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月生,河南光山人。2007年6月被引进到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从事粒子物理研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个新机制,解释了B→Kη′衰变大分支比疑惑,相关理论预言被实验证实;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方法,成功证明B介子衰变中一类红外发散自恰消除,成为通用方法;率先开展B介子衰变中量子色动力学高阶修正的研究,计算结果被实验证实;理论研究结果对实验研究的建议被相关国际实验合作组重视,成为相关实验研究的主要引文。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两篇论文被2006年和2008年版PDG引用。他人引用900余次,研究结果受到实验家的重视,被CLEO、BABAR、BELLE、CDF、LHCb等大型国际实验合作组引用90余次。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12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指导教师》荣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学习经历:

1990年,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

1995年,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理学硕士学位。

1998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0.7-1992.7,河南光山二高任教。

1998.11-2000.11,JSPS fellow, Ochanomizu University, Tokyo, Japan.

2000.11-2002.6,Technion-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ifa, Israel.

2002.7-2007.6, 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师范大学。

2007.6-至今,华中师范大学粒子所,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