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得了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是杨绛先生在她九十六岁高龄著成的。我自知杨绛先生学识的高深,自我的浅薄,只想通过这本书,能从她深遂的思想光辉中汲取到散落的一些光影。
九十六岁的老人活着已非易事,而杨绛先生在这样的年龄居然能有如此清晰的思维逻辑,并仍旧能把自己的思想付诸笔端,为我们这些晚辈的晚辈继续挥洒着她的聪明才智,奉献着她的精神食粮,给我们点燃人生的明灯,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读她的书,我根本体会不到她是一个将近百岁的老人。她的语言幽默风趣,读了让人忍俊不禁,甚至笑出声来。比如她在《镜中人》这段,讲到一个人对镜自照时看到的自己,不必犯“自恋癖”,也往往比情人眼里的意中人还中意。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她曾用过一个最丑的保姆,郭妈。她讲钱钟书曾说:对丑人多看一眼是对那丑人的残酷,可杨先生却认为对郭妈多看一眼是对自己的残酷。《在胡思乱想之二》中,杨先生想到倘若自己死去以后入了天堂,当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呢。若是现在九十几岁的模样,她的父母都不认识了,说她怎会老成这样,该叫她“娘”了;若以十五六岁青春年华最好的模样去,她的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又不认识了,她的样子倒像是女儿的孙女儿了。最后她说,在天堂相见可能只是灵魂的相见,没有具体的面貌,亲人之间应该是认识的,就像在梦中梦见故去的亲人,未见过他们的面貌与衣服,只是知道他们,感觉到他们。
杨先生思维逻辑缜密,用合理的方法、逻缉的推理和鲜活的事例论据来论述或反证问题运用得游刃有余,我这方面很欠缺,有时要反复读上几遍才弄明白。她说人是灵与肉的结合体,灵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即所谓灵性良心。肉就是人的肉体。灵魂并不是“灵”,只是一条人命,灵魂与肉体在一起即自称“我”。这样就形成三个概念的名词:灵、肉、灵魂。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与肉体是一伙的。也就是说,在人的一生中,“我”一直与人的本性“灵性良心”在作斗争,“我”斗赢了就成为“小我”,“灵性良心”斗赢了才成为“大我”、“超我”。另外杨先生还通过荀子的“性恶论”反证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定论,即人是有“灵性良心”的。荀子的“性恶论”里说:“性”不是学来的,是天生的,而人能学,也能学好。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靠后天学习学好的。而他恰恰忽略了人的婴儿时期的本性,人性的恶是从婴儿时期以后失去赤子之心开始显露的。另外“本性难移”是被肯定的,如果人本性是好的,后来变坏了,可以再学好,但如果本性是坏的,就学不好了。所以用荀子的理论驳斥了他自己的理论,反过来证明“性本善”理论的正确。
在《她的自述》中,杨先生用干净而近乎白描的语言转述了一个非创作的真实的故事。讲述一个名为“秀秀”的女人跨越半个世纪的人生悲剧命运。字字平实,句句真切,动人心弦。我感觉到杨先生笔墨的力道,她能在平铺直叙中刺痛读者的心,她能在简约从容中让读者掩卷浮想,浮想这人生的厚重与悲凉。秀秀第一次吃到肉时,含在嘴里跑回家,吐给妈妈,妈妈舔了舔,咬下半块给弟弟,留下半块给她吃了。读到这里我一下子用手捂住了嘴巴,把呛到鼻里的酸给堵住。
杨绛先生的这本书虽然简短,但我自知容量的博大。很多地方我还没有读懂,比如她大量引用《论语》、《大学》、《中庸》里的原句来论述问题,由于我古文功底的欠缺,还有待日后加倍学习,力求做到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