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节日“三月三”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在汉族文化圈内,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神话人物西王母乃至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诞辰,因此三月三又是纪念这三人的重要节日。然而,这些内容大多是三月三这一节日确立后在其内容与功能向复合性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三月三”作为一个重要节日源自上古时期的“上巳节”。
“上巳”指干支纪日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或认为出现于夏末商初,或认为出现于西周时期,在早期表现出浓厚的巫术性质,这一天人们要去水边洗濯,祓除不详,或手持兰草,招魂续魄,即所谓的水滨祓禊,并有朝廷指定的专职巫者掌管此事。在古代,人们认为水是至洁之物,可以消除一切疾病和灾难,故有此俗。《诗经·郑风·溱洧》中还记载郑国在这一天有男女私奔、高禖祠祀以偶合求子的风俗。到汉代,三月三被正式列为节日。史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仪志上》),洗濯依然是这一节日的主要行为,此外又增加了一些娱乐性的活动。“自魏以后,但用三月三日,不必巳也”(宋王楙《野客丛书》卷十六“上巳祓除”条),到三国魏及以后,上巳节就被固定于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了。魏晋时期,三月三逐渐变成水边宴饮、游春踏青的娱乐性节日,祓禊的内容更多地被春游野宴的行乐活动所代替。文人士大夫亦积极参与,曲水流觞成为当时一项重要活动,即把盛酒的杯子放在弯曲的水流上,杯随水动,如同羽觞,在酒杯到跟前时即赋诗一首,诗若不成则罚酒。至唐代则更为繁盛,“(帝)赐宴曲水,倾都禊饮踏青”(吴自牧《梦粱录》)。上巳节亦因与寒食、清明在日期上相近而融入了很多其节日的习俗和娱乐活动,大量的娱乐活动成为后来上巳节的一个重要表现。
可以说,“三月三”自先秦至唐,一直保持了较为繁盛的发展态势。其节日内容亦由巫术性的祓禊而加入了更多男女欢会、游乐宴饮的内容,总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祓禊祈福。根据古文字学,上巳的“巳”字即“子”子,上巳节水滨祓禊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为了求子。求子被认为是上巳节祓禊的中心内容。
(2)男女相会,唱歌求偶。
(3)临水浮卵。即将煮熟的禽蛋于上游放入水中,让其顺水而下,在下流的人等蛋流来时取而食之。这被认为源自殷商关于简狄行浴、吞玄鸟之卵而生子的原始信仰。有的则将红枣投之池中,按照食禽蛋的方式那样将红枣拾食,称为“曲水浮降枣”。这一习俗被认为是以求子为目的的。
(4)妇女以荠菜花插头,并吃荠菜花炒鸡蛋。荠菜为多子植物,成为上已节物和妇女春日求欢乞孕的象征,又是暮春祈福禳凶的吉祥标志。
(5)戴柳圈、探春、踏青、河畔嬉戏、插柳赏花等。这些多是后来受寒食、清明影响而增加的娱乐活动。
上巳节因此被认为是以求生、求偶、求子为核心内容的,带有浓厚的生命信仰的因素。
宋元以后,受正统儒学的压制,三月三上巳节逐渐不显,在汉族区域已经十分冷清。但其并未消失殆尽,而是从汉族中心区域退出,走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时至今日,中国南方很多少数民族,如壮族、侗族、布依族、畲族、仫佬族、苗族、瑶族等都保留着“三月三”的节日习俗,除了最初的上巳节的习俗活动外,还加入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内容。
壮族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壮族人民多于这天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男女青年们对歌,谈情说爱,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称为“歌圩节”。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对唱的山歌内容不限,可以是情歌,也可以是闲聊,也有骂人的俏皮话,歌词和曲调都是现编现唱,采用原生态唱法。传统赛歌还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盘歌、别歌的过程。歌圩比赛进行到一方对不上歌才算分出胜负,中途是不能停止的。实力相当的双方通常要对上几天几夜。壮族男女能歌善舞,所以有“壮乡歌海”之谓。
歌圩上又有抛绣球、碰彩蛋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必须反应迅速,稳稳接住,若绣球落地则要罚做游戏或唱山歌。彩蛋是染成彩色或红色的熟鸡蛋。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若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若有意则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则共吃彩蛋。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可以说,三月三是壮族男女定情结姻缘的节日。
