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看了《Woven into the Earth: Textiles from Norse Greenland》和《Medieval Garments Reconstructed: Norse Clothing Patterns》两书前半部分后做的笔记的总结,因为本人对于纺织技术全无了解,所以肯定会出现不少错漏,欢迎各位指正。
在十世纪末,格陵兰岛开始吸引流亡的冰岛人前来定居,正如约一个世纪前冰岛吸引流亡的挪威人前来定居一样,冰岛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人口开始过剩,大量居民被迫寻找新的土地,最终在格陵兰岛上建立了东部定居点和西部定居点,后来又建立了中部定居点。诺斯人在此生活了将近500年的时光,一份13世纪的记录告诉我们,格陵兰拥有300座农场,2座修道院,16座教堂,其中包括一座主教座堂。但是到了15世纪结束时,格陵兰岛上的诺斯人却全部消失,关于其原因,历史学家有诸多推测,如小冰期,黑死病切断贸易,原住民冲突等,不过其真实情况至今依旧成谜。
在关于格陵兰岛的文献记录中,记录其总共有超过400座农场,21座教堂,目前已经挖掘出20座农场和8座教堂,其中最古老的是11世纪的小教堂Tjodhilde’s Church,建造在一座农场里,以格陵兰的发现者,这座农场的农场主红发埃里克(Eric the Red)的妻子命名。一座大型的诺斯农场通常都会有一座教堂,同北大西洋其他地区的教堂相比,格陵兰岛上的教堂并不大,家具陈设也较为简陋。
Herjolfsnæs位于格陵兰最西南部,因纽特人称其为“被大火摧毁之地”,早在12世纪的萨迦中就有提及在此地教堂举行的葬礼,14世纪中期的挪威资料称此地为著名商港,此地何时被废弃并不清楚,碳测年可以追溯至15世纪中期。
1830年,一名传教士发现因纽特人用作门楣的一块石头是个墓碑,这是最早关于此地诺斯遗迹的报告,此后多年间,不断有团队来此挖掘搜寻文物,到1900年时,已经发现了不少骸骨与纺织品。
Poul Nørlund于1921年5月抵达Herjolfsnæs并开始了大规模挖掘,随着格陵兰岛天气转暖,冻土开始融化,挖掘进度越来越快,大量的墓地被挖掘出来,直到8月27日因为寒潮再度来袭而停止挖掘。
人们主要被埋葬在三个地区,教堂墓园的西侧和北侧,以及教堂废墟东南部的一小块地区,墓葬十分密集,层层叠加至三四层,Herjolfsnæs的教堂总共有86平米,是格陵兰岛被发现的教堂里第三大的,同其他诺斯教堂一样与一座大型农场相连,因为海岸线的变化,所以我们不知道墓园究竟有多大,Nørlund的挖掘发现了110-120座墓葬,因为格陵兰岛高度缺乏木材,所以使用棺椁下葬的行为几乎可以认定为是一种地位象征,大多数棺木紧挨着教堂的南向墙壁,这里有充足的日照,还有教堂的屋檐遮蔽,墓葬十字架和死者服饰也体现出这种区别,紧挨教堂墙壁和墓园南侧的墓穴更加精致,北侧低地中的墓地则十分粗糙。
在没有十字架的墓穴中,袖子被交叉成十字形作为代替,很多衣服都被剪开以更好地用作裹尸布,在少数墓穴中还发现了亚麻的残留,但是并没有发现有衬里的痕迹。
在1921年8月,12个装满苔藓作为垫材的大木箱被装上最后一班前往丹麦的船,其中装着约23件完整的服装,3件童装,16顶兜帽,4顶帽子,以及1双和单独的5只袜子。在这一考古发现公布后,一直有谣传说在Herjolfsnæs的冰山里发现了一名维京人,1925年,Nørlund对加拿大记者否认了此谣言。
Herjolfsnæs教堂墓地的环境十分复杂,土壤中的纺织品很多,骨骼却很少,推测这些纺织品的保存都要归功于格陵兰岛的特殊气候,在这些死者被埋葬时,当地的气候较为温暖,但是随着时间变化,格陵兰岛变得越来越寒冷,所以尸体骨架虽然腐烂了,但是服装却能保存下来,在被永久冻土包裹的土层中,发现了最完好的服装。
Herjolfsnæs服装于1921年底到达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关于他们的文物保护流程,Nørlund这么写道,首先把服装和支撑它们的麻袋用水湿透,溶解各种外来物质,等晾干之后,织物被放到桌子上,手动理顺和去掉所有异物。这是最麻烦的部分,等这一过程完成后,织物将会恢复一些原来的弹性,再之后就是把服装恢复到原本的面貌,让一堆破布处于正确的位置,撕裂和破碎要修复,裂开的接缝要重新缝合,之后再把整件衣服缝到一个衬里上去,最后穿到假人身上展出。
