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玉刚传》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包氏家族最持久的特性是始终保持亲密联系,具有很强的管理庞大资源的才能。大量无血缘关系的人——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进入某一特殊角色时,就会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地与包氏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家族式王国包括包玉刚一家、他的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配偶。

这个家族,前有父亲包兆龙创业在先,后有哥哥包玉刚、包玉书、包玉星的后继壮大。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包素菊与丈夫张培明身上,包氏家族的亲密性和团结力一直都在。除了实业家身份以外,张氏夫妇还是知名的慈善家和爱乡楷模,这两个身份,也都隐约可见其家族的影子。

张培明与包素菊夫妇参加培菊图书馆开馆仪式。(区侨办供图)

故乡在童年那头

包素菊老了,但她依然端庄、安静,气质卓然。

在包氏家族耀眼的光辉下,她的形象依旧鲜明。上世纪80年代,在以父亲名字命名的学校——兆龙学校的剪彩典礼上,但凡见过包素菊的人,都忍不住赞一声优雅。当日,她穿一件玫红色的针织外衣,戴着鲜亮的红领巾,站在大哥包玉书与小妹包丽泰之间,笑得格外开心。画面被相机定格,她的倩影,被家乡镇海记住。

2016年3月,记者在香港中环初次拜访包素菊时,已经88岁的她穿着一件得体的针织外衣,说着偏上海口音的宁波话,声音不大,但讲得“糯”。她依旧是一头浓密的黑发,从容静雅;偶尔与丈夫张培明低语,与女儿女婿对视的姿态,以及香港中环金钟路上疾驰的车流、房间中匆忙一闪的人影,汇成一种奇异的气场,忍不住地推着人回到从前。

1928年,在东海之滨,镇海钟包村东七房一户商人宅院中,一声清脆的啼哭响起,已育有三男二女的包家,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

父亲包兆龙希望女儿能够像菊花一样品性高洁,所以在姐姐爱菊、美菊之后,这个可爱的小生命有了名字——素菊。后来,家中又添了一个妹妹,丽菊(后改名丽泰)。

当时宁波人多在外地做生意,包兆龙也是其一。在这样一个五间两弄一堂的大房子中,墙高院深,平日只见女眷和孩子的身影,女主人陈赛琴,是传统的中国妇女,恪守三从四德的传统礼教,男主人包兆龙在湖北汉口开了一家鞋铺,在外面的时间总是多过在家陪同妻儿的时间。但只要在家的日子,包兆龙都会耐心地询问孩子的课业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尽管父亲时常缺席,但对于包氏七兄妹来说,父亲包兆龙为人处世谨守信用,一直是他们一生最为敬仰的存在。

“……因先父平常商旅在外,先母留乡扶育子女,营守薄用,即一针一线,皆亲力而为,慈母心肠,可以想见。以后儿女秉承勤俭家训,兄辈中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蜚声中外,养育之恩,良有以也。”包素菊、包玉书等人曾在《龙赛医院简志》中作了概述。

上世纪三十年代,包兆龙转而去上海发展,包素菊也随家人一起去了上海。

“当时,从宁波到上海,还是坐船,船来了,还一直呜呜呜地叫。”包素菊提及往事依旧印象深刻。

对于包氏一家人来说,这一次的离开,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

夫妻相守的日子

凡见过张氏夫妇的人,莫不称赞他们是恩爱和乐的一对。2013年,张氏夫妇在亲朋的见证下庆祝了60周年的钻石婚。如今,两人坐在一起,一同回忆初见时的情景,已经满头白发的张培明突然羞涩了起来,就像是个稚嫩的大男孩。

1949年,包素菊考入了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前身)攻读金融专业。同一年,父亲包兆龙和二哥包玉刚一起携数十万元积蓄,到香港闯天下。在包氏家族的发展迎来了新阶段之际,包素菊在众多追求者中,也遇见了自己今后白头偕老的伴侣。

包素菊聪明美丽,身边自然围绕着众多追求者,这其中也包括了阳光开朗的上海青年张培明。张培明勇敢地向包素菊告白,令他惊喜的是,竟然得到了回复!他们两情相悦,毕业后就结了婚。尽管父母亲与哥哥均在香港打拼,包素菊还是决定留在上海,过起了小日子。

