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选出边区政府委员会,李鼎铭(前排左三)为副主席。

开明党外人士李鼎铭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位体貌瘦弱的旧式学者,却坚持追逐光明;这位身居窑洞的前清士绅,却始终心怀天下;这位一度默默无闻的党外人士,却甘冒风险,与中共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今天,我们追忆鼎公,要学习他这种精神,学习他这种胸怀,学习他这种品格。

中国共产党的益友,一生追求真理

李鼎铭幼时家境贫穷,寄居在舅父、杜聿明之父杜良奎家中读书,受益良多。1903年,22岁的李鼎铭成为绥德府廪生。但他并未留恋个人前途,毅然回家乡桃花峁村办学。辛亥革命前后,西学东渐,来自北京、天津的一些新思潮、新信息,开始传到陕北这块遥远而又闭塞的土地,李鼎铭深受启发,他积极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提倡放足、剪发、禁赌,破除封建迷信;任米脂县米东区长,开办小学兼任校长,使得米脂成为陕北的文化大县。

一个山沟沟里的前清廪生,却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著作和《资本论》,最后信仰共产主义。最初,李鼎铭对中共及其主张的社会主义非常陌生,后开始研读社会主义书籍。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比较,特别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李鼎铭看到中共胸怀坦荡,以民族大业为重,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他佩服中共的正义之举、理智之见和为了民族崇高利益的高瞻远瞩、不计党派恩怨的高尚风格。从此,李鼎铭对中共的认识有了根本转变,走上与中共合作共事的进步之路。李鼎铭在米脂和延安时,认真研读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认定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不合理。因此,他自愿放弃家产,在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后又坚决表示支持。他还结合在边区实施新民主主义政治的体会,认定将来还应向社会主义发展,并发自内心地认为,“中国将来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

李鼎铭自觉地、努力地、持之以恒地进行理论思考,坚持追求真理,最终走向光明,完成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伟大转变,终于成为中共的益友。

中国共产党的诤友,至死忠贞不渝

1940年8月,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普选中,李鼎铭当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得以聆听毛泽东等人的讲话,对他影响颇深。他认为中共与党外人士是诚心实意的合作,边区政府是民主进步的典范,于是他毅然迈上了为边区政府服务的建言献策道路。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困难的时期,如何渡过难关、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困难,是当时中共和边区政府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面对这种巨大的困难,李鼎铭忧心如焚,多次深入米脂、绥德和延安周边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听取意见,并主动找陕北名士姬伯雄、马济川、安文钦等人商量,集思广益。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李鼎铭毅然提出了一件当时就引起轰动的“精兵简政”提案,提案一经提出,在参议会上立即引起反响,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反对意见认为“提倡精兵主义,部队就不能发展”“要裁减政府工作人员,民主政权如何巩固发展”,甚至还有人认为李鼎铭是党外人士,怀疑他提出精兵简政的动机不纯。毛泽东非常重视,用红笔把其中的重要段落圈起来,又把它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旁边还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毛泽东充分肯定了这一提案,并对一些不正确的意见,进行了批评,做了说服工作。11月18日,参议会通过关于精兵简政的提案。

陕甘宁边区政府各机关部门从1941年到1944年先后经过三次精简整改,效果极为明显,达到精简、统一、效率、节约和反官僚主义、反形式主义五项目标,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这个提纲被采纳,被认可,又在实践中顺利实施,是边区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在最为困难的时刻对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在延安的岁月里,李鼎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忠实积极地贯彻协助党在边区的各项事业。李鼎铭在三三制政权中从不做客人,不当摆设,积极宣传支持抗战需要、促进人民生活的主张,经常下基层,了解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一直主张发展经济、普及文化,倡导推广植棉,自织自纺,栽桑养蚕发展丝织和发展皮毛等生产措施,并动员绥、米、佳、吴一带组织移民,到边区内地开荒垦地。

为巩固边区三三制政权发挥了特殊作用

李鼎铭成为边区政府领导人并自食其力后,李鼎铭的事迹成为党组织教育解放区地主士绅的生动教材。1942年,晋西北士绅参观团到延安,李鼎铭根据自身感受,说明中共是诚心诚意与党外人士合作,并教育他们应努力走上自己生产劳动之路。在李鼎铭陪同和介绍下,这些老派的士绅们看到一个没有乞丐、没有妓女、没有二流子、人人参加大生产的边区,这种全新景象,使他们深受触动。

在国民党准备进攻延安前后,李鼎铭始终坚持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他在一次大会上坚定地说:“我年虽六旬,已决心同中共患难与共,休戚相关!”1947年春从延安撤退时,他人虽年迈,时而拄棍,时而骑毛驴,但坚持随机关的同志们在山间跋涉,毫无怨言。

同年末,颠沛流离之际,李鼎铭撒手人寰,边区上下,一体同悲,毛主席送了花圈,谢觉哉深感痛心,亲作挽联:

茹旧含新自来俊杰识时务;

知微见著毕竟聪明属老成。

谢觉哉的挽联,是李鼎铭一生的写照。作为中国共产党忠贞的朋友,李鼎铭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困难时期,毅然走上与中国共产党休戚与共、携手合作的革命道路,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的爱国为民情怀,追求真理、胸怀坦荡的崇高精神和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政治风范。

李鼎铭在边区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党统一战线工作的精彩之笔,他曾讲:“共产党对于民选来的党外人士是开诚相见,崇尚友谊,表现了最高的信任与尊重。”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位益友、诤友——李鼎铭。

赵 春, 作者单位: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