1922年,在修复工作完成后,这些服装首次开始展出,并一直作为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的永久展品。20世纪80年代时,为这些服装更换了新的衬里,新衬里被染色为文物的本色,之前的旧衬里和粗陋的织补被拆除,这次修复过程发现诸多服装都出现了磨损和光分解,因此在80年代的新展览时,服装被安置在恒温恒湿的无主照明展柜中。
2、Brattahlid (Ø29a), Qassiarsuk
1932年,在对Brattahlid的红发埃里克农场与教堂的发掘中,共发现了155座墓葬,只有少数死者被安葬在棺材里。根据12世纪冰岛的法律,尸体不得裸体下葬,格陵兰人也遵循了这一传统,同所有基督徒一样,尸体头朝西下葬,男性被埋葬在教堂南面,女性被埋葬在教堂北面,儿童被埋葬在教堂东面,也有一些例外。
3、Sandnæs (V51), Kilaarsafik.
西部定居点最大的农场,它所在的Ameralla峡湾附近有不少农场,在此地的农场都是集中式的,即所有不同功能的房间建在一起,对此地的发掘工作始于1930年,发现了很多保存完好的物品,包括骨头、皂石和木头制作的各种纺织工具,还有不少织物碎片和一个木十字架。
4、The Landnáma Farm (Ø17a) at Narsaq
Landnáma农场的发掘始于1954年,住宅建筑是一座长屋,断代为1000年左右,碳测年确认了这一猜想。在农场里发现了很多物品,也包括了不少织物碎片,其中一件织物与大多数北欧织物不同,每平方厘米的经线更密而纬线更松,此外还发现了许多染色的织物。
5、西部定居点位于沙地下的农场(64V2-III-555)
沙地下的农场是一座位于西部定居点的农场,发掘时间为1992年至1997年,简称为GUS(Garden Under Sandet),该农场位于一处沉积地带,被2米厚的沙土覆盖,且因为冻土的原因极难挖掘,几个世纪以来,这是西部定居点最大的农场之一,建筑群总占地70 x 80米,目前共发现44个房间,但它们并非同时存在,该农场至少经历过六次建造,但目前尚不清楚各个施工期的间隔,最古老的部分建造于1000年左右。农场最东北部发现了纺织室,是13世纪建造的附属建筑,在此地共发现了174件织物碎片,还有纺锤和织布机。
在中世纪北欧,绵羊和山羊的养殖极其普遍,根据当时冰岛的法律,这两者价值相等,它们产出的羊毛和奶制品对诺斯人至关重要,所以他们当然也把这两种牲畜从冰岛带到了格陵兰,绵羊种类是北方短尾羊,以坚韧著称,可以在植被稀疏的地方找到食物,厚实的羊毛也可以使其免受极寒天气威胁,这类绵羊的毛色范围很广,包括灰色、棕色、黑色、杂色,未经染色的天然羊毛可以在诺斯人的服装上看到。骨骼分析显示,诺斯绵羊肩高从55cm—70cm不等,同大型犬相当。
羊身上没有一处会被浪费,血液会被做成血肠,内脏会被煮成食物或熏干储存,乳房和睾丸也会煮熟后在酸乳清中保存,有时阴囊、肠、胃部会被做成储物袋,骨骼会被做成工具与玩具,羊角也会被用来当做酒杯或其他餐具,当羊群离开畜棚时,粪便会被切成规则的正方形晒干以作为燃料,这是许多农场最重要的燃料来源。
绵羊会受到各种螨虫和寄生虫的攻击,不仅会破坏羊毛,甚至还会导致绵羊的死亡,在沙下农场的粪便层中就发现了这种痕迹,但是关于诺斯人如何对抗这一问题我们并不清楚,同时代的苏格兰人使用焦油和鲸油的混合物涂抹绵羊全身来抵御寄生虫,也许诺斯人也会使用这一方法。
在18世纪的冰岛,一个人一年需要5公斤羊毛做衣服,在17世纪中期,平均一户萨米人家里有5只绵羊,但是中世纪时诺斯人究竟需要多少羊毛我们并不清楚,只能进行估算,以格陵兰的气候来看,每个人需要穿两件衣服,一条裤子或长筒袜或两者皆有,一个兜帽,一件斗篷。根据Herjolfsnæs出土服饰,在考虑到磨损与脱水情况将其文物重量几乎翻倍后,这一套服装加起来约有8—10公斤重,因此一个五口之家每年至少需要25公斤的羊毛制作衣服,而一只绵羊的未加工羊毛产量是1.5—2公斤,这意味着一个家庭需要25—30只羊才能满足服装的消耗,如果再加上使用羊毛为农场的仆人、工人支付工资,再加上其他各种用途,保守估计,这么一户五口之家的农场主,需要80—100只绵羊才能满足日常所需,但是,此地的饲料能够喂养如此多的羊吗?