因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对高校知识分子毕业去路实施分配政策。张培明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南京东路的上海商业局,包素菊则在不远处的外贸局,从事进出口贸易工作。在商业局工作时,张培明时常需要下基层调研,活跃在工作一线,抗压能力出色。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组织城市中的年轻人到农村参加劳动,也就是许多人记忆中的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据悉,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参与其中的知识青年有1200万到1800万之多,其中,也包括了张氏夫妇。

“那个时候,买什么都要票,我就在上海远郊农场的厨房里,负责粮票的管理。”包素菊说,丈夫则被安排到上海远郊的崇明岛从事更为艰苦的下地劳作。

“白天种菜、收割,晚上还要抽水,冬天的时候,还要去积肥……”张培明接上了话,原来当时他被分配在农村生产队,与普通人民公社社员一样工作和食宿,每周只有休息日才能回到上海。“那就是当时劳动人民最为真实的生活状态。”张培明补充,一眨眼,50多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

几个月后,张氏夫妇回到城里,恢复工作。不久后,又爆发粮食短缺和饥荒。“饥荒的时候,每个人都只有固定额度,有钱都没用,物资常常捉襟见肘。”张氏夫妇回忆。

因为生活艰难,加之在港包家人的呼唤,两人思考良久,决定带着两女一子去香港。

在日本工作定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为尽快恢复国力,从工商业入手,向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大开方便之门。为鼓励外商在日本做生意,日本银行提供给外商的贷款利息要比提供给本国人的低得多,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包玉刚牢牢抓住了。自他把第一艘船租给日本山下汽轮公司起,逐步发展,后来他的事业有三分之一在日本。

日本公司的业务至关重要,谁来管理?自然是信得过的人。

1961年,刚从上海飞到香港的张培明被包玉刚指派到了日本,担任环球航运公司日本分公司总经理。那一年,张培明32岁,正值壮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航运市场一片兴旺,尤其是在日本造船有价格公道、质量好的大背景,船东纷纷争取在日本造船,以致日本船厂订单爆满,许多船东都为了一张订单而眉头紧锁。张培明所在环球航运公司每每能在日本订到新船,可见其中张培明能力卓越之处。

“几个晚上就要做出价值数千万美金生意的决策,不容有失。”张培明说,为了降低风险,他常常一边与日本船厂负责人周旋,一边联系租赁轮船的下家。市场变化大,工作压力更大,他常常独自忙到深夜,有时甚至没有休息日。

经营之道在于勤,经商之道在于广。张培明很注重与日本商人的日常交往,经常与当地商人吃饭、打球,情感联系建立后,谈生意成功的机率就会高。一开始完全不懂日语的他,利用闲暇时间,愣是把这个难题攻克了。

身处异国,又与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利益伙伴周旋,绝非易事。但聪明好学、又肯下功夫的张培明,在包氏家族的团结力之下,发挥着自己的管理才能,为家族企业的海外业务拓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任何一张漂亮的成绩单,都与其“工作狂”的称呼密不可分。“生意最好的时候,每个月都有订单,有的时候一个月5个。”张培明笑着举了举手,原本十几个人的管理团队也逐年扩大,工作节奏更加快了。

而包素菊,在丈夫离开后,一人在港照顾三个孩子。

“当时哥哥包玉刚问我,让他到日本去多赚些钱,你带三个孩子可以吗?我说我可以的。”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包素菊没有任何怨言。尽管有家中老人帮忙,她依旧忙得停不下来,既要监督老大的功课学业,又要为老二、老三换尿布、照顾饮食,一天下来,属于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

半年之后,在日本稍稍站稳脚跟的张培明,把妻儿也接了过去。自此,一家五口在东京定居下来,前后近三十年。

对于孩子的教育,张氏夫妇一直都很重视,一方面不愿意让孩子接受日本教育,而东京的中文学校质量不好,深思熟虑之下,他们把孩子送入了当地开设的美国学校,全英文教学。这样的安排使得现在一家人团聚之时,通常是一溜儿的英语对话。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大女儿因幼时在上海、香港均接受过中文教育,看得懂中文报纸,现在还讲得了一口流利的宁波话,经常陪伴身侧,着实缓解了父母思乡之情。

工作之余,张培明也会安排一家人去夏威夷度假,有时,一同出行的还有在港的包家人。

“一家人感情一直都很好的。”包素菊说,始于包氏家族的亲密性一直都在。

在日本,与张氏夫妇交好的还有很多镇海人民熟知的爱乡人士,如张爱芳、张济仁夫妇,傅在源、傅根娣等人,在彼此结下了深厚友谊的同时,这一群人也都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在文教事业、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慷慨解囊,共同谱写了一段衣锦还乡不忘报桑梓的佳话。

