂的做上记号。
4、
读悟结合,自主交流。精读重点内容,渗透仿写内容。
5、
回顾全文,重点落在:作者是怎样写出对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惋惜和感伤?(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朱自清的语言特色,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本次反思完成。
1294
个字。粗浅的思考,不好意思,耽误读者的时间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