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价值论(utility theory of value)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 经济理论 。它同 劳动价值论 相对立。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 效用论 ,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 边际效用论
效用价值论在18世纪下半期和19世纪初期处于踏步不前状态。 产业革命 的实现和社会 生产力 的大发展,为 古典经济学 建立 劳动价值论 和以它为基础的 理论体系 创造了客观前提。英国 古典经济学 的代表A.斯密和D.李嘉图在阐述劳动价值论过程中,对效用价值论作了有力的批判。在这一时期,尽管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英国的罗德戴尔伯爵(1759~1839)和法国的J.-B.萨伊,仍然坚持效用价值观点,但他们并没有给这种理论增添新内容。
19世纪30年代后,在对抗 古典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 的背景下,逐渐出现了 边际效用价值论 。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 (1795~1852) 是这一理论的直接先驱者之一。他在1833年指出, 商品价值 只表示商品的效用,不表示商品某种内在的性质;价值取决于人的欲望以及人对物品的估价;人的欲望和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化,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他实际上区分了 总效用 边际效用 这两个概念,而且暗示物品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与此同时, 爱尔兰 经济学家 M.朗菲尔德 (1802~1884)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他指出,物品 市场价格 总是由能够引起实际购买的最低程度 需求强度 来调节的。
德国经济学家H.H.戈森(1810~1858)是 边际效用论 的主要先驱者。他在《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行为规范》(1854)中,重申了效用价值论,同时提出了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从而为 边际效用价值论 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三条定理是:①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② 边际效用 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③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边际效用价值论完成于 19世纪 70年代初。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其《 政治经济学 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同年, 奥地利 经济学家C. 门格尔 在其《 国民经济学原理 》(1871)中提出了类似的理论;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在其《纯粹经济学纲要》(1874~1877)中,提出了“稀少性”价值论。这三人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们同是 边际效用价值论 的创始人。
19世纪80~90年代,边际效用论的发展形成为两个支流,一是以 奥地利学派 为代表的 心理学派 ,一是以 洛桑学派 为代表的 数理学派 。奥地利学派以门格尔和他的两个继承者F.von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为代表。洛桑学派以瓦尔拉斯和他的继承者V.帕累托为代表。杰文斯和洛桑学派一起通常被看作 数理经济学派 的代表。
边际效用 论者从对商品效用的估价引出价值,并且指出 价值量 取决于边际效用量,即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 。边际效用一词,由维塞尔所首创。价值纯粹是一种主观现象,正如门格尔所指出的,“价值既不是附属于财货之物,也不是财货应有的属性,更不是它自身可以独立存在的。经济人所支配的财货,对其生命与福利,必具有一定的意义。价值就是经济人对于财货所具有的意义所下的判断。因而它绝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之外。”(门格尔:《 国民经济学原理 》)
价值起源于效用,又以物品 稀缺性 为条件,效用和稀缺性是价值得以出现的 充分条件 。因为只有在物品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稀缺的时候,才构成人的福利(甚至生命)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即价值。
价值尺度 是边际效用,而边际效用的出现是人的享乐定理即“戈森定理”发生作用的结果。按照效用递减定理,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欲望的不断被满足而递减;如果物品数量无限,则欲望可得到完全满足即达到欲望 饱和状态 ,这意味着效用强度递减到零,从而物品效用(价值)也完全消失。然而,数量无限的物品只限于空气、阳光和泉水等少数的几种( 自由物品 ),除此而外的大多数物品的 供给量 是有限的( 经济物品 )。在供给量有限的条件下,人不能不在欲望达于饱和前的某一点放弃他的满足;如果涉及的欲望不止一种(这是通例),按照戈森的 边际欲望 相等规律,为取得最大限度满足,务必把数量有限的物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的分配,使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这样,各种欲望都要在达到完全满足之前的某一点中止下来。这个中止点上的欲望,必然是一系列递减的欲望中最后被满足的最不重要的欲望,它处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边沿上,这就是边际欲望;物品满足边际欲望的能力就是 边际效用 ,它必然是物品一系列递减效用中最后一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因为只有这个边际欲望和边际效用最能显示物品 价值量 的变动,即随物品数量增减而发生的相反方向的价值变动,所以,边际效用能够作为 价值尺度