兆龙学校剪彩仪式上的包氏兄妹。(区侨办供图)

包氏兄妹捐建的龙赛中学。(区侨办供图)

重归故里报桑梓

1984年11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从浙江宁波市天一阁珍藏的“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中,确知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有“世界船王”之称的包玉刚先生乃中国宋朝名臣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系子孙。后经过安徽省考古学会理事程如峰先生的反复考证,确实如此。

同年,包素菊跟随大哥、二哥、二嫂、妹妹包丽泰、妹夫李伯忠、好朋友郑炜显以及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李储文,一行十多人,回到了阔别近五十年的老家,由当时的浙江省省长薛驹、副省长徐起超接待,前后共计三天。

回家当日,天晴,风微凉,镇海庄市钟包村礼炮轰鸣,喜气洋洋。

包家兄妹一行人首先去祭拜了先祖,随后返回祖屋。包氏故居里,精美的窗花及檐楯,还是过去的模样,二楼家具齐全,且都按旧时的格局布置,似乎正一心等待归来的游子,好叫他们追忆那往日时光。于是,在踏入的那刻,留存在包家兄妹心中几近忘却的记忆再次鲜活:秀美的小桥、清澈的流水、淳朴的乡邻,质朴的楼房……

包家兄妹一边感慨家乡不变的淳朴氛围,一边也期望家乡日后更好地发展,便共同做了一个决定——捐助家乡文教医卫事业。

1984年,包素菊、包丽泰与大哥包玉书共同捐资港币100万元在钟包村建兆龙学校和一条水泥公路,包玉刚捐助建设宁波大学;1985年7月,包素菊、包丽泰及包玉书共同捐建龙赛医院住院大楼。1986年以来,包玉星一直以“履安堂”的名义给敬老院捐赠衣物;1986年,兄妹几人捐资兴建龙赛医院门诊楼,1992年,包氏兄妹等共同捐资港币1000万元建造龙赛中学……

如今,包氏故居里有几间老屋被改造成了展厅,集中展示了包氏族人的辉煌成就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情谊,在其中的一面墙上,清清楚楚记载了自1984年至2004年间,包氏兄妹的捐资项目,二十年来不曾间断,密密麻麻的文字背后赫然是一颗颗赤子之心。

2015年4月9日下午,张氏夫妇及妹妹包丽泰,带了一家四代十几人再次回到故乡。在包氏故居里,包素菊的外孙女陈小莉抱着自己的女儿在一张老照片前看了很久,她指了指照片中幼儿模样的女娃笑着说:“看,这个是我。”

这张包氏家族的大合照摄于1982年,三十多年来,照片中的人都改变了样貌,不变的是包家一代又一代人对故乡的浓情。

翌日,一行人还参加了镇海图书馆新馆——培菊图书馆的开馆仪式。这家总建筑面积达6927平方米的新图书馆正是由张氏夫妇捐资,以夫妻俩名字命名。

“我们希望家乡的文化做好做强,把更多的知识传递下去,造福下一代。”张培明谈及初衷,也说了一段背后的故事。

2008年11月,包玉刚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日活动在宁波举行,包氏兄妹及亲属出席。当日活动中,张氏夫妇与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原镇海区委书记张曦遇见了,老朋友久别重逢,相谈甚欢,夫妻俩也透露了想要再次捐助家乡的想法。

“我们已经捐过学校、医院了,镇海还有什么地方需要的呢?就把这问题抛给了对镇海比较熟悉的老朋友。”张培明说。

张曦提了一个建议,要不捐个图书馆吧。张培明一听,图书馆好啊,公共图书馆所扮演的角色正是推动一个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力量,必不可缺,也至关重要。当下,夫妻俩拍板决定:这个项目交给我们!

七年之后,培菊图书馆拔地而起。

“尊敬的包素菊女士、张培明先生:鹿铃霄霄,祝福满满,镇海区培菊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携手镇海广大读者们,衷心地对你们表示感谢,祝愿你们幸福快乐!平安吉祥!”

2015年12月25日,一张来自镇海培菊图书馆的圣诞卡片,带着问候和感谢,漂洋过海被送到了香港,而后被两位老人小心翼翼地收藏了起来。

流逝的光阴足以湮灭太多东西,但仍有很多人很多事,犹如一张张寄存在心底的卡片,被细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