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1851年—186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 洪秀全 领导的农民战争所建立的革命政权。 [110] 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国、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 杨秀清 萧朝贵 冯云山 韦昌辉 石达开 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 金田村 发动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 金田起义 )。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 洪天贵福 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 李文彩 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特点,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概述图来源 [111]
太平天国的国号,由中国传统的天下太平的理想与基督教教义中的“天国”观念相结合而产生。“太平”或指时世安宁,或指岁谷丰登,总之为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之意。 [109] 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即萌发“太平”思想,并欲将“太平”作为奋斗目标。1843年,洪秀全作《 原道醒世训 》,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描绘了一幅蓝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几何乖离浇薄之世,其不一旦变而为公平正直之世也”。篇末附七律一首,末句云:“各自相安享太平”。
1851年1月11日,参加团营的两万余太平军将士“合到金田,恭祝万寿,起义,正号太平天国”。“天国”二字写法均特殊。“天字必长其上划”,国则去“或“从“王”,作“囯”字,谓王居中。
1852年,太平军进军湖南,途中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的名义发布了《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在文告列衔“太平天国”之上冠以“真天命”三字,表示太平天国真正受于天命,以后遂成为制度。"真天命”三字,实为太平天国文告之格式,而非国号之一部分。至后期,洪秀全改国号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真天命”字样便逐渐不见。
1861年2月17日,洪秀全再次颁布改国号诏,改国号为“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 ”,与第一次改国号为“上帝天国“比较,这一次保留了“太平”二字,改“上帝”为“天父”,并列入“天兄天王”四字。
因清朝推行剃发易服,太平天国则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被称作“长毛”,清廷蔑称其为“长毛体贼”、“毛贼”、“发贼”、“ 发逆 ”等等。又因天国领袖 洪秀全 为广东 花县 人,广东简称粤,故清廷当局亦蔑称其为“粤贼”、“ 粤匪 ”、“粤逆”、“粤寇”等,而太平军则蔑称清廷为“ 清妖 ”、“胡妖”等。
1929年, 南京国民政府 提出《 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 》,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 太平军 ”等称谓写入正史。

太平天国 金田起义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 清政府 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
外国 资本主义 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同时,自然灾害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鸦片的输入,导致 清朝 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于是,发生了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 捻军 、陕西回民起义。
洪秀全 是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曾多次到广州参加 科举 ,可惜都落第。1844年(道光二十三年),他与表亲 冯云山 、族弟洪仁玕从梁发《 劝世良言 》中吸取某些 基督教教义 ,后来自行 洗礼 。是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贵县一带传教,洪不久便返回广东,冯留在广西发展,在当地的信徒日增。 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广州跟随美国美南浸信会传教士 罗孝全 学习《 圣经 》,因受罗孝全的中国助手欺骗,令罗孝全推迟了为其洗礼的计划,离开广州,前往广西桂平与冯云山会合。
1848年初,冯云山被紫荆山蒙冲乡石人村地方士绅王作新以“聚众谋反”罪名逮捕,送往广西桂平知县衙门囚禁。洪秀全前往广州欲以“传教自由”为由,找上层关系营救。后冯云山被信徒集资贿赂桂平知县王烈,而得到释放。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团营令,要求会众到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团营编伍,同年年底,太平军先后在思旺和蔡村江与清军展开战斗,由此开始了与 清廷 的武装对立, 初以“太平”为号,后建国号“太平天国”, 并实行 公有 财产制。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后世人将这一天定为 金田起义 纪念日。3月23日,洪秀全在广西 武宣 登基称太平王, 后改称天王。 [11-12]

太平天国 永安建制

参见: 永安建制
1851年秋,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 蒙山县 )。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 杨秀清 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原前军主将 萧朝贵 为“右弼又正军师”西王,称八千岁,原后军主将 冯云山 为“前导副军师”南王,称七千岁,原右军主将 韦昌辉 为“后护又副军师”北王,称六千岁,原左军主将 石达开 翼王 ,并诏令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太平天国在南王冯云山的构想基础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礼制、军制,推行自创的历法——“ 太平天历 ”。
1852年( 咸丰 二年)4月5日,太平军自 永安 突围,北上围攻省城桂林,不克,继续北上,在 全州 蓑衣渡遭遇清军 江忠源 部拦截, 冯云山 被清军炮火击中,后伤重死亡。 5月19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 道州 、郴州。8月,西王萧朝贵闻长沙兵力空虚,率偏师进攻长沙,9月12日在攻城时战死。洪秀全、杨秀清闻讯后急率主力来到长沙城下,但此时清政府已重兵云集,太平军攻长沙近三个月仍未能成功,撤围北上攻克 岳州