边际效用论者深刻指出,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 生产资料 的价值,由它们参与生产的 最终消费品 的边际效用决定。维塞尔在 生产三要素论 基础上,将这个论点发展为一种“归属论”。这一理论正确地指出,各 生产要素 (土地、劳动和资本)都具有生产力即创造价值的能力;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效用(价值);据此,便可列出表示不同组合带来不同效用的方程式;在方程式数目等于未知数(生产要素)数目的条件下,便可计算出各生产要素的生产性贡献,即应归属于它的份额。维塞尔的归属论是生产论和 分配论 的综合。
边际效用 论者用 主观价值论 供求论 来说明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决定,指出物品市价是供求双方对物品主观评价达于均衡的结果。不过,依照分析条件和分析方法的不同,价格论又有 局部均衡 一般均衡 之分。如果假定其他 商品价格 不变,则某一商品市价只由该商品供求双方的主观评价来调节,并由能使供求达于均衡的边际评价来决定,这属于 局部均衡分析 ,杰文斯和洛桑学派代表者的价格论即是如此。如果考察所有商品在相互影响和制约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则各商品的价格之比应等于它们的稀少性(即边际效用)之比,这属于 一般均衡分析 ,瓦尔拉斯的价格论就是如此。
帕累托师承瓦尔拉斯,但他又以 效用序数论 无差异曲线 方法,修正和发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分析。帕累托指出,痛苦与快乐不能从数量上加以计量,不能用1、2、3、4、…这样的基数表示出来;但人们日常在不同 物品组合 之间进行选择的事实证明,物品满足欲望的能力的大小是可相互比较的,并可用第 1、第2、第3、第4、……这样的序数来表示,而这对于决定 经济均衡 条件来说也就够了。因此,帕累托抛弃了基于效用基数论的 效用函数 ,而采取了基于 效用序数论 指数函数 ,并以无差异曲线表示之。在此基础上,他进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一切 经济活动 (不限于价格决定)的最普遍的 均衡分析 ,即一切经济活动都可归结为偏好和满足这种偏好时所遇到的障碍之间对立的产物。偏好意谓人的主观欲望,它是行为的动力。障碍意谓在满足效用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限制。当偏好所引起的变动中途受到某种障碍的限制时,均衡就出现了。
无差异曲线 是帕累托从英国经济学家F.Y.埃奇沃思(1845~1926)所提出的 契约曲线 引伸出来的。埃奇沃思在《数理心理学:论数学在精神科学中的应用》(1881)一书中,曾以“契约曲线”说明“劳动与工资”在市场上交易的条件。帕累托把这个曲线略加修改,用在消费者 选择行为 上,表示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享乐量是相等的。例如:对某消费者来说, 面包 和酒的下列各单位组合所提供的共同效用可以是相等的:
面包 1.6 1.4 1.2 0.6 …
酒 0.7 0.8 0.9 1.8 …
这个可以无限扩展的系列被称为无差别系列,把这个系列标在坐标图上,便可得到 无差异曲线 。如 x 轴表示面包, y 轴表示酒。 无差异 曲线 L 1上每一点所表示的面包和酒的共同效用相等。另一条无差异曲线 L 2所表示的效用高于 L 1曲线,但 L 2曲线上任一点所表示的面包和酒的共同效用同样是相等的、无差异的。帕累托指出,无差异曲线既显示了物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的大小,又避开了效用的计量,因此是一个更合用的分析工具。由帕累托所提出的 效用序数论 无差异曲线 方法,后来被J.R.希克斯(1904~ )等人所发展,而效用基数论则由A.马歇尔等人所继承。
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 反映了经济学中 实证主义 原则的进一步贯彻。作为经济学一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这个理论中的 边际分析法 局部均衡 一般均衡分析 ,以及对 数学方法 的运用等,被经济学所广泛采用。
马克思对效用的性质及其 经济意义 作了分析。他驳斥了某些经济学家关于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作用的说法。马克思指出,构成财富物质内容的、不反映社会 生产关系 的物品有用性或效用法,不属于 政治经济学 的范围,然而,“使用价值一旦由于现代生产关系而发生形态变化,或者它本身影响现代生产关系并使之发生形态变化,它就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下册,第411页)。马克思对效用的研究是从分析一定的 经济结构 得出的,而且随着他的整个 理论分析 的展开而逐步深入,成为他对商品生产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运动规律分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于效用的经济作用,马克思认为,它固然不能起价值的作用,但除此以外,它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使用价值 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和 表现形态 劳动力商品 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使用价值是资本 流通过程 的重要条件;使用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供给与需求调节市场价格的波动;社会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是决定商品 市场价值 的前提条件等。马克思的分析对进一步研究 社会需求 的性质、作用和运动规律,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