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传统文化发微

《诗经》这个名称是从西汉开始人们的尊称,而在此之前,它单名一个《诗》字,或者再加上一个大概的篇目,叫做《诗三百》。其实《诗经》一共305首,后人把311首唐诗选集统称为《唐诗三百首》就是有样学样。

《诗经》记录的时间跨度很大,题材很广,囊括了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到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而与此同时西方鼎鼎大名的《荷马史诗》,不过才记录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约200年的希腊历史。如此一比较,若将《诗经》称为周朝史诗,一点也不过分。

《诗经》的编纂不易,流传更不易。到了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无力开展“采诗”的工程,《诗经》的编辑也就到此为止,更糟糕的是《诗经》在秦朝历经战火的焚烧而一度失传。幸好当时的学者们尚且保留了对《诗经》的记忆,于是在西汉出现了三种版本的《诗经》。有的以其传者的国籍来命名,如齐人辕固的《齐诗》、鲁人申培的《鲁诗》;还有的以其传者的姓氏命名,如燕人韩婴的《韩诗》。这三家合称为三家诗,因为它们都用当时流行的隶书写成,因此属于今文经学派。

在那个文化一片荒凉的西汉初年,这三家生逢其时,都被立为官学。不难想象,这三家学派必然也是门派森严,家法严格,而且相互较劲儿,一定要争个高下。可是当毛亨的《毛诗正义》(也就是《毛诗》)出现后,这三家就开始同仇敌忾,一起反对《毛诗》。这四家合起来就是四家诗。

一开始《毛诗》并未列入官学,只是在民间流行,后来被刘歆归入古文经学派。《毛诗》首次列入官学,是在王莽掌权的时候。王莽本人“信而好古”,再加上刘歆的推波助澜,整个掀起一股复古之风,包括《毛诗》在内的古文经学终于列入了官学。

真正让《毛诗》大放光彩的是一代经学大师郑玄的功劳,而这时已是东汉末年。就是在郑玄注解《毛诗》后,《毛诗》身价倍增成为显学,盖过了三家诗风头。此后三家诗逐渐衰落,最后相继亡佚,到如今只有韩婴的《韩诗外传》流转了下来。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从当年郑玄注解的《毛诗》来的。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三家诗的衰败是它们不能同步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且在具体注解的时候又有点剑走偏锋,终于被时代淘汰。从具体的细节看就体现在郑玄的选择上,如果当初郑玄选择注解的不是《毛诗》,而是《韩诗》或者《齐诗》,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经》也许就是另一种样子。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郑玄选择了《毛诗》呢?

一、《毛诗》的后发优势。

《毛诗》的出现晚于三家诗,特别是经历了民间的流传,处于一种较为开放的文化氛围中,它博采众长,对三家诗的很多观点做出了补充、校正、发展,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是取彼之长而发展,取彼之短而完善。还有一点就是《毛诗》列入官学最晚,沾染的官场气息自然比三家诗少一些,更接地气。这就是明显的后发优势。

二、郑玄的师承以及治学偏向。

郑玄虽然做过官,但那是为生计所迫,并非他本人的意愿。就算做官的时候,别人经常往高官家里跑,而他是往学校里跑,再加上四处拜师求学,他先后师从各派经学家学习而不囿于门派之间,因此对今文、古文经学派都有了精深的了解。但是总的来说他师从古文经学大师马融时间最长,受其影响最深,自然在治学上偏向古文经学派。也正是这个如此,后来郑玄以渊博的知识、精微的思辨、客观的态度遍注古文经,融合今文、古文经学派的见解而成一家之言——郑学。而《毛诗》就属于古文经学派。

郑玄终结了当时的古文、今文经学之争,从此以后《诗经》逐渐定型。不过就是在今天,各出版社的各种《诗经》的译本也不尽相同,我想这并不是当初的门户之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繁荣吧。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 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举报不良信息 | 投诉侵权信息 | 申请删除词条 | 意见反馈 | 贴吧讨论

    ©202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