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里特文化时期的艺术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它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是地中海东部的中心。全岛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12-60公里,总面积约8620平方公里。它形状狭长,横卧于爱琴海的南端。岛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谷物栽培由来已久。其地处希腊、小亚细亚和埃及的中心位置,为东西方交通要隘,这种便于同四周交往的地理位置,大大促进了克里特岛文明的进展,确定了它在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有关克里特岛的许多神话传说一直被人们传颂,诸如:欧罗巴被宙斯骗到克里特岛上,在岛上给宙斯生下来米诺斯和刺达曼提斯,以及后来欧罗巴又成为克里特国王的妻子,国王死后, 米诺斯 继承了王位的传说。

再如传说米诺斯成为克里特的国王后,曾建有一座"迷宫",迷宫里住着一个米诺牛(即人身牛首的米诺陶洛斯),等等。所有这些神话及传说,究竟是有着某种根据,还是纯属幻想呢。自从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希腊神话中被称为"迷宫"的米诺斯王宫后,才逐渐揭开了克里特岛神秘的面纱。到19世纪70年代终有了答案。

19世纪70年代起,德国人亨利.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中谈到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这一战争的发动者、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传说,先后对小亚细亚北的特洛伊遗址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提林斯等地进行了考古发掘,令人惊喜的是他发现了迈锡尼文化。接着在20世纪初叶,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在克里特又取得了惊人发现。这样,早已被人们当作神话传说的世界,出其不意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伊文思把克里特岛的青铜文化称为"米诺斯文化",并将它分成早、中、晚三期,每期又分为一、二、三段。他认为早期米诺斯文化相当于埃及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000年),中期米诺斯文化相当于埃及中王国时期(公元前1900年),晚期米诺斯文化相当于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450-前1100年)。这种分期法主要依据的是出土陶器的风格变化,准确性是相对的,特别是在数以万计刻在泥版上的线形文字的秘密还未被完全揭开之前,它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克里特岛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开始进入青铜时代。约从公元前2200年开始,岛上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到公元前1900年,进入奴隶制国家,开始修建许多大型王宫,其中以克诺索斯王宫规模最大。公元前18世纪中叶左右,克里特岛曾发生过某种灾变,至于灾变是来自于强烈的地震,还是军事掠夺或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目前还不完全清楚。经济文化虽遭重创,但并未消失。到公元前17世纪初叶,文化又呈现出新的繁荣,出现了克里特的强盛时期,影响了整个爱琴海。这时,各王宫开始重建, 克诺索斯 的王宫仍为规模最大、装典最豪华的王宫。这时期,克里特岛的艺术处于极盛时期。大约公元前1500年-前1450年间,克里特岛各地的王宫又多次遭受严重破坏,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附近的火山爆发及地震有关。除克诺索斯王宫外,其他的王宫未再重建。而克诺索斯王宫于公元前1450年左右又遭迈锡尼人的破坏,从此,克里特岛的文明衰落下去,爱琴文化的中心地位由迈锡尼取而代之。

宫殿建筑是克里特岛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它在奴隶制国家刚形成的时期就开始了。现已发现和发掘的 宫殿 遗址,分布在克诺索斯、费斯托斯、马利亚等地。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是克诺索斯宫。有人推测它就是米诺斯王的宫殿。据考证,克诺索斯宫初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后来经过不断的重建、改建和扩建,使之建筑布局变得紊乱,被称为"迷宫"。大概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克诺索斯宫形成了最大的建筑群。处在繁荣时期的克里特人,一点也不担心遭到海上袭击的危险,因此并没有修建围绕城市和宫殿的起护卫作用的城墙。从遗址的平面看,宫殿总体呈长方形,依山而建。从西南部宫殿的入口处进去,沿一条石板铺成的甬道走到头,便见一长方形的宽敞庭院,东西长27米,南北长57米,这庭院位于宫殿的中心地位,它的周围分布着各种房间,估计致少也有1500间以上。大多数房间是长方形的,其中一部分和中央庭院处于同一水平,另一部分要比中央庭院低一些,还有的要高出一两层。在宫殿里有若干入口,其中4个入口处有宽阔的阶梯。错落复杂的诸多建筑物,使得用于连接它们的阶梯和坡道必不可缺。这样,路径就变得曲折迷离,真有进得去出不来的担忧。这不仅使人想起:杀死怪兽米诺陶洛斯的英雄提修斯靠着公主赠送给他的线球,才找到了出口的故事。