太平天国 定都天京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 常大淳 举家自尽。太平军人数增至五十万(裹挟难民),1853年3月19日攻克 江宁 (今南京), 两江总督 陆建瀛 阵亡。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 两江总督衙门 ,改作 天王府 ,并宣布定都 金陵 ,改名 天京 ,正式建立了与 清王朝 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1853年4月27日,英国战舰HMS Hermes到达江宁,英国公使兼 香港总督 文咸 爵士与北王 韦昌辉 及翼王 石达开 会面,密迪乐(Thomas Taylor Meadows)为翻译。英国对太平天国表达了对太平天国及清朝中立的态度。年底,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访问天京。 [19-21]
1853年5月8日, 林凤祥 李开芳 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1855年3月,林凤祥在直隶 东光县 连镇受伤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处死。李开芳在山东 茌平县 冯官屯被俘,6月在北京被处死。

太平天国 军事全盛

1853年6月3日, 胡以晃 赖汉英 曾天养 林启荣 等奉命督战船千余,溯江西征。先后攻下 安庆 九江 、武昌等地。为反击太平天国,1853年3月底清 钦差大臣 向荣 金陵 城外孝陵卫建“ 江南大营 ”。4月16日,清钦差大臣 琦善 在扬州城外建“ 江北大营 ”。
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1855年初,翼王 石达开 大破湘军,复陷武昌。1856年4月5日,太平军再克扬州,攻破“江北大营”。1856年(咸丰六年)6月,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清军统帅向荣在8月9日自杀。

太平天国 天京变乱

参见: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 军师 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 杨秀清 手上。
1856年 太平军 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后,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便另有图谋。杨假装“天父下凡”迫天王将自己由“九千岁”封为“万岁”。北王 韦昌辉 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后来, 陈承瑢 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天王密诏北王、翼王及燕王 秦日纲 铲除东王。 2日凌晨偷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东王幕府部属、他们的家人及其他军民共2万多人亦被杀,史称“ 天京事变 ”。翼王石达开抵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逃出金陵城外。其后在天王洪秀全的密令下,韦昌辉尽杀翼王府中家属。
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杀北王以平民愤。天王见全体军民都支持 石达开 ,遂下诏诛韦。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洪秀全碍于众议,被迫诏准。他不计私怨,追究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北王亲族也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尽管武昌在石达开回京后不久即因粮尽援绝而陷落,但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 陈玉成 李秀成 杨辅清 石镇吉 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1857年春天,李秀成与陈玉成击败清军 秦定三 部,北上 六安 、霍丘,与 捻军 会合,兵锋直指湖北。

