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
经济系统
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
边缘学科
。
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结合上,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生态经济结构、功能、规律、平衡、生产力及
生态经济效益
,
生态经济
的宏观管理和数学模型等内容。旨在促使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式创建的。美国海洋学家莱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真正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几年后,美国经济学家
肯尼斯·鲍尔丁
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及“太空船经济理论”等。
生态经济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人类社会经济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普遍存在。社会经济发展要同其生态环境相适应,是一切社会和一切发展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特点是:
①综合性。生态经济学是以自然科学同
社会科学
相结合来研究经济问题,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上研究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②层次性。从纵向来说,包括全社会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及各专业类型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如农田生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
草原生态经济
、水域生态经济和城市生态经济等。其下还可以再加划分,如农田生态经济,又包括水田生态经济、旱田生态经济,并可再按主要作物分别研究其生态经济问题。从横向来说,包括各种层次区域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
③地域性。生态经济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殊性,生态经济学研究要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情或地区情况为依据。
④战略性。社会经济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要保护
自然资源
的再生能力;不仅追求局部和近期的经济效益,而且要保持全局和长远的经济效益,永久保持人类生存、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研究的目标是使生态经济系统整体效益优化,从宏观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因此具有战略意义。
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①生态经济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
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
②
生态经济区划
、规划与优化模型。用生态与经济
协同发展
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首先要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和规划,以便根据不同地区的
自然经济
特点发挥其生态经济总体功能,获取生态经济的最佳效益。城市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人口集中,
生产系统
与消费系统强大,但还原系统薄弱,从而生态环境容易恶化。农村直接从事生物性生产,发展
生态农业
有利于农业稳定、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研究其最佳生态经济模式和模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③
生态经济管理
。计划管理应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管理,
经济计划
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要制定国家的生态经济标准和评价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从事重大经济建设项目,要做出生态环境经济评价;要改革不利于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
管理体制
与政策,加强生态经济立法与执法,建立生态经济的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体系。生态经济学要为此提供理论依据。
④生态
经济史
。生态经济问题一方面有历史普遍性,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历史的阶段性。进行生态经济史研究,可以探明其发展的规律性,指导现实生态经济建设。
本条目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
瑞幸联名茅台推出“酱香拿铁”
-
阿尔巴德定理
-
第一性原理
-
塑料润滑剂
-
简单随机抽样
-
敏感性分析法
-
7Ps营销理论
-
文化产业链
-
头寸
-
计划经济
-
奶头乐理论
-
蘑菇管理定律
-
猴子管理法则
-
情绪ABC理论
-
垃圾人定律
-
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
-
破窗效应
-
INFP
-
SWOT分析模型
-
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