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期的奥匈帝国算得上是欧洲的大户人家,地处中欧。国土面积仅小于俄罗斯位列第二,人口数量居第三。常年保持200万军队,称得上欧洲的一霸,地位相当于战国时期的魏国。
然而在一战中,奥匈帝国的综合国力却没有转变成较强的军事实力,原因有很多。虽然最终战败了,但战争进程中也有不少亮点,在初期也打败过强大的俄国。
奥匈庞大的军队里也是人才荟萃,将星闪耀,也有战略家和战术精湛的指挥官,并非不堪一击。在对俄战争中,奥匈战略制定的很完美,但实力跟不上来。与俄军相比军队数量不是一个级别,以少打多,失败不可避免。
奥匈战略家康拉德将军。战前制定了两个方案。A方案,奥匈对俄国和塞尔维亚同时作战,以奥匈军主力A,B两个集团军,深远迂回切断俄属波兰,配合东线德军,打败俄国,对塞尔维亚则以较弱的巴尔干集团军进行防御。B方案,奥匈军对塞尔维亚作战,用B集团军和巴尔干集团军打败塞尔维亚,用A集团军防御俄国。
A集团军群司令弗雷德里希大公,指挥对俄作战的两大主力集团军群之一。下辖有第1,第4集团军。率领奥匈军对俄属波兰的进攻。俄军兵力达120万,而奥匈军加上一个还在路上的第2集团军才不到100万人。在卢布林之战中击败俄军18个师,深入俄境120公里。后期俄军不断增兵,形势逆转。
奥匈帝国参谋总长霍申道夫男爵。战略上的指挥很被动,对俄国作战不力,最后一败涂地。
B集团军群司令科维斯将军。B集团军下属奥匈第2,第4集团军,主要在奥匈北部组织对俄军的防防御作战。
奥匈将军冯弗朗克。
奥匈军第3集团军博德曼将军,指挥所属12个师在卢布林包围战中挫败了俄军,将战线推进到俄国境内。
看看同时期的奥匈士兵,按现在的标准看是个帅男。
当年的奥匈士兵。
奥匈帝国阅兵式,也很威武壮观。谜一样的奥匈,给人谜一样的遐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