太平天国 翼王西征

1857年9月, 洪秀全 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请石达开回京, 石达开 上奏表示不会回京,但会调 陈玉成 李秀成 韦俊 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洪秀全诏准了这一方案, 天京 官方遂承认石达开此后的作战是太平天国的远征活动。 [30-32]
此后,石达开先后转战于天京外围的闽、浙、赣等省,牵制大量清军,缓解了天京、安徽两地的军事压力。
1858年,清军乘太平天国内讧之后,重建江北、江南大营。4月,洪仁玕捻转到达天京,被封为干王。
1859年春,石达开入湖南,发动“宝庆会战”,欲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 并伺机分兵入川。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35-36]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为北渡长江,夺取 成都 ,建立四川根据地,转战 、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并于1863年4月渡过 金沙江 ,突破长江防线。 但为 大渡河 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陷入重围,多次突围不成。时任四川总督的 骆秉章 遣使入太平军中谈判。经协议,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剩余两千武士保留武器随行,在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太平军被屠戮。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四川成都被 凌迟处死 ,余部坚持战斗。
1858年(清 咸丰 八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率军攻占 浦口 和扬州,大破清军 江北大营 。清军乘太平军东下,攻安徽、据太湖、扑安庆, 李续宾 率湘军连陷潜山、桐城、舒城,攻 三河镇 ,进逼庐州(合肥)。陈玉成率兵救援,李秀成援军继进。11月14日,陈玉成部攻克三河清营,次日两军决战。太平军歼清军六千人,击毙李续宾(一说自缢)、曾国华。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示意图
1860年2-5月,李秀成在第二次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乘胜攻下江苏南部多个地方。
1861年,太平天国部署第二次西征,计划以陈玉成、李秀成两支主力分别从长江南北进攻武昌,以援救安庆。陈玉成进军迅速,一举攻克 黄州 ,直逼武昌,此时英国外交官 巴夏礼 面见陈玉成;要求太平军撤军,由于李秀成部进军迟缓,太平军并无把握在短期内攻下武昌,及湘军加紧对安庆的围攻,陈玉成决定命部下 赖文光 率部队军队留在武昌附近,继续等候李秀成部,本人率主力返回安庆。
李秀成进至湖北东南部,在附近地方招兵30万人,得知东线太平军作战不利,又听说陈玉成已经返回安庆,遂放弃进攻 武汉三镇 ,改向东进军,与李世贤部共同攻下浙江大片土地。
陈玉成回救安庆,洪仁玕、 林绍璋 吴如孝 黄文金 等也来配合作战,失败;6月集贤关、赤岗岭失守,8月陈玉成与 杨辅清 等夺回集贤关,再救安庆,为清副都统 多隆阿 部所拒。
1861年9月, 曾国荃 攻克安庆,太平军守将 叶芸来 吴定彩 及全军1.6万余人全部战死。
1862年1月,李秀成率军攻上海,清军和洋人联合抵抗,由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汤森德·华尔组成 洋枪队 (后改为常胜军)阻击太平军,太平军久攻仍未能占领上海。此战引起控制上海的西方列强不满,加上有教徒指称太平天国根本为 异端 ,其说词诡异,不但不符合 罗马公教 新教 教义,反而是对基督教的侮辱和亵渎,再加上太平天国影响欧美各国在华利益,西方各国对太平天国运动转向反对。5月,陈玉成在 寿州 被叛徒 苗沛霖 逮捕,押送清军 胜保 。同年6月陈玉成被清军处死。
1862年(同治元年)6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10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12月,李秀成奉命北渡长江。同年 李鸿章 攻江苏南部, 左宗棠 攻浙江。
1863年12月4日,苏州守将 谭绍光 被部下杀死,苏州失守。
1864年5月11日,常州失陷,太平军守将 陈坤书 被俘牺牲。自此 淮军 金陵 湘军联络畅通无阻也。
湘军将领曾国藩
1863年12月21日,天京外围要塞尽失,并苦缺粮食,忠王 李秀成 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不准。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 洪天贵福 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 [42-44] 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
天京保卫战
1864年7月29日,突围至广德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湖州太平军守将 黄文金 迎入,临时驻跸。8月28日黄文金、洪仁玕主动弃城突围。9月5日护送幼天王走宁国,遭敌截击,转走浙江昌化途中黄文金因伤而死。10月江西 石城 一役,全军覆没。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江西石城荒山山洞被搜俘,11月18日在南昌被 凌迟 处死。