宫殿建筑中有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筑师们对采光、通风及排水系统的设计安排煞费了一番心思,给人以构思巧妙的感觉。建筑师们在高低错落的宫室之间,安置了一个个采光和通风的天井,空气和光线就是经过为数极多的通光洞透进来的。这样室内的光线便不均匀,若明若暗的,使房间内部不同的地方也像是被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真可谓匠心独运。排水供水系统的沟是用石头砌成,而管道则是用陶制筒连接而成。引人注意的是它的排水管道很特别,是用一节节中间大两头小的圆筒衔接而成。据说这样当水通过口径不一的管道时,可以产生冲力,从而防止管道被污物堵塞。

宫殿中诸多的房屋,以小型而舒适的房屋为多数。包括厅堂、神坛、卧室、浴室、储藏室等等。作为"宝殿",大概是祭司的国王参与献祭仪式的地方。宫殿的墙垣是用土坯砌成,同时采用木结构骨架,碎石混凝土砌造,而墙垣下部则用巨大石块贴面,除了石灰石外,更多地采用了石膏。宫殿广泛使用的圆柱,一般都是朝上护展的形状,柱头和柱础为厚实的圆盘。这种柱形是爱琴海建筑的特征之一,它的远效果很协调。

在宫殿壁画方面,克诺索斯王宫中的壁画可以说代表了克里特的绘画风格,它有着流畅的曲线和鲜明的色彩。由于画是直接画在潮湿的石灰泥土上的,故被称为湿壁画,画上还涂有一层至今不知为何物的透明液体,以防画面干裂和褪色。湿壁画在经历了3000多年漫长的岁月后,依然色彩鲜明,令人为之赞叹。壁画的内容大多是宗教神话一类的,或反映当时世俗生活一类的。它们中颇具代表性的如:王后宫室里的《蓝色海豚与五彩鱼》、《穿淡蓝色服装的贵族妇女》、《巴黎少妇》、《斗牛图》、《戴百合的国王》等。

壁画残片《巴黎少妇》中所画的那位粉黛佳人,打扮颇显时髦,使发现者一眼见到时,一下子就联想起当时巴黎少女的形象,于是便得此名。通过这幅画,我们对当时克里特岛上妇女们的服饰风尚、衣着打扮有了一定了解。

《穿淡蓝色服装的贵族妇女》也是壁画残片,上面3名女子的形象清晰可辨。

从其豪华的头饰和衣着以及悠闲自得的神态看,她们应当是上层社会的贵妇。《斗牛图》中的斗牛是宗教仪式中的一种竞技表演。表演完毕,牛就作为牺牲祭神。壁画表现了这样的场面:一头狂暴的牛猛烈地向前冲撞,一个男青年在牛前拚命按住牛角,牛背上一个体态轻盈、身着红衣的少女倒落在牛背上,牛身后另一男青年还处于刚刚抛出少女后的瞬间,他脚跟离地、双手还做着抛出的动作。三人动作灵巧敏捷、配合默契、精彩万分。画面富于动的韵律,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捕捉并再现运动瞬间的能力之高超。《戴百合花的国王》描绘了头戴百合花似孔雀羽毛的王冠、身着华丽紧身衣服的国王,身姿翩跹、步伐豪迈地正在穿过盛开的百合花丛。

王宫中的《蓝色海豚与五彩鱼》也是壁画中精品之一。画面以蔚兰色作背景,描绘了蓝色的海豚和五色鱼。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充溢着大自然新鲜亲切的感受。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