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爱旅游的牛排  ·  天台宗之理事觀·  5 月前    · 
爱旅游的牛排  ·  天台宗·  5 月前    · 
爱旅游的牛排  ·  天台宗_百度百科·  5 月前    · 

天台宗

[tiān tāi zōng]
中国佛教宗派
展开 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创始人 智顗 常住浙江 台州 天台山 而得名。天台宗学统自称是 龙树 慧文 慧思 智顗 灌顶 智威 慧威 玄朗 湛然 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
其教义主要依据《 妙法莲华经 》,故亦也称 法华宗 [1]
中文名
天台宗 [1]
创始人
智顗 [1]
教义依据
妙法莲华经 [1]
亦    称
法华宗 [1]
发源地
浙江省台州市 天台山国清寺

史略

龙树 [2]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 龙树 慧文 慧思 智顗 灌顶 智威 慧威 玄朗 湛然 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 大智度论 》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 中论 ·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 一心三观 ”理论。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 妙法莲华经 》要义,又阐发“诸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后慧思传智顗,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 三谛圆融 ”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智顗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著有《 法华玄义 》、《 法华文句 》、《 摩诃止观 》,世称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顶得其真传,作《涅槃玄义》和《涅槃经疏》,很有发挥。灌顶以一,四传到湛然,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对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实注解,发挥三谛圆融的义理。又针对 华严宗 法相宗 和禅宗,写了《金钢錍》、《 法华五百问论 》和《 止观义例 》等著作,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虽不免门户之见,但对天台宗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湛然的弟子有 道邃 行满 等。经过会昌禁佛和五代之乱,典籍湮没殆尽,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传弟子义寂,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访求天台宗典籍,高丽派谛观送来教典等,才使该宗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因受同学之请,撰《释难扶宗记》,驳同门另一僧人晤恩等以《 金光明经玄义 》广本为伪作而引起了一场历时七年的山家、山外之争。争论的焦点是: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具否三千等问题。山家主张妄心观与色心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张真心观,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斥为不纯,不久即衰。这次争论记载在《 四明十义书 》中。天台宗在元、明两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称“私淑台宗”,著《法华会义》等多种,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晚近有 谛闲 著《 大乘止观述记 》等十余种。 [3]

经典与判教

以《 妙法莲华经 》为宗旨,《 大智度论 》作指南,《 大般涅槃经 》为扶疏,《 大般若经 》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文 [4]
智顗判佛一代说法为 五时八教 。五时即华严时、 阿含时 方等时 、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华严时,说《 华严经 》;酪譬第二鹿苑时,说“ 阿含经 ”;生酥喻第三方等时,说《 大方等大集经 》、《 宝积经 》、《 维摩经 》、《 楞伽经 》、《 胜鬘经 》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时,说《 般若经 》;醍醐喻第五法华涅槃时,说《 妙法莲华经 》、《 大般涅槃经 》。这是 佛陀 在不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五融通,谓之“通义五时”。从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为化仪四教,从其内容方面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化仪四教为顿、渐、秘密、不定。配合五时,佛陀对具有高深教理知识的众生说《 华严经 》令其顿悟究竟教理,为顿;佛陀对教理知识较差的众生渐次说“阿含经”(鹿苑时),《 大方等大集经 》、《 大般若经 》,使其由浅入深,转小向大,渐次深悟教理,为渐;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是显与隐的区别,同席听讲,各自悟解的教理浅深不同,或顿或渐,隐而互不相知的为秘密教;显而互知的为不定教;到了讲《 妙法莲华经 》、《 大般涅槃经 》时,听众已经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之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与五时所说诸经相配,《 华严经 》就是圆教,并兼别教。鹿苑时“阿含经”是藏教,小乘奉为圭臬。《 大方等大集经 》没且定,四教比较对说,看其所对而异是别教。《 般若经 》中诸部般若,是阐明通、别、圆三教的,称为通教。最后《 妙法莲华经 》、《 大般涅槃经 》专显圆理,是纯圆教。 [5]

理论

毗卢遮那佛像 [6]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渊源于南岳 慧思 。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智顗用以与十法界(即 、菩萨、 缘觉 声闻 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构成“一念三千”的理论。认为一心具有 十法界 ,十法界一一互具成 百法界 。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介尔(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观之境,进而联系慧文的“一心三观”来考察,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通过圆修三谛,达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层实相说作为观法修修行,即观三千、三谛诸法具于现前介尔阴妄一念之心,心即诸法,诸法即心,心法一体,无待绝待,谓之“观不思议境”,此中能观之智对所观之境为第一重能所,能观智境对所观阴妄一念为第二重能所,这是总观。另有九种助观,即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治爱等。合称十乘观法。是为天台宗的圆顿止观(禅法)。止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之意。 [7]

影响

缂丝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图轴 [8]
该宗是中国汉地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 禅观 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 净土 ,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9世纪初,日本僧人 最澄 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 真言宗 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 日莲宗 都很兴旺,而 日莲宗 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9] 11世纪末, 义天 到宋朝求学,把天台宗传到了朝鲜。 [10]
2003年,天台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于青岛湛山寺明哲长老座下接法成为天台宗46代法嗣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