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卒就職心法 – 找工作之前,先找到自己
從畢業後以一個新鮮人的身分來日本找工作,到在企業的人事擔任應屆畢業生招聘專員,再到企劃部門擔任海外專案管理,如果問我這幾年時間裡學到了什麼,我會說最重要的是學到了理解自己的限制,以及如何與自己自處。
日本的新鮮人就業方式
日本企業的招聘方式,大致分為針對應屆畢業生「新卒採用」以及針對有工作經驗的轉職者「中途採用」:一般而言,前者是在各大企業在同一時期募集大批新鮮人進公司,在應徵條件中僅指定最高學歷而不細分專攻科系,有一律指定的薪資金額和公司福利,但很少會事前公開進公司後的職位,採受訓結束後統一分發的形式,是以長期培養人才的方式補充公司勞動力。後者則是比較接近台灣人能夠想像的:公告職缺內容,指定應徵者條件經歷,進公司的時期和薪資也是由應試者個人和部門協調而定。
「新卒採用」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地處戰場圈外的日本由於大量日用品、軍需用品輸出的需求,帶來了空前的經濟成長,使得日本大學畢業生的熱門出路由學術界和政治圈轉向私人企業。當時企業為了提前確保高等教育人才,選擇在畢業前開始面試流程,錄取者稱為「內定者」。這樣的招募方式雖然隨著每年景氣而稍有差異,但大致上一直延續同樣的方式至現代,甚至是由金融貿易各大企業為首的「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經團聯)」每年制定就職協定中,公開企業的統一招募時期。直至最近,有鑑於企業對於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以及日本學生對於「應屆」就業時期的壓力,政府開始鼓勵重新檢視日式「新卒採用」的內涵,日本經團聯才在去年10月因應政府方針,發表了廢除明訂招募時期的規定。
由於日本的新鮮人求職有如此特別的社會背景,據日本人才仲介公司調查,每個畢業生平均要應徵20到30間企業,才能定下一個棲身之處。我在擔任招募專員時,也曾經遇到一週要面試20多個學生的季節,偶爾遇到坦白對未來感到迷惘的學生時,我也會想起當年的自己,在異國求職曾經如此無助,如此徬徨。
從日本企業的面試方式,學習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回想過去在校園裡,縱有課程幫助我們訓練自主邏輯思考,或有作業報告讓我們練習團隊合作,但畢竟教育機關不是職業訓練所,我們很少能有時間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決定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更不用說提前考慮畢業後想要找一份什麼樣的工作了。
然而在日本企業對新鮮人的面試中,除了確認履歷中的打工、社團、求學經歷之外,會常常問到:「你認為你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你遇過最大的挫折是什麼?」、「你會怎麼形容你這個人?你周圍的人又是怎麼評價你的?」、「十年後你想要在什麼位子上做什麼工作?」等等這類開放式而無法量化的問題。不管你選擇舉的例子是打工實習、擔任義工、還是短期海外留學,也不管你所設定的職業生涯是工程師、業務經理或是自己創業,其實這些問題都只是為了想要問出:你是誰?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你?你未來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
如果能夠回到過去給當時心亂如麻的自己一些建議,我想在準備上述那些網路上的十大常問問題之前,我會先讓自己重新整理順序:第一件事,先問問自己
所能(CAN DO)
、
所望(WANT TO DO)
、和所需
(SHOULD/MUST DO)
是什麼。第二件事,是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設立設置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
所能、所望和所需,這是我進人事之後,經常被要求必須確認應試者的三個項目。
所能
,是我們常常在履歷書上寫的,專長、經歷、證照等等「我所能做的事」,也可以是在過去經驗中察覺的個人長處(這可能是來自於成功的經驗,也可以是來自失敗的經驗)。
所望
,是指「我想要、我喜歡做的事情」,這點更是要透過回顧個人經驗去深掘:自己在做哪一類的事情時覺得最自由開心,是個人作業還是團體作業?是邏輯思考還是創新創意?最後的
所需
,指的是為了達到在職場或人生中的目標「我所需要精進的能力」,這也可以透過一個問法來察覺:過去自己在處理哪一類事情最覺得麻煩,或是有壓力想逃避?
我們可以把這三點想像成是三個畫在紙上的圓圈,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應該是能(盡量)含括了三個圓圈交集的部分。同時也要考慮,這間公司的資源、風氣和制度是否可能幫助我們擴大這個交集的部分。如果以上皆是正面回答,那我們和這份工作的契合度就可能較高,這也是我們在面試時應該強調自我推銷的內容。透過不斷地對自己提問,並以過去實際經驗來舉例回答,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對自己人生故事的重新理解,在求職時有助於應付面試時有關履歷的各種隨機問題,不會有前後矛盾的回答。
在我找工作的過程中,也曾經對於上述問題準備不足被面試官問得啞口無言,也曾經逼迫自己面試完全沒有興趣的公司,走了冤枉路。在我進人事部門成為面試官之後,見過雖然優秀卻本末倒置,將獲得「內定」當作終點的學生,加入公司之後反而失去動力,覺得每天工作味如嚼蠟,最後選擇離職。其實進入職場並不是終點,相反的,你所選的職場應該只是達到你人生目標的一塊墊腳石。因此我提到還有第二件事:為自己設立目標。短期可以是一到三年後,長期則可以是十年或是以上。這個長期目標可以是職位頭銜、存款目標、世界和平;可大可小,沒有正確答案,也不需要是永遠不變。建立一個計畫,為的是要有一個參照,當我們有了新的經歷,就可以反饋到這個計畫裡,進行目標的修正或更新。由最長期的終點目標開始回推,中點時應該完成到什麼程度,現在開始一年後應該要達到什麼地步。自然而然,去思考眼下應該做的事情、應該面試什麼產業,可能就會比較不迷惘了。
找工作是一時的,尋找自我、與自己相處卻是一生的課題。我還記得當初我接到現職公司的錄取通知時那份無比的喜悅,也記得來日工作後曾經因職場文化或是同儕造成的挫折和自我懷疑。所以我也相信就業最難的不緊緊在於擇你所愛,而是在於如何愛你所擇。即便是進入職場之後,重複上述兩件事情:更新自己的所能所望和所需,還有回首確認當初設定的各項職涯里程碑,有助於我們在遇到瓶頸和轉捩點能回歸初衷,漸漸朝自己心目中想成為的大人前進。
撰稿 /
Peggy Chang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English
(5)
創業
(54)
在日本的故事
(266)
外商
(4)
如何應對面試
(12)
如何找到職缺
(24)
如何撰寫履歷
(1)
如何轉職
(20)
學習
(17)
工作
(128)
日商
(22)
日本求職
(58)
日本職場文化
(26)
日本觀點
(180)
日本語
(13)
未分類
(3)
生活
(67)
產業趨勢
(88)
社會觀察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