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大化学系胡晓明讲座教授(纳米材料)张华教授,最近膺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以表彰其卓越的跨学科研究。
2014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2015年获选为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于2014年(材料科学)及之后的连续5年、2015年至2019年(化学和材料科学)获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评为论文高度被引用的学者
分别于2014和2015年被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 现为科睿唯安)在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fic Minds中被列为17和 19位“Hottest Researchers of Today”之一
于2016年获文献数据库Scopus选为材料科学及工程学领域中,世界首300位论文获最多引用的研究人员之一
至今共发表了约500篇论文,并在Web of Science获得逾73,900次引用,H指数为133;而在“Google学术搜寻”已获得逾86,800次引用,H指数为141
ChemNanoMat(2015-)编辑委员会主席之一,也是ACS Nano(2014-),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8-), Advanced Materials(2019-), Carbon (2013-), Chem(2016-), Matter(2019-), Nanoscale Horizons(2015-), NPG Asia Materials(2018-), Small(2012-)等20多种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共提出70余项专利申请(包括获批8项美国专利)
对于这次膺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常与中国、欧洲、英国及美国的学者紧密合作的张教授表示非常荣幸:“这项荣誉标志着我们关于纳米材料相工程的跨学科研究得到国际嘉许,鼓励我继续从事这方面的重要研究。”
提出“纳米材料相工程”
他和团队最近便于
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以〈
纳米材料相工程
〉(Phase Engineering of Nanomaterials)为题目,撰写了一篇综述文章,提出“纳米材料相工程”这个纳米材料新理念。
张教授解释,“纳米材料相工程”是指不同相的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制备和相转变。材料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并最终影响材料的应用性能。经过科研人员多年来的努力不懈,对纳米材料的各类结构调控方法已有长足的发展,使纳米材料产生出许多独特的机械、电子、光学、磁学和催化性质。常规的调控策略通常以纳米材料的组分、形貌、晶面、尺寸和维度等作为结构参数。不过近年,相(Phase)已成为决定纳米材料性质和功能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并成为另一种有效地调控纳米材料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的新策略。
图为非常规相的金属纳米材料的直接合成。(图片来源:DOI:10.1038/s41570-020-0173-4)
团队认为,同时控制纳米材料的相和形貌,仍然是一大挑战。张教授又指出,纳米材料相工程另一极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稳定性:尽管非常规相的材料具备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但必须采取对策来稳定已制备的非常规相,才能对材料加以应用。
张教授又指出,纳米材料相工程领域仍有许多尚待探索的研究方向,例如如何利用电化学、电场、磁场、光辐射等来诱导纳米材料的相变。
张教授的研究重点之一是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晶相与形貌的同时调控,包括金属纳米层片、石墨烯、金属二硫属化物、金属˗有机框架及共价有机框架等,虽然这些纳米材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但其实这些材料极具发展潜力,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他举例说:“我们的研究对于催化反应、洁净能源、(光)电子器材、纳米及生物传感器,以及整治用水等方面,都可以作出贡献,帮助人类改善生活。”
他指出,纳米材料相工程的概念可以扩展到其他具备独特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前景的材料,例如钙钛矿,并期望为发现不同新型功能材料提供新想法,开辟新的研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