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对应的,是一路使用双手刀的人:月下竹林飘然现身的高手丁白缨,和最后一刻才现出自家刀法的陆文昭。二人的关系不在此剧透,但丁白缨出手时,沈炼一眼断定此刀为“戚家刀”、此法为“倭刀法”,可证这路势力收买的杀手是源自军阵。
戚家刀,广义上指明代仿制倭刀刀条,与中国刀结合后的一类刀。(狭义的戚家刀专指一种和铳搭配使用的长刀。)
它和旧式的中国明代刀最大的区别是:
1、比之雁翎、鱼头一类刀型,进一步变得狭长,且到刀头逐渐缩短,而不像大部分明刀那样,刀头作雁翎、鱼头等宽阔外形。这明显是模仿日本刀的刀型。
2、刀身无处不弧。明刀多在刀身处直挺,到大约前1/3处才开始有弧度,并带出上面说的宽阔刀头。
3、对镐筋(日本刀脊与刃区的界线)和横手(日本刀尖与刃区的界线)强烈模仿,尽管其呈现比日本刀模糊。
(单刀法选:“故制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渐渐薄去,两旁脊线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轻重得宜也。”)
多认为,戚继光做这一改革的起因是中国兵器遇上倭刀常有不敌。有描述说倭刀经常砍断中方士兵的兵器或身体(具体是武器还是身体的争论快成公案了,本文哪个都不参考,全不作数)。这显然也是沈炼断刀情节的由来,有趣的neta(注:“典故”的意思)。
沈炼断刀后,直接换了一把祖传的刀条,刀条略呈鱼头刀状。
胡金铨在拍《龙门客栈》的时候,专门去故宫做了考证,干脆就认为锦衣卫用的
绣春刀是从日本远洋订购的日本刀
。但他觉得拍戏不能这么用,就还是改为稳妥的中国刀。判断绣春刀是倭刀,有可能是受故宫古画《出警入跸图》中刀式的影响。个人觉得画师所绘的弯刀是不是倭刀并不好说,古画也未必全然靠得住。
另一方面,日本在明代向中国输送的刀里,有颇多是中国雁翎刀形,柄和马蹄形的刀首也尽力模仿中国,也许是当时发了图纸过去做。但总归在过于明显的镐线、不算协调的刀姿等方面透露出不伦不类。
网登网视备(沪)02020000041-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沪(2024)00000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395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10968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2376571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027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