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蚊子包,有一種聽起來還挺合理的說法,就是蚊子包越大,毒性就越強。蚊子包的大小,跟蚊子的毒性強弱還有關系呢?不同血型對蚊子的吸引力各有不同?其實,被蚊子吸血的后果不僅僅是痒那麼幾天,還有被傳染疾病的風險。關於蚊子包,我們需要再多一點了解。
蚊子包的型號因人而異
我們經常說“哎呀被蚊子咬了個包”,其實嚴格來說,這個“咬”字用的並不准確,因為蚊子沒有牙齒,並不能完成“咬”這個動作。蚊子吸血的具體過程是:將刺吸式口器刺進人體皮膚引起損傷,刺吸血液的同時還向人體內分泌唾液來防止血液堵塞蚊子的口器,它們的唾液中含有能夠抑制血管收縮、血液凝結和血小板聚集的多種化學物質。這些注入人體內的“蚊子口水”,會引起局部的過敏反應,使免疫細胞聚集,釋放組胺和多種細胞因子,這些組胺和細胞因子會使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組織水腫、引起瘙痒和局部炎症反應。
因為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反應的強弱不同,所以對蚊子叮咬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可以毫無反應﹔大多數人被蚊子叮后,皮膚會出現紅斑、丘疹、風團並伴有瘙痒﹔而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在被蚊子叮咬后,周圍的皮膚會釋放大量的組胺和細胞因子,從而引起超乎常人的反應如水疱、斑塊、瘀斑、腫痛等,並且持續很長的時間才能消退。另外,搔抓也會使局部組胺過多地釋放,增多的組胺引起更嚴重的反應,這也就是為什麼越抓越痒、越抓越大、越抓好得越慢的原因。
蚊子也欺生?對虫子的免疫力有待生效
有些人到野外郊游或到其他城市旅行,被叮咬之后會出現比本地蚊子更大、更痒、更多的包,久而久之就會有一種說法——野外的蚊子更毒!甚至有些北方人發現,原本在家被蚊子叮一下也不是啥大事兒,怎麼去了一趟南方城市,胳膊腿上全是饅頭大的包?是不是南方的濕熱環境下生長的蚊子,毒性更強?
其實這些包未必都是被當地的蚊子叮咬出來的。因為有很多節肢動物(如白蛉、蠓等)都會通過刺吸血液的方式讓我們的皮膚產生類似的反應,而在當地長期生活的居民,因為曾被多次反復叮咬已經產生了免疫能力,出現了脫敏現象,被叮咬后不會再出現任何反應。對於第一次進入這些區域的人來說,對這些昆虫還沒有生成免疫力,就會在被叮咬后,出現比以往的蚊子包更痒、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的症狀了。
O型血最招蚊子?其他血型表示不服!
對於蚊子更喜歡哪種口味的血,各種說法層出不窮,其中的“血型論”就認為:O型血最招蚊子,A型血最不受歡迎。但其實這個說法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著名科學雜志《Nature》曾報道,蚊子叮咬人類是因為喜愛人類身上的味道。蚊子的觸角中包含有氣味受體蛋白,這些蛋白能夠識別人們身體所散發出的不同氣味。而我們每個人身上的氣味是受基因控制的,這也就是有的人招蚊子、有的人不容易被蚊子叮咬的原因,這種差異跟血型是毫無關系的。既然是否招蚊子與基因有關,那麼招蚊子的人是無法降低自己對蚊子的吸引力的,隻能採用物理防護和化學驅蚊的辦法了。
先轟走再報仇雪恨 留下“吸管”后患無窮
如果恰好發現蚊子正在自己的皮膚上吸血,應該立刻血刃仇“蚊”快意恩仇,還是將其“驅逐出境”后再從長計議?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曾報道:一位美國婦女在拍死正在叮咬自己的蚊子后,蚊子攜帶的致病真菌從皮膚上留下的微小創口進入體內,感染了深部的肌肉,最終不治身亡。當然這只是個個案,一般來說,蚊子在吸血時突然被人拍死、口器還來不及拔出的話,留在皮膚內的口器作為異物,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加重局部的免疫反應,使瘙痒和皮疹更嚴重。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如果發現了正在吸血作業的蚊子,最好先輕輕將其轟走,在解除安全警戒之后再追蹤滅殺,而不是直接一巴掌拍死。
一時之痒可以忍 被傳染疾病更危險
被蚊子叮一下,除了失去一滴血之外,還有更大的危害:蚊子在刺傷皮膚吸血的同時,還會傳播多種疾病。世界上目前已知的蚊子有3000多種,我國蚊子的種類也達到了300多種,其中會傳播疾病的主要有按蚊、伊蚊和庫蚊這三種。
在我國比較常見的蚊叮咬引起的傳染病有登革熱、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絲虫病等,這些疾病的病原體可以在蚊子體內存活並且增殖。在蚊子吸血時刺入皮膚的口器,叮咬過程中注入人體的唾液,都是導致人類感染病毒的途徑。這些疾病都會有嚴重的症狀,比如發熱、頭痛、意識障礙、胃腸道不適、皮疹、淋巴管炎等表現。因此,避免被蚊虫叮咬是我們夏日的必修課。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責編:邢鄭、楊鴻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客戶端下載
手機人民網
領導留言板
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舉報郵箱:
[email protected]
人民網服務郵箱:
[email protected]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636 舉報郵箱:
[email protected]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0]5494-1075號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