节日这天还会举行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如千人竹竿舞、打铜鼓、打扁担、舞龙、舞狮、舞春牛、斗牛、演壮戏、师公戏、采茶戏等等。
每逢三月三,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五色糯米饭,是三月三必不可少的食品,人们摘来黄饭花、枫叶、紫藩藤等花草植物,用其汁液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种颜色。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因语言差异,不同地域的壮族人对五色糯米饭有不同的称法,有的叫糇能,还有的叫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三月三这天,壮族老年人还习惯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来表达人们祈求丰收,避邪禳灾的心愿。
此外,壮族有些地方说三月三是神鬼的日子,要祭神祭神、杀猪杀牛以求下雨、治虫、保佑丰收,也有以纪念民族英雄殉难为主。如巴马壮族三月三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和还敬岑大将军。
云南南盘江畔壮族“三月三”则称“祖先节”,祭祀祖先,同时祭山祭水,祭山祭水时严禁女人进入神林,严禁生人过往,否则惩罚重祭。
侗族
侗族“三月三”多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因抢花炮尤具特色,又称“花炮节”。花炮是个直径约6厘米、外缠彩绸的铁环,点燃火药后,铁环被轰到场地上空。当铁环坠下时,凡抢夺者便可得分。此外还有唱侗戏、舞狮等活动。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
报京侗族的“三月三”,一般节期为五,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开始直至初五。既是侗族的“播种节”,也是爱情的节日,称为“楼戏节”。每逢三月初一,各家主妇便忙着做新装、磨豆腐、备酒菜。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初三是节日的高潮。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还篮时小伙子要以糖、布料或丝线回赠姑娘。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表演场面壮观的芦笙舞。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人们头戴各种面具尽情唱跳。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贵州天柱侗族地区每年三月三则与壮族地区相同举行“风岩歌会”,青年男女聚集在风光岩对歌。
布依族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祭社神、山神、扫墓、祭祖或举行社交活动的节日。以祭祀社神和给自己祖先扫墓为主要形式,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居住地区不同又有所区别。
社神是一村或邻近几个小村共建社祠供奉,有的还有基金,用基金或临时集资购买猪、牛宰杀供祭。供祭之日,禁止外人入村。但各地的具体活动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传说“三月三”为山神的生日,山神在这天放出各种蝗虫、蚂蚱危害庄稼,人们为了求山神开恩,每年在“三月三”这天进行群众性的“扫寨驱邪”、“祭祀山神”的活动,有地区称之为“过三月虎”。或曰山神是全寨人丁繁盛,六畜兴旺的保护神,故而三月三这天由寨老主持祭祀,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祭社神、山神外,有的地方侧重扫墓,有的地方侧重祭祖,有的地方侧重唱歌等娱乐活动。有的地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进行社交活动。祭山神时,每户的男性家长以外的其他人要到山上躲虫,布依族青年男女便在此时进行“浪哨”对歌,通过甩花包、吹木叶、吹勒尤、弹月琴、拉四弦胡、对唱竹筒情歌、对山歌等形式,选择自己心上人进行“浪哨”活动。“三月三”由此又成了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择偶论嫁的重要节日。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传说开春后,地蚕开始活动危害庄家,啃食苞谷苗等农作物,于是每逢三月三,人们就把炒好的苞谷带到坡上,沿着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把苞谷撒向田土中,来迷住地蚕,堵住它们的嘴,祈求五谷丰登。贵州南部郊区布依族的“三月三”节日则用唱歌的方法来祈求天神免灾,因此又称“仙歌节”。这天男女青年上山对歌,谁唱的歌最动听,天上的歌仙听了便赐一副金嗓子,他们劳动那到哪,哪里就会听到金嗓子唱歌,害虫听到歌声就不敢伤害庄稼。
