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仿佛自带打开回温闸门的钥匙,清明过后,暖意不由分说地席卷全国各地,正是躬身稼穑的大好时节。

河南安阳,农机手熟练地驾驶自走式打药机对麦田进行打药作业;江西南昌,早稻插秧全面展开,一株株嫩绿的秧苗齐整整地在田里“列队”;黑龙江庆安,水稻育秧启动,苗床上一片翠绿;新疆阿克苏,北斗自动驾驶拖拉机牵引的播种机械正进行棉花播种……广袤田野上、纵横阡陌间,随处可见农人辛勤耕耘的身影,随处可见丰收的希望在奋力生长。

不误农时、不负春光。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4月8日,全国已春播粮食完成意向面积的11%,进度同比持平。分作物看,早稻已育秧85.3%,已栽插38.9%。中稻已育秧21.7%,零星栽插。春小麦已播35.2%,春玉米已播8.5%,薯类已播32.9%,春大豆已播4.7%。各地陆续进入田间管理关键期,一幅生意盎然的春耕春管图景已徐徐展开。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蔡岭镇杨湾村,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栽插早稻。新华社发

良制+良策:牢牢稳住种植面积

春光融融,万物复苏。4月8日,江西省永丰县君埠乡的水田里春燕低飞,农户正忙着起秧、运秧、机器抛秧。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东关街道太公庙村,农民在查看圣女果长势。新华社发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今年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植生态稻,春分前后就开始翻耕整地了。”君埠乡铁元村种植大户胡平华告诉记者,今年耕地补贴每亩有108元,农技站还免费提供优质稻种,乡机械化育秧中心统一育秧、统一机械翻耕,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你说说,有这么多保障和激励,哪个不愿意多种地哟!”胡平华兴奋地提高了嗓门。

永丰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梁海民向记者介绍,依托县内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和21个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永丰县实行分层分块工作包干机制,统筹产粮大县奖励和耕地轮作(双季稻)等项目资金,用于支持早稻生产。对完成早稻生产任务较好的乡镇每亩给予10元至15元的奖励,对种植面积超过50亩的种植大户每亩补贴35元。同时,实行政策性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保险金额为1100元/亩,确保今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生产指标稳定在91.6万亩以上。

稳住种植面积,才能稳住粮食生产的底盘。春耕一线,各地各部门从补贴、保险等惠农政策入手,健全收益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浙江宁波,种植50亩以上稻麦或20亩以上油菜的规模生产主体可以享受每亩400元左右的补贴;河北鼓励保险机构针对气象和病虫灾害,创新拓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气象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等保险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风险保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揽子支持政策,明确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鼓励地方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强农惠农政策春风劲吹,让种粮农民感受到浓浓暖意。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今年春播粮食意向面积超过9.5亿亩,占全年粮食面积的一半以上。四川已完成大春粮食育播2400万亩,超过今年全省大春粮食计划播栽面积的三成;吉林省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确保今年春播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3800万亩。各地正高质高效采取措施,推进意向种植面积落实落地。

良种+良机:春耕春管尽显“科技范儿”

“我种的主要是‘济麦22’,这个品种我种了好几年,也是这几年稳产丰收的关键。它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具有适应性广、综合抗病性强等优点。”望着长势正旺的麦田,山东省嘉祥县马村镇种植大户山万民说,“去年我种了3000多亩‘济麦22’,亩产达600多公斤,我是越种越有信心,越种越有干劲。今年小麦苗情长势很喜人,叶肥根壮,一类苗、二类苗占比达95%。”

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田家园村,鲜食玉米种植园工作人员正在管护鲜食玉米苗。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朴素而直白的农谚道出了良种的重要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在田垄间、在实验室,无数育种工作者挥汗如雨、埋头苦干,只为选育更多良种;在很多地方,工厂化育苗越发常见,水稻育秧实现机械化撒土、浇水、撒种、覆土等“流水线”作业。一粒粒小小的种子,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

良种播下,良机跟上。“现在小麦到了返青期,也是管护的关键期,肥料、农药我们都是通过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的机械施用,工作效率高着呢!节约了很多农事投入成本!”山万民告诉记者。

随着气温攀升,江南的小麦长势也颇为喜人。在浙江海盐县,西塘桥绿优农场负责人陆海滨为了更好地掌控麦子的生长情况,为农场添置了多光谱植保无人机。“通过机器采集农田数据进行多光谱分析,可以实现变量施肥。其实,这只是一个缩影,我们农场有40台农机设备呢。”陆海滨笑着说,“要搞现代农业,哪能少了智能农机支撑呢!”