太平天国 余部战斗

参见: 捻军
长江以南的太平军余部,侍王李世贤部自江西挺进福建,攻占 漳州 ,经营闽南,1865年4月失利。 谭体元 部队向广东方向突围,在1866年初于广东 梅州 被肃清。 [48-49]
江北的太平军 赖文光 部投入捻军,于1865年杀清军名将 僧格林沁 ,继续对抗清军直至1868年。东捻军于1868年1月5日在扬州东北瓦窑铺覆灭,西捻军于同年8月16日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被李鸿章 淮军 消灭。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 袁大魁 部,于1869年在陕北 保安 被左宗棠消灭。 捻军高楼寨大捷
1872年4月, 石达开 余部 李文彩 部在贵州 大塘 覆灭,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证的使用太平天国旗号的反清武装,理论上是最后一支太平军。不少学者认为,应以李文彩部的覆灭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
1874年在太平天国灭亡十年后,隐匿多年的后期主要将领 杨辅清 在闽谋划复兴太平天国。被马融和所察,在 晋江 被捕,押解福州被闽浙总督 李鹤年 下令凌迟处死。
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许多太平军将士及其亲属为躲避清廷迫害,流亡海外。他们远涉重洋,足迹遍布拉美及太平洋部分岛屿。在海外发现了不少太平军将领使用过的佩剑和国内现已十分罕见太平天国时期铸造的纪念金币。 [53-54]
太平天国 武装力量 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 直隶 、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 [48-49]
太平天国在建国后,改清廷“省、府、道、县”的行政区划方式为“省、郡、县”三级制,即取消“道”,改“府”为“郡”。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之一干王洪仁玕曾数次声称太平天国欲划分天下为二十一个省,这二十一省当是指清朝所设的十八省和东北三省,但太平天国各个时期的文献中提到的省却不止于此,另有苏福省、天浦省、桂福省和 伊犁 省(新疆)。洪仁玕还曾宣布,太平天国将在江南省设十二郡,其他省每省设十一郡,但这一构想脱离实际,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落实。
太平天国文献中提到过的省份分别是: [55-56]
名称
首府
备注
江南省
首府为天京
又称天京省,今 南京 周边地区。
安徽省
首府为 安庆
-
江西省
首府为九江
-
湖北省
首府为武玱,即武昌
-
-
仅含天浦一县,即 江浦县
首府为苏州,即苏南东部
“福”字左侧的“示”字旁改为“衣”字旁,又作苏馥省
桂褔省
-
“福”字左侧的“示”字旁改为“衣”字旁。辖区不详,有学者推测系苏福省之改称,但证据不足。
浙江天省(首府为杭州)
-
湖南省
-
-
福建省
-
-
河南省
-
-
珊东省
-
珊西省
-
罪隶省
-
定于占领后改为“迁善省”,即直隶,今京津地区、河北大部及河南、山东小部分地区。
广西省
-
-
广东省
-
-
芸南省
-
即云南
四川省
-
-
桂州省
-
即贵州
陕西省
-
-
甘肃省
-
-
奉添省
-
即奉天,今 辽宁
吉林省
-
-
乌隆江省
-
伊犁省
-
新疆

太平天国 君权与神权的结合

太平天国前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 神权 与政权形成了复杂的关系。太平天国起义前夕,杨秀清与萧朝贵分别取得了代天父上帝与天兄 耶稣 传言的宗教特权,从此,如同希伯来人须通过摩西之口来聆听上帝的指示那样,太平天国包括君主洪秀全在内的全体君民须通过 杨秀清 萧朝贵 之口来聆听上帝和耶稣的指示。萧朝贵战死后,仍有东王杨秀清能“代天父传言”。 [59-60]
天王 洪秀全 是太平天国的君主,是政权的代表。天王是上帝教的教主,但却没有天父或天兄附身下凡、代天父或天兄传言的宗教特权。当东王作为天父下凡的时候,杨秀清就是天父皇上帝,就是最高神权,天王须跪在东王之前,俯首听命。从上帝教理论和教义说,只要东王愿意这样做,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从形式上看,太平天国前期确实表现出神权政治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和表现就是东王握有神权,而天王为一国之君,东王所掌握的神权却凌驾于天王代表的政权之上。 [59-60]
东王府则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设尚书,每部尚书12人,共达72人之多,分掌国务;六部设承宣,共24人,主发号施令。东王府事多权重,有时一日颁发诰谕达300件之多。东王实际执掌最高政权在当时就引起了各方面关注和各种猜测。如向荣于1853年六月在《复奏洪秀全杨秀清形貌片》中称:“洪秀全实无其人。”“或云系刻木偶为之,实无其人。”又如,1854年6月,英国传教士 麦都思 等访问了天京,他们认为东王已“窃踞上帝的传言人和神使这样一个如此有权势的地位”,并“使他的君主仅仅成为一个傀儡国王”。东王给麦都思等人的答复也未能消除关于“太平王”的存在和及其是否在南京的普遍的疑问。麦都思并认为:“显然,东王在他们的政治和宗教体系中是原动力。”张德坚也说:杨秀清“虚尊洪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所谓“虚君制”的说法正表明这一关键点,即东王既掌握着最高神权,又实际上掌握了最高政权,神权与政权合一,掌握于一人之手,就实质而言,太平天国前期又确实表现出非神权政治的特点。