贵州罗甸县布依族的“三月三”是“扫墓节”,这一天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鸡,摆设酒菜和花糯米饭祭奠。扫墓后人们在坟山上娱乐、打猎和野餐。罗甸县南部红水河一代的布依族,则把“三月三”称“枫叶节”,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摘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摘枫叶插于头鬓。此外,家家把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者则晚上相邀到村寨,彻夜不眠地对歌。青年男女对歌是很多地区布依族“三月三”节日的重要活动。
畲族
畲族人民以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又称“乌饭节”,是畲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这天,畲族家家户户要煮乌糯米饭祭祖,然后全家共餐,并以乌米饭馈赠亲友。食用乌米饭,意为给谷米过生日,也有供奉谷神、迎接丰收的含义。还有一种说法是,畲族人民认为乌米饭远远看去好象一团团的山蚂蚁,而能使农作物不受山蚂蚁的糟踏,来年五谷丰登。因此畲族“三月三”既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一个农事节日。
相传在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人民起义,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靠吃一种叫“乌饭”的野果充饥度过了难关,第二年三月三日终于冲出重围,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饭”,即用一种植物的汁液将糯米饭染黑而成。“三月三”由此亦成为一个纪念民族英雄的节日。
“三月三”节日在后来又增加了很多娱乐性的内容。夜幕降临时,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族人们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黎族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在黎族流传着很多关于“三月三”的美丽传说,大意是上古洪水时期,有兄妹二人躲在大葫芦瓜中得以幸存,二人分头寻找亲人,并约定三月三日相会。后来两人皆无功而返,妹妹便忍痛在自己脸上刺上花纹,用植物染上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为夫妻,使种族得以延续。后来每年农历三月三,黎族人民都聚集在一起纪念他们的祖先。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们则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祀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就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持。
“三月三”这一天,各村寨的黎族同胞聚会于旷野上,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饭,举行打粉枪、射箭比赛以及男女吟歌对唱、跳竹竿舞等特色浓郁的民俗活动。姑娘们戴上手镯项圈和脚环,小伙子穿上节日盛装,对歌游玩,歌词朴素有趣。男女青年互相倾诉爱慕之情,相互赠送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腰间,小伙子则把耳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同时,村寨里的百姓还要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米酒和糕点,去看望寨子里有威望的老人,席地而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夜晚来临,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跳起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柴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
瑶族
瑶族“三月三”又称“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人们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唱歌跳舞,表达丰收的喜悦。
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烧鸡鸭,准备年饭。此外,还要舂粑粑,准备美酒。晚上,男女老少聚集于广场上,在铜鼓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欢度佳节,祈盼丰收。
“三月三”又是瑶族人民纪念民族英雄盘古的节日。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守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后来人们便在这一天祭奠盘古,为其敬献糯米饭等。
