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学科点前身系成立于
1979
年的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与
1997
年成立的妇幼卫生教研室,
2001
年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正式成立。
1993
年与加拿大中国儿童健康基金会合作成立“加中儿童保健培训中心”,
1994
年招收妇幼卫生专业专科生,
1997
年原国家教委批准招收妇幼卫生专业本科生,
1998
年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现在每年稳定招收培养
14-18
名硕士研究生,报考该学科的本科生踊跃;
2006
年
1
月获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博士学位授权,这是我国继北京大学以后第二个批准的二级学科博士授权学科。
学科现有在岗专职教师
16
人,其中教授
6
人,副教授
6
人、副研究员
1
人;专职教师中博士
11
人。“环境与人口健康研究所”聘请国内外专家
6
人
。在三代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尤其近
15
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以学科带动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学科现为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安徽省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学校卫生)学会挂靠单位。现有建有人口健康与优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2014
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妇幼卫生综合实验室”(
2007
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建设实验室—“环境与生殖健康实验室”(
2010
年)。
2010
获批设立安徽医科大学“环境与人口健康研究所”;
2013
年妇幼卫生综合实验室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要一部分;
2015
年“安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安徽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科研形成了生命早期环境暴露母婴健康效应和青少年发育与健康两个科研方向。依托中国-安徽出生队列和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形成了“危险因素识别-病因机制-生物标志物-风险预警-应用转化”全链条的生命早期环境暴露健康影响研究模式,系统开展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重金属、维生素
D
、心理应激、孕期增重等因素与母婴健康、儿童体格生长、神经认知和行为发育的研究,并探索甲状腺功能、胎盘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等潜在机制。建立全国性青少年行为与健康监测系统,开发多种青少年行为问题评定关键技术,揭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时代特征、变化趋势和环境影响因素。
学科教师先后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
1
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
1
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6
项(重点项目
1
项、面上项目
10
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5
项);承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牵头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
1
项;承担国家卫生行业专项课题子课题
1
项;国务院部门项目
11
项;地方政府项目
38
项;欧盟第六框架协议项目、世界艾滋病基金会(
WAF
)、
GAP
基金、全球基金等国际组织资助或国际合作
12
项。上述项目课题经费共计
3600
万元。
近
5
年,学科教师在
Int J Epidemiol
、
JAMA Pediatrics
、
Diabetes Care
、
Environ Int, J Clin Endocrinol Meta
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主编专著
14
部,其中《出生缺陷——环境病因及其可控性研究》,荣获
2011
年度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入选图书奖。
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项;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
1
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
项;“小儿脑瘫的早期筛查”获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适宜技术“十年百项”推广项目。
学科系承担本科生《儿童少年卫生学》、《儿童保健学》、《妇女保健学》、《妇幼心理卫生》、《妇幼卫生概论》、《公共卫生学概论》和研究生课程《公共卫生原理与方法》、《疾病的发育起源与进化》等课程教学。《儿童少年卫生学》(
2009
年)、《妇幼保健学》(
2005
年)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妇幼保健学系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近
5
年学科教师主持承担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
10
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24
篇,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
1
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2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