太平天国 爵位表

  • 前期七王表
爵号
姓名
袭爵
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
天王五子 洪天佑 承嗣,称幼东王九千岁,天京陷落后,下落不明。
右弼又正军师西王
西王长子 萧有和 袭爵,称幼西王八千岁,天京失陷后,突围至 湖熟 镇牺牲。
前导副军师南王
西王二子萧有福承嗣,称幼南王七千岁,天京失陷后,突围至 湖熟 镇牺牲。
后护又副军师北王
以罪诛,爵除。
左军主将翼王
无记载。
燕王
以罪诛,爵除。
豫王
豫王长子 胡万胜 袭爵,称幼豫王强千岁。
  • 前期侯爵表
爵号
姓名
备注
顶天侯
1854年封燕王
靖胡侯
追封求王
定胡侯
追封请王
平胡侯
吉文元
追封祝王
剿胡侯
追封抚王
灭胡侯
追封曾王
护国侯
1854年封豫王
兴国侯
后改佐天侯
卫国侯
后改卫天侯,追封义爵
镇国侯
杨秀清亲戚,后期事迹不详。
补天侯
后改名俊良,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赞天侯
1859年封赞王
襄天侯
杨秀清甥婿
相天侯
后封助王
匡天侯
黄维江
杨秀清姊夫
助天侯
刘绍廷
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翊天侯
吉成子
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扶天侯
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卫天侯
-
后期重要王爵
干王 洪仁玕 、英王 陈玉成 、忠王 李秀成 、赞王 蒙得恩 、侍王 李世贤 、辅王 杨辅清 、扶王 陈得才 、启王 梁成富 、遵王 赖文光 、祜王 蓝成春
玉玺
参见: 太平天国木玺 幼天王洪天贵福玉玺 洪秀全金印 天王玉玺

太平天国 理论纲领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 农民起义 ,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另外,洪秀全在这次起义假借了当时从西方宗教传入的新兴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鲜。这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 原道救世歌 》、《 原道觉世训 》、《 原道醒世训 》等几本书之内。然而,很出奇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虽然声称结合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 大同思想 、农民平均主义,但他其实对基督徒一无所知。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源于当时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 劝世良言 》。后来有外国传教士知道了这件事,试图向他讲述圣经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为异端。不过,洪秀全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群众有着很大的号召力。
太平天国的军队号称 太平军 ,1850年7月为洪秀全所建立。
太平军按《 太平军目 》规定,在正副 军师 的统率下,有丞相、检点、 指挥 、将军、 总制 监军 各级指挥将领。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其中伍长统辖4人、军帅管13155人。
太平军表定纪律甚严,按《定营条例》及《行营规矩》规定,必须遵守命令、爱护武器、保护人民利益、禁止私自藏匿金银物资等;作战号令按《行军总要》部署。前期执行甚严,后期日渐松弛。
太平天国在从广西转战到南京期间曾在军中推行男女隔离的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两年,其后全面废止。但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天国占领区,仅于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间在武汉短暂推行过,其他地区并未将此制度推行民间。
太平天国失败后,一支太平军的余部远渡南美洲。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立即引起了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的严重关注。太平军攻克南京,正式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在华各条约列强万分震惊。面对这一陌生的政权,它们出于维护和扩大各自在华的既得利益考虑,迫切需要了解太平军的真实情况以便作出应对之策。1853年4月和12月英国公使文翰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分别乘兵舰访问过天京。
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有一个先后的步骤。他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制定对外的方针政策。他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进行戒备,他也不求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帮助,但却不要轻易失和以树大敌。他预定在把清朝打倒之后,第二步就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方面,与清朝正在打和拉的阶段,还不曾找到他侵略中国的走狗,而太平天国革命方兴未艾,也不得不采取等待一些时候的政策,伪装中立,以与太平天国周旋。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用伪中立对付太平天国。而太平天国所望于外国资本义侵略者的正是要使他不与清朝统治者结合在一起,也就随着不同情况相应地去对付他。当时太平天国所进行的外交,正是侵略与反侵略之间针锋相对的外交战。
太平天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坚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者的侵略是正确的,但由于对内方面,在军事上,政治上犯下了一个又一个大错,还在与封建阶级作生死的搏斗中,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对清朝统治者已经通过打和拉的阶段,进入了军事合作。而就在这时候,狡猾的英国侵略者还到天京来,向太平天国进行利诱和威胁的秘密外交,提出以平分中国为条件,愿帮打倒清朝,否则把太平天国打倒的谈判。太平天国断然予以拒绝,立刻向上海进军,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断绝外交关系,以干戈相见。
太平天国革命所处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点,使其具有了和以往农民革命中所未有的与外国列强交往这一特点。太平天国在对外政策上经历了友好、冷漠、拉拢、退让、决裂等阶段,表明太平天国在坚持和维护一个独立政权所应拥有的主权和尊严。

