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眉山金融论剑》:专有名词解释——前言部分

本人非经济学科班出身,无任何经济学基础,物理的知识也早就还给老师了,因此阅读陈老师的著作,比较有难度,为了方便阅读,对一些我不熟悉的名词,做一些总结,方便那些和我一样的“小白”共同学习。本文中的名词解释,来源于百科知识,非专业人士做出的解释,要是有网友无意或有意之间点进来看到,请一笑置之,勿怪!

1、古典经济学

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 亚当·斯密 (著有《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经 大卫·李嘉图 (著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西斯蒙第 (著有《政治经济学研究》)、 穆勒 (著有《论自由》等)、 萨伊 (著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英国)强调 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 ,他认为人类的动机经过各种社会机制地细致平衡后,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都会被一只 “看不见的手” 引导着去达到并非出于其本意的目的。

在微观经济学方面,他价值论把劳动看成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并且把每一种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视为是衡量交换价值的尺度。在宏观方面,他分析得出了“市场机制本身驱使近代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的结论( 市场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

他详细分析了分工如何导致劳动者技能的提高、时间的节约和技术进步,并进而考察分工发展的条件,提出 “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 的论点;另一方面考察了人口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对生产性就业量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资本积累的源泉——节俭和储蓄。

大卫·李嘉图(英国) 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他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他论述了 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对外贸易中的 比较成本学说 (各类生产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打断了国际间利润率均等化的进程,因而使一国能够比较稳定地保持在某种商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地位)等。

西斯蒙第(法国) ,经济浪漫主义的奠基人, 最早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 法国大革命后小生产者的破产分化和英国的经济危机使他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激烈反对者。他从小生产者的立场出发,批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财富为研究对象,忽视了人和人的享受,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给社会带来灾难,要求依靠国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生活。

他认为自由竞争造成了社会两级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他是提出经济发展中社会两极分化的第一人。

约翰·穆勒(英国) ,其经典理论有国情法则、国际价值法则、相互需求决定论等。穆勒的国际价值学说是对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让·巴蒂斯特·萨伊(法国) ,否定生产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的观点,即所谓的 “萨伊定律” 。他建立了经济学的三分法,把经济学划分为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和财富的消费三部分。

2、新古典主义经济学(P8)

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完成与20世纪30年代。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学历经了 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 等三次大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包括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派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立场, 共同的主张是支持自由巿场经济,个人理性选择,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张伯伦革命 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指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 完成了微观经济学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 使得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有: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

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 ,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 总需求曲线 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所以他们指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因而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

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有三个基本观点: 一是主张保护个人利益、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二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三是主张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3、供求曲线(P8)

包括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以几何图形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画曲线好复杂,太耗时,感兴趣的可以上微观经济学的课程。

4、凯恩斯经济学(P8)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1833-1946),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货币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 有效需求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因素以及货币数量。由此得出三大基本理论: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 。由于这些规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停产乃至破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并不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其差额就是储蓄。收入愈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就愈小,储蓄越大。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

流动偏好 :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5、行为经济学(P8)

是经济学的下属学科,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2000-2005期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至少有三位被视为行为经济学家:阿克劳夫、史密斯、谢林。

6、计量经济学(P9)

是以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为方法论基础,对于经济问题试图对理论上的数量接近和经验(实证)上的数量接近这两者进行综合而产生的经济学分支。

7、布朗运动

被分子撞击的悬浮微粒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是将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液体,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其实是由许许多多分子组成的。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不断地随机撞击悬浮微粒。当悬浮的微粒足够小的时候,由于受到的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在某一瞬间,微粒在另一个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超强的时候,致使微粒又向其它方向运动,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运动,即布朗运动。

8、回归分析

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称回归方程式)。当研究的因果关系只涉及因变量和一个自变量时,叫做 一元回归分析 ;当研究的因果关系涉及因变量和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时,叫做 多元回归分析 。此外,回归分析中,又依据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函数表达式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分为 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

9、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指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U÷R。

10、科学范式

科学研究的一种规范,范式的出现为某一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共同的理论框架或规则,标志着一门科学的形成。

11、金融学

金融学均为现代经济产物,早形成于西方,叫 “货币银行学” 。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

以上名词,对应P7-P14页的内容。

编辑于 2022-04-28 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