高速水稻插秧机、自走式水田深施肥机等农机设备“花式”登场,大大提高了春耕备耕效率;丘陵山地履带式拖拉机、油麦兼用播种机、山地玉米播种机等为山区的劳作者解决难题——春管春耕一线,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翻耕机、插秧机、施肥机等都成为种粮好帮手。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已超过200万台(套);信息技术在耕种管收各环节广泛应用,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达26.4%。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春预计全国将有2300多万台(套)拖拉机、耕整地机具、播种机及水稻育插秧机等农机装备投入生产作业。

良种扎根沃土,农机驰骋沃野,这幅春耕春管图景尽显“科技范儿”!

良田+良法:种粮更加省心省力

“现在,小麦已进入拔节期,要及时对麦田加大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4月8日,河北邯郸馆陶县农技推广研究员任永霞站在碧绿的麦田里,指导柴堡镇樊堡村种粮大户许延岭根据苗情施肥。

江苏省兴化市竹泓镇北张舍村,农民驾驶农机在麦田间喷药作业。新华社发

眼下,正是春耕春管的关键期,馆陶县开展小麦春季管理“田间日”活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看长势、送技术,开展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把各项春管措施落到实处,为春管保驾护航。邯郸市强化包联服务,打通田间管理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累计派出技术指导组110组、技术人员2650人次,通过“周末专家行”“周末大讲堂”“农技人员走基层送技术解难题”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指导,确保关键技术到户到人。目前,全市530万亩冬小麦长势良好,一二类壮苗占比在九成以上,为小麦丰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传统产粮大县山东德州平原县,去年凭小麦亩产802.37公斤的成绩获得平原县“粮王”称号的董光军对今年的粮食生产充满期待。“去年,我种的小麦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收成,主要在于越冬前和开春后分别给小麦喷施一次壮苗包。今年开春后,我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已经喷了一次壮苗包,以提高分蘖,让弱苗变壮、壮苗更壮。”

平原县张华镇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周永告诉记者,壮苗包是德州市农科院研发的产品,可以使大的分蘖长得更强壮、小的分蘖自动消亡,成穗率更高。

春耕一线,各地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联农带农作用,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全链条服务的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同时,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奔赴田间地头,指导落实田间管理和单产提升关键技术,让农民种粮更省心省力。

今年,我国将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集成一批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广一批增产增效关键技术、挖掘一批大面积整建制高产典型,加快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格局。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将指导地方加快实施农业节水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支撑性重大工程。

走在平原县张华镇的田间小路上,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提升后的高标准农田已基本成形。“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工后,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极大节约劳动力成本。”平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峰说。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从“粮田”变身“良田”,这样的变化在全国各地几乎随处可见。耕地潜力持续提升,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的高标准农田,让种粮农户更安心。

千山泛绿,沃野“耕”新。春和景明,躬身稼穑的人们正辛勤耕耘,在田畴原隰中织就锦绣画卷,丰收的希望就这样在绿意盎然的土地上生长!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1日 15版)

周光召 沈绪榜 李政道 刘昌孝 林尚扬 张寿荣 张存浩 宋家树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 计亮年 孙钧 朱起鹤 朱伯芳 胡和生 盛志勇 王子才 肖序常 徐承恩 曹春晓 王明庥 秦裕琨 汪忠镐 钟万勰 袁权 韩大匡 潘镜芙 郑光美 胡英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张友尚 卢强 李文华 龙驭球 顾真安 邱兆祥 张国成 赵伊君 汤鸿霄 赵梓森 黄克智 沈其韩 杨叔子 解思深 彭一刚 王琳芳 顾健人 朱英浩 王威琪 张兴钤 孟兆祯 徐叙瑢,院士 范海福 梁骏吾 於崇文 邹竞 周勤之 王哲荣 黄文虎 潘际銮 李三立; 余国琮 张子仪 陈敬熊 毛用泽 朱兆良 戴永年 潘自强 文圣常 徐性初 陈念念 追思 沈福存 郭汉城 陈文新 叶可明 李正名 张涵信 黄宏嘉 许厚泽 沈绪榜 李政道 刘昌孝 林尚扬 张寿荣 张存浩 宋家树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 计亮年 朱能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