太平天国 圣库制度

参见: 圣库
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创立的第一个经济制度。这个制度是伴随着太平军金田起义而同时产生的,直到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圣库制度也随之泯灭。当太平军创兴之时,圣库制度对保障部队供结、吸引贫苦农民参加革命和保证军事纪律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定都天京后,洪杨等人又把城市人民的经济生活也纳入圣库的供给范围。而且一度要求以“人无私财”的原则施之于民间,这就走过了头、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显然是错误的和行不通的,其消极作用便逐渐暴露出来。
太平天国无论军中或城乡都编立军伍。地方政权每一万三千家设一 军帅 ,下辖师帅、旅帅、卒长,最基层的组织单位领导称两司马。从每军到两司马按规定都设有圣库。在“天朝”则设“总圣库”主管财物。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起,在它的中央机构中设立“总圣库”、“总圣粮”,俱各正副、又正副官四员,“职同检点”。其下分设备典官任其事。
太平天国圣库的物资来源,约有以下五方面;一是起义初期持上帝全会众交给圣库的银粮衣物;二是打败清军或攻克城镇缴获的战利品;三是各处城乡人民的捐献和对富户派大捐、打先锋所得的财物; 四是“科派”、田赋与工商税的收入; 五是 百工衙 的生产品等。天京城中设立的百式衙与 诸匠营 ,是圣库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建立在人无私财的原则基础上的圣库供给制度,在太平天国革命初期曾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它首先是吸引了贫苦农民群众踊跃参加起义。其次,圣库制度保障了太平军的供给,也鼓舞了他们的斗志。战士们的家属在天京,有圣库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无后顾之忧,能专志于“杀妖取城”,为开创太平天国的大业而斗争。第三,一切缴获交归圣库,保证了太平军良好的纪律,也使军民关系融洽。太平军纪律之优良在农民起义中为人所盛称,特别在前期更是如此。第四,在天京这样长期被清军包围的城市中,实行圣库供给制有它特殊的意义。圣库制在保卫天京和镇江等军事重镇中,起到了军民同甘共苦,民心稳固不懈的巨大作用。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私有制度还处于方兴未艾之时,任何一种想改变这种客观趋势的平均主义的思想和制度,都只能是被剥削者的美好幼稚的空想。如要求在实践中长期推行,无疑将会退到阻碍和破坏。从人们的意识形态来看,几千年的私有观念,也绝不是《 太平条规 》中禁止私藏金银和天王诏令、东王诰谕中要求“公心和傩”的说教所能改变的。农民虽然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性,但正因为他们是农民,私有观念和发家致富的愿望是浓厚的。他们并不满足于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度。因此,圣库制度在实施中,便遇到愈来愈多的主客观困难。它应该随着情况的发展而作合理的改革,把这种起义初期的供结制度转变成较为完善的财务制度,以适应新的需要。但是,没有材料证明太平天国对此作出过重大修正,而是任其自流演变,最后终于被破坏和变质了。
破坏圣库制度的,首先是太平天国领导阶层的封建特权思想和物质享受无度。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便自视为天下万国之主,天京被称作“小天堂”。大建宫室,穷极壮丽……。虽有圣库专管财物,但对诸王与高级官员却没有限制,这无疑是对圣库制度原则的一种破坏。这说明在太平天国最高领导阶层中,封建享受思想何其浓厚。在韦昌辉的眼里,圣库何尝还有平均平等的公库原则,只不过是封建帝王的私财和任意支配的内库而已,洪、杨虽然口头上也讲“节用而爱民”的道理,但进入大城市后,讲享受与排场,挥霍公共财物的奢靡之风,像病疫一样地滋长起来。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 天京 后,于1853年颁布《 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其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改革制度,同时提及中央及地方政制,还涉及经济制度。

