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个回答
最近这些年,大家应该能够明显感受到,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正在加快。
十几年前,智能手机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功能强大的手机App,我们可以实现移动支付、手机追剧、共享出行,大幅提升了生活品质。
如今,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算力技术革命,以及以5G、Wi-Fi 6、全光网为代表的通信技术革命,又将人类社会的数字化向前推动了一大步,让我们迈入了“数智时代”。
在“数智时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不再仅限于为个人和家庭消费者(C端)服务,而是进一步延伸到B端(企业)和G端(政府),为包括交通物流、工业制造、能源电力、矿山港口、金融证券、教育医疗、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在内的无数行业提供服务。
这开启了一片广阔的蓝海。为了与“消费互联网”相区分,我们将其称之为 “行业互联网” 。

万物智联,到底能干些啥?
行业互联网是“信息(IT)+通信(CT)+垂直行业”。为行业互联网服务的的通信网络,主要是 物联网 。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在此之前,物联网一直都被称为“传感网”。
2005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ITU(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算是从官方层面给“物联网(IoT)”正了名。

后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并不算快。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还是以Wi-Fi、蓝牙、NFC、Zigbee等短距离通信技术,作为物联网的主流技术。这极大束缚了物联网的应用场景,所以只能搞搞智能家居,无法满足其它垂直行业的需求。
再后来,随着3G、4G的高速发展和成熟,通信行业开始研究 基于蜂窝通信的广域物联网 。也就是将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于物联网场景。当时,标准组织3GPP先后推出了NB-IoT、eMTC等LPWAN(低功耗广域网)通信标准。
到了5G时代,物联网场景成为了蜂窝移动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5G,通信行业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 。
需要澄清的是,改变社会并不是仅仅依靠5G。5G技术的特点是高速率、低时延,适合车联网、工业机器人等需求场景。它需要与2G/3G/4G、NB-IoT、eMTC及Wi-Fi、蓝牙、NFC等技术进行协作,发挥各自的特点,共同构建完整的物联网技术架构,为行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支撑。

物联网的主要目标,就是打通“物与物”,“物与云(算力)”之间的数据连接,实现“万物互联”。然后,再和AI人工智能等技术配合,进一步实现 “万物智联” 。
从80-90年代的信息化,到00-10年代的网络化、云化,再到现在的数智化,我们都是在围绕着数据做文章。数十年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努力打造一个完整的 数据价值挖掘体系 。

在这个体系中,我们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技术,完成数据的采集。然后,通过通信技术(物联网),完成数据的搬运。最后,通过算力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完成数据的存储和运算。
通过这个体系,可以找到数据中潜在的价值并加以利用,以此推动行业应用场景效率的大幅提升,改进生产力,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就是数字化的底层逻辑。在不同的行业,都可以套用这个体系,用数字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赋能和改造,从而开启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我们的智慧交通、智慧工厂、智慧港口、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城市等等,都是这么来的。

智慧交通,有哪些应用场景?
智慧交通,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主战场。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交通出行与物流,一直都是居民日常生活和企业日常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这个领域比较大,我们重点围绕地面机动车运输进行分析。
地面机动车运输,分为运人和运货、城际和城内、园区和公共道路,等等。它的核心需求,无非就是两个,一是安全,二是效率。
这里,就要提到这些年非常火爆的一个方向—— 车联网(V2X) 。

车联网是物联网的一个细分领域。V2X,也就是Vehicle-to-everything,车联万物(车与车、车与道路基础设施、车与云端等)。
通过车联网,将所有和车辆行驶相关的数据都采集起来,传送到云端,然后基于这些数据,实现路网感知。或者,通过云端的算力,对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或者进行AI算法建模。
最后,可以实现车路协同,也可以实现数字交通大脑(城市大脑)。这套系统,将以云平台的形式(或者开放接口),面向C端(消费者)、B端(企业)、G端(政府)提供各种应用服务。

智慧交通服务的应用场景很多,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公共交通、园区物流等等。小枣君简单地将这些应用梳理了一下,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可以覆盖交通出行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够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交通的调度和管理,也有助于企业提升运输效率、简化资产管理跟踪,还能帮助个人用户获得更好的出行体验。
智慧交通的典型案例
上面说的内容,可能还是有点空洞。接下来,小枣君给大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 车务通终端
这几年,利用数字技术辅助进行车辆与物流管理,提升运输效率,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经济高速发展,意味着物流需求的增长,也意味着货运车辆数量的增加。完成大货物资的配送,对于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往,货车管控的主要手段就是“贴条”。
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跟踪管理,需要层层上报,效率低、易出错。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贴条也可以丢失或污损。
对此,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他们自主研发了 车载定位车务通终端 。在芜湖市湾沚区,芜湖移动率先使用了这种终端。

这种终端体积小巧。安装简易方便,不用担心行驶途中掉落。
如果车辆出现中途异常停车、到达卸货地超时、离开区域超时等情况,预警系统就会立即报警,通知工作人员处理,确保货车进行安全规范运输作业。

利用“GPS+大数据”的管控模式,还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分析统计车辆正常出入时间、行驶轨迹等多个维度的信息,为优化运输方案提供决策参考。
对于货车司机来说,车务通终端也节省了自己的等待时间,减少了信息重复上报工作。
截止目前,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已经累计发货并安装2万台车载定位车务通终端。这些终端为货运物流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支持,精准保障货车运输安全畅通,提升了效率。
●“行车卫士”智能终端
智慧交通除了提升交通运输效率之外,对车辆资产管理和道路治安防控也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是人口大国,居民有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也因此衍生了数量可观的电动车存量。

围绕电动车,在管理和使用上也是痛点不断。其中最困难的,当然是防盗。
在雪域高原拉萨,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是当地居民重要的出行工具。因为存量大,所以盗窃时间也时有发生。
为此,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协同西藏移动公司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落地了行车卫士后装监管项目。
他们对该区全域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安装“行车卫士”设备,并统一搭建“电摩车综合管理平台”。
安装终端之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对车辆进行位置查询,掌握车辆实时位置动态,查看轨迹数据,减少车辆丢失率。
如果发现车辆被盗,用户也可以通过“一键报警”功能,及时进行报案,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他们搭建的“电摩车综合管理平台”,采用“端-管-云”设计架构,为公安机关提供数据统计、车辆监控、民警协同追踪等服务。
警方在收到失窃报警信息后,通过行驶轨迹等相关具体数据,可以对车辆进行追踪。同时,平台带有的智能调度功能,还可助力警方就近追捕、跨区追捕,极大增加破案效率。
“行车卫士”设备,以及“电摩车综合管理平台”,极大提升了当地政府的电摩车数智化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
最后的话
以上所举的案例,只是智慧交通众多应用的一个缩影。
正如前面所说,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充满了极大的想象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很多的应用场景,会不断被挖掘出来。我们国内拥有全球最发达的数字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这是我们发展智慧交通的优势条件。
目前,我们还处于智慧交通的初期阶段。未来,AI在交通领域的落地会更加深入,我们的数字交通系统将变得更加智能化。
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出行一定会彻底摆脱拥堵、停车难的烦恼,变得更高效、更舒适、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