根据对冰岛与格陵兰岛植物产量绵羊饲料需求的估计,一只羊每年需要700公斤草料,来自5.8公顷的草地或17公顷的灌木丛地,因此一座半径一公里左右的中等农庄所养的羊群是无法在本农庄的地域存活的,要么被迫到更远处寻找食物,要么减少羊毛的消耗量。
在早期,绵羊的自然脱毛能力还没有消失,每年夏天绵羊都会自行脱落羊毛,剪刀并非必需品,不过依然存在,无论是格陵兰还是北欧,都发现了一些装剪刀的小木箱,羊毛剪约20厘米长,因为羊毛剪在维京时代很少见,需要专门的保管。当羊毛被收集完毕后,因为其中含有大量杂质,在纺纱前必须要进行清洗,农场会收集一整个冬季的尿液,发酵的尿液是碱性的,加热后会变成一种清洁剂,有助于去除油脂气味,直到20世纪,北欧国家依然在使用发酵尿液为羊毛进行洗涤和染色。
在纺纱前要先手动对羊毛进行分类,脖颈,侧面和背部的羊毛品质更好,腹部和腿部的羊毛品质较差。另一种分类方法是使用羊毛梳进行梳理,在沙下农场中发现了两块141 x 45 mm和115 x 30 mm的薄木板,上面有一些小洞,这可能是羊毛刷,在北欧的其他维京遗迹中也发现过梳子。准备好的羊毛在被纺纱之前可能被储存在柳条篮里,比如在沙下农场就发现了直径120mm的柳条编织盖子,以及其他一些柳条编织的碎片。
要“精准复刻”中世纪诺斯纺织品,需要使用北方短尾羊的羊毛,该种绵羊在法罗群岛和冰岛依然存在,北方短尾羊有两层羊毛,内层是羊绒,一种柔软细腻的短毛,帮助绵羊保持温暖,外层是羊毛,长度比羊绒长得多。在纺纱之前,需要把长毛和细毛分开,可以用手或梳子(中世纪后期传入斯堪的纳维亚)。
纺纱指的是将纤维拉伸并扭曲成线的过程,用到的工具为纺锤,由纺轮和锤杆组成,纺锤在人类文明使用了数千年之久,纺轮无论是位于锤杆上部还是锤杆下部在中世纪北欧都是存在的。在中世纪北欧的,经纱通常是45度角(40°—50°)的右旋(呈Z形),纬纱通常是35度角(30°—40°)的左旋(呈S形),关于如何使用纺锤的视频教程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注意一定要保证纱线的厚度均匀,否则水洗之后会因为缩水率不同而扭曲,在中世纪北欧,纱线的平均厚度为1毫米。
格陵兰纺织品分析运动于1992年,由Else Østergård发起,在八年调查中对6个东部定居点地区,4个西部定居点地区,共102个织物、204个纱线进行了分析,并对115个样品进行了染料化验。结果很明显,可能是因为格陵兰岛较难获取材料,所以大部分服装都是原色,如羊毛的灰、棕、黑色,北极兔毛的白色等。
使用透射光显微镜在100倍和400倍的倍数下检查羊毛的纤维,测量纤维的同时还记录了羊毛原始颜色的色素颗粒的存在与密度。将存在的有机染料提取到溶剂中,并使用液体提取物进行光谱分析与薄层色谱法。
在分析过程,先记录有色素沉着的纤维的数量,然后记录纤维中色素颗粒的密度,色素沉着非常密集的为黑色,中低沉着的为棕色,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方法无法将各种不同的棕色区分开来,当黑色和白色纤维被结合时,会呈现出灰色的效果。在接受检查的格陵兰羊毛中,只有不到35%为白色,其余均有色素沉着。通过对服装版型的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在使用天然毛色的服装中,男性服装的颜色通常为:深棕色—黑色;儿童为:白色—浅灰色;女性为:混色(经纬对比色)。