太平天国 发行货币

参见: 太平天国货币 太平天国花钱 太平天国大花钱 太平天国背圣宝
太平军的货币除初期名称为 通宝 外,其余均称为圣宝。圣字取意于 耶稣 为救世主的宗教纲领,故太平军的圣库、圣粮、圣兵等等多用“圣”字,钱币亦如此。根据实物,太平天国的货币主要分为四类:开炉祝语钱,通用货币,纪念币,镇库钱。 [75-76]
此外,还铸造了一批镇库性质不能参与流通的花钱。其种类有四:小号大花钱、中号大花钱、特大号,其中特大号大花钱是中国最大最重钱币之一,仅半枚残钱就超过四市斤,重达2170克,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太平天国 歌谣

太平天国歌谣是指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参与者所创作并积极传播的大量带有鼓动色彩的诗句。主要有 客家山歌 及江浙皖等地民间歌谣。民间歌谣作为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太平军将领立志、述怀、宣传、鼓劲的一种方式;表现了革命将士顽强的革命斗志及将革命进行斗争到底的决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太平天国革命的赞颂之情以及对太平军将领的爱戴之情,民间歌谣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发挥了政治传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77-80]
太平天国运动是 中国近代史 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占领 长江 中下游富庶地区多年,战事波及半个中国,使清廷国力大伤。太平天国的事迹及它提出的一些主张,对日后反清革命有一定影响。由于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即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其历史功绩可归纳为:
  1. 太平天国运动所颁布的《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是农民阶级的伟大创造,给予了农民阶级一定的物质利益,反映了农民阶级渴望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纲领性文件,也是历史上农民起义者第一个有关分配土地的具体方案,体现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资政新篇 》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其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结局。 [81-82]
  2. 定都天京后,积极地实施对外贸易政策,并开展正常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方针是积极开发,平等互利,独立自主,与清政府闭关自守,投降媚外,丧权辱国等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对鸦片输入态度很强硬。1854年,杨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谈到通商时写道:“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给侵略者当头一棒。 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叶为1200万磅,比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报关的轮船180艘,上海港进口关税收入为3370114两,两码头收入51960两,极其繁荣。
  3. 初步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从金田起义揭竿而起,就把斗争矛头指向 清王朝 。在意识形态方面,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至于反帝斗争,旗帜也非常鲜明。洋枪队头子 华尔 、法国提督卜罗德死在太平天国战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个外国侵略者来南京向洪秀全建议,协力击败清军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当即严词驳斥:“我争中国,意欲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这充分体现了其爱国主义立场。 [82-83]
  4. 19世纪 中期,亚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太平天国运动同 波斯 印度尼西亚 印度 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另外据中国学者 王晓秋 和日本学者广泽吉平等人观点,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殖民化的深入,缓解了倒幕各藩的压力,促进 倒幕运动 的发展。
对清朝而言,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廷倚赖由汉族组建的湘军和 淮军 才能打败太平天国, 曾国藩 李鸿章 等汉族大臣平乱有功,使清廷更加重用汉族,汉族在清廷的权位因而大增,同时满人对军队的控制权减弱,军权、财权下放,朝廷给地方大员招募的亲兵以国家军队的编制。朝廷权威下放到各军功大员身上,使权力格局大大改变。 曾国藩、李鸿章等曾借助欧美外国人镇压太平军,见识过西方的军事力量,促使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太平军在两广及江南起事时,大量富户及平民逃到 上海 香港 避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地的发展。

太平天国 主观原因

1、一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虽然提出了《 天朝田亩制度 》,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实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目的不明确,大多是迫于生计,希望改变贫穷的经济地位。在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结果断送了革命前程。在后期,太平天国也有短暂的重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后,形势顿挫。 洪秀全 提拔了与清军血战多年的青年将领 陈玉成 李秀成 等为各军主将领。他们领导太平军奋力战斗,力挽危机局势。
中期的巩固大本营使领导核心分裂。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因掌握了大部分军政实权,所以“东府集团”势力最大。这些集团之间争夺权力斗争日益尖锐。1856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公开的分裂。据《李秀成自述》影印本记载,杨秀清骄傲专横的倾向日益严重地表现出来,“威风张扬,不知自忌”。
1856年8、9月间,江南大营被打垮,天京被包围的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乘机进一步扩大势力,“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洪秀全命韦昌辉率部于9月1日赶到天京,包围了东王府。次日杨秀清及其眷属全部被杀。接着天京城内发生混战,太平天国优秀将领和战士两万多人死亡。后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11月,洪秀全又命石达开杀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结束了韦昌辉对天京历时2个月的统治。在这之后,洪秀全又逼迫石达开出走,后石达开被清军围困在四川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全军覆没。
2、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例如,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犯了兵家大忌。 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后期作战,屡失良机。战略上存在重大失误。