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姑娘和小伙子们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纵林里对歌。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不准在歌会上唱情歌成为一种古老规矩。这大概是与瑶族三月三祭祀女性水神,即祭祀河川的水神有关。传说这一祭祀和月的女神有关系。最早起源于祭祀溺死的女子。
苗族
三月三日是苗族的情人节。这一天, 家家户户都忙着做 “五色饭”,即用五种不同颜色的野生植物的叶液,把糯米染成不同的颜色,相传象征着苗族五兄弟重新团圆和新生。
苗族民间有很多关于三月三的传说,这一天还有祭祀祖先的内容。
黔中地区苗族的“三月三”称“射花节”。节日这天,苗家准备了很多酒肉和糯米饭来招待亲朋好友,青年男女则吹芦笙,唱情歌,寻找意中人,同时开始射花。姑娘们提前准备好要射的话,节日当天用两根竹竿把要射的花高插在坡头上,射花开始后,小伙子先在东南西北各射一箭,然后姑娘用手指她亲手做的那朵花,示意小伙子去射,若射中,小伙子便成为姑娘的意中人。
在湘西泸溪、古丈、吉首交界的苗寨,三月三则有“情人节”之说,是周边地区苗族青年男女以歌传情的盛大节日。同时又举行歌会庆祝苗族兄弟的大团结。湘西苗族每年三月三举行清明歌会,又称“赶清明”。相传以前苗族住在崇山峻岭之中,日常用品购买不便,于是便相邀三月三为集众赶场的日期,既互通商贸,又进行娱乐,后来便发展成歌会节日。
湖南省城步县苗族,举行三月三的迎春节,相传苗族始祖的出生日和仙化日都是三月初三,为纪念始祖,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家家户户都要杀猪杀鸭,做糯米粑,摆祭品敬祖先保佑,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贵州省水城、惠水县苗族在三月三举行“摔跤节”,也叫“跳花节”。摔跤在太阳西斜时开始举行,以先倒地为输,能摔倒所有对手者被荣称“盖场”,成为本届摔跤王。
仡佬族
仡佬族的三月三称“仡佬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这一天吃过早饭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带上酒肉、饭菜、碗筷到祖坟去。由族长点放火炮,表示新年开始。先跳芦笙舞,对歌,然后进行批蓖球蛋、荡秋千等多种体育活动。下午,族长把带来的5只公鸡和5只母鸡杀死,将鸡血滴在酒里,洒在祖坟上祭祖,祭祀完毕,把10只鸡炖熟,再把各家的菜混在一起吃年饭,饭后各自回家。
仡佬族还过拜树节。农历三月三日,是贵州普定县窝子(今属于白岩区)新摘仡佬族“祭树”的节日,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一般要在半月前,全寨选出六户主持人,筹办祭祀事务。从农历二月底起,在每晚午夜前,领头人就点着灯,于寨前的路口,用仡佬语喊叫:“老祖公,三月三快到了,快回来吧……”三月三这天,全寨女性不准出门。成年男子都要到山上神树下祭祀,祭品有猪一头、鸡两只。祭毕大家就地而食,仪式十分隆重。遵义县平家寨的仡佬族在这天,亦要到山上古树下,举行同样的祭祀仪式,并进行多种娱乐活动,气氛更为热烈。
仫佬族
仫佬族的三月三是“婆王”的诞期节日,又称小儿节。这天,各村寨人们都集资买“三牲”礼品祭拜。祭后将肉分给各家过岁。若是家庭中有新生婴儿的,还要向“婆王”报丁,并分红蛋给各户同享欢乐。
其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也过形形色色的“三月三”节。台湾的高山族的“三月三”是“夜渔祭”,通过系列祭祀祈望捕鱼年年丰收。朝鲜族则载三月三祭祀祖先,广东省连南等地瑶族也在这天“打道篆”,祈求祖先保佑当年五谷丰登。彝族三月三祭神节,三天禁做农活,用猪供山神。还有水族、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也有做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喜庆三月三节日的习俗。
此外,许多南方民族都有在三月初三“扎蛇眼”的习俗。民间认为蛇的生活习性是“三月三,蛇出山”,因此,许多地方再头年腊月打糍粑时,家家户户都打茶盘大的糍粑,浸泡缸中等到“三月三”时烤着吃,吃了以后,蛇就不会出来伤人,使村寨人一年中出入劳作,平安无事。
可以说,“三月三”从汉族最初的上巳节到现在各少数民族的各具特色的“三月三”,表现出明显的信仰性和娱乐性,这也是自古以来传统节日的两个典型特征。信仰性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的敬畏,对社神、山神的敬畏,对生命的渴望,对五谷丰登的祈盼,娱乐性则是融入了传统的寒食、清明节日的一些习俗,增加了与节气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各少数民族则更多地融入了本民族特色的东西,结合了很多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和地域特征。祭祖、祭神、五色糯米饭、彩蛋、男女对歌等一系列相同的习俗所反映出的各民族共同的信仰,正是“三月三”这一节日存在的灵魂,也是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趋同又不失多样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