根据色彩分析,大多数格陵兰天然毛色服装的经线和纬线颜色不同,经线颜色较深,纬线颜色较浅,这可能是因为使用了同一种羊的羊毛,因为北欧短尾羊中的有色羊毛由有色外毛和白色绒毛组成,所以经过纺纱后,使用外毛的经线会呈现出外毛颜色,使用绒毛的纬线会呈现出绒毛白色,这种组合使得斜纹看起来十分明显。
当使用染料时,请选择天然有机染料,包括菘蓝、茜草红、地衣紫等,关于如何草木染,网上教程很多,此处不再赘述,中世纪格陵兰岛使用的染料包括:
格陵兰最常见的染料,共发现七个样本,很多种地衣都可以提取出该染料,在整个北欧地区都被广泛使用。
目前在格陵兰发现了一个样本使用了菘蓝,整个北欧地区的维京时代墓葬中此染料均有广泛发现。
在格陵兰有两个样本,该型染料在英格兰到欧洲中部均有使用,在格陵兰是进口品。
单宁棕来源十分广泛,包括树皮、枯叶、坚果等等,在格陵兰它被用于灰色和棕色羊毛,可能是为了让羊毛的颜色更加均匀。
Herjolfsnæs的部分纺织品呈现出一种褐红色色调,对此进行的有机染料检测全部以失败告终,直到G.W.Taylor提出铁存在的可能性后重新使用盐酸溶液与亚铁氰化钾结晶进行检测,反应迅速而强烈。在Herjolfsnæs的溪流中鹅卵石上发现了高浓度铁的存在,因此很可能是通过富含铁的天然水进行染色的,但是这一结论不排除这些衣服是因为埋葬后被铁意外染色的可能性,不过确实发现了一些衣服上的铁红色十分匀称,也不能排除使用铁作为无机染料的可能性,虽然此种染色方法在欧洲中世纪并没有任何记录,也许是因为格陵兰缺乏红色染料而产生的独特发明。
在中世纪北欧,羊毛布料使用立式织机纺织而成,这种织机的纺织非常耗时,但是优点是占地面积很小,所以在冰岛一直被使用至19世纪。关于纺织机要如何使用可以去看看网上的视频教程,文字难以解释清楚。
格陵兰人可能发展出了一种区别于其他诺斯人的独特布料,其特点是每平方厘米上,纬线比经线多,如此紧密的纬线必须要足够结实的经线来承受梭子的多次穿梭才行,对于是什么原因让格陵兰人如此纺织我们并不清楚,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更紧实暖和的衣服。
从沙下农场出土的织机横梁来看,布料的宽度可以达到1200mm左右,而在服装文物上能找到的最宽的布料位于D10579,宽950mm,根据另外的说法,北欧用于定价的标准布料,宽度应该在2alen(1alen=490mm)或者3.5alen。根据北欧织机的高度来看,布料长度应该不超过6alen,然而在13世纪的冰岛,有记录称拥有20alen长的布料存在,从文物来看,最长的是D10580和D10583,分别长1230mm和1280mm。
对格陵兰织物的分析表明,纺织密度通常为每平方厘米经10纬12,会因为线的粗细产生一些变化。其中密度最大的达到了经21纬11每平方厘米,不过这不符合格陵兰的纺织习惯,应当是进口品,此外一些格陵兰密纺布料达到了经8纬20,经14纬20,经12纬15每平方厘米。
在格陵兰岛共发现21个平纹织物碎片,其中2个为亚麻,占织物总数的2.9%。
通过是经线的数量大大多于纬线的数量或反之纺成的布料,在格陵兰数量较少。
2/2斜纹在整个北欧都广泛流行,占到了格陵兰岛织物总数的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