太平天国 客观原因

中外政府联合绞杀。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1861年, 慈禧太后 授权曾国藩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这样,对付 太平军 的前线清军,全部归曾国藩统一指挥。曾国藩派 曾国荃 率领湘军主力专攻金陵(今南京);派李鸿章率领淮军伙同英国人戈登指挥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派 左宗棠 率领湘军的一部,进攻浙江。英法侵略者组织中外混合的反动武装,协助左宗棠。
前期的征战使领导阶层瓦解。据《中国近代史》第三章所说,在北上途中,南王 冯云山 于1852年6月3日中炮弹身亡,西王 萧朝贵 于同年9月12日负伤死去。太平军失去了2位重要的领导。
此外,天国法令相当森严,刑律残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违背了当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总之,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近代史 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农民阶级 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初期的封王,一开始就埋下祸根,东王占有绝对的军政大权,导致野心的扩大,想取代天王。领导者彼此的明争暗斗,不信任也是促成失败的原因。
2、《 天朝田亩制度 》的共产化。像分配时的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只适用于下层的农民、商户、士兵。对于上层领导人,每天是用几人共用的钱,吃几人共吃的东西,穿的、住的都比下层人民好许多。体制的不均等性也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统治者日益腐败,脱离民众。据《中国近代史》上记载:太平军进入南京后,立即大兴土木,把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拆毁了大批民房,动用了成千上万的男女劳工,“半载方成,穷极壮丽”,旋因大火烧毁。1854年又在原址复建,周围十余里,宫殿林苑,“金碧辉煌”、“侈丽无匹”。东王府的修建也是“穷极工巧,聘心悦目”。至如冠履服饰、仪卫舆马等,都备极奢华。此外,天王还不断选取民间秀女入宫。这些情况表明,太平天国领袖们在进入天京后,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已经相当严重。
4、又据《太平天国》记载:太平天国领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显。洪秀全僻处深宫,把许多精力用于宗教神学的著述,脱离了斗争实践,脱离了广大群众。

太平天国 名人评价

    • 朱元璋 洪秀全 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剑,驱逐异胡,即位于南京。朱明不数年,奄有汉家故土,传世数百年而皇祀忽衰;洪朝不十余年,及身而亡。无识者,特唱种种谬说,是朱(元璋)非洪(秀全),是盖依成败论豪杰也。”
    • “本会以异族潜乱,天地惨黩,民不聊生,负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绪不绝,太平之师不熸,则犹汉家天下,政由已出,张弛自易。”
    • “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 “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而其民族思想之发皇,轰轰烈烈,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
    • “太平天国之战争,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之大战。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 白崇禧 :“吾国自晋而后,异族代兴赤县,神州迭遭蹂躏,满清崛起东北,入主中华二百余载,其间热血之士,慨华胄之胥溺、抱恢复之壮图,随时随地以发难者不绝记载,而促其亡,以启后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国。按洪、杨诸子起自田间,揭竿举义,纵横十余省,历时十余年,改正朔,易服色,定制度,开科举,建国规模,亦已粗备。虽胜败靡常,兴亡飙忽,然民族思想之磅礴,奇材异能之荟萃、革命建设之伟大,新制善政之措施,炳炳麟麟,至今犹有生意。”
  • 胡适 郭廷以 认为,“太平天国之乱”,使中国几十年来不曾恢复元气,是应该谴责的; 郭廷以的情况则较复杂,他早年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早期元老大都以太平天国后继者自居的大环境影响,称太平天国为“太平天国革命或变乱”,将“革命”一词置于“变乱”之前,到台湾之后观点出现重大改变,认为“太平天国是一个低级的迷信,绝对的暴力集团,神权、极权、愚昧的统治,只为满足自己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白骨,满地荆棘,丧失的生命最少为二千万至五千万。以富庶著称的长江下游各省,受祸尤烈,几于无地不焚,无户不掳,死亡殆尽。幸存者亦均面无人色,呻吟垂毙。真是中国历史上的浩劫惨剧。”(《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