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都城临安陷入危机的时刻,赵昺被他的母亲杨淑妃带领,来到福建泉州。宋端宗于景炎三年(1278年)4月病死,之后赵昺被陆秀夫、张世杰拥立为帝,年号为“祥兴”,在今天的广东湛江硇洲岛登基,6月,迁到崖山,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新会县南。

赵昺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比较陌生,他的另一个标签更容易被人记住,那就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与那些九五至尊、呼风唤雨的皇帝相比,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有些憋屈,如果不是生在帝王家,他的命运可能会像其他孩子一样,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而不是只在人间度过了8个寒暑就结束了生命,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下这位可怜的小皇帝吧。

赵昺

一、短命的皇帝

赵昺(1272年-1279年),即宋末帝、宋怀宗、恭哀皇帝,南宋第九位皇帝,也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 他的在位时间为公元1278年至公元1279年,总共在位313天,死的时候年仅8岁,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母亲是俞修容。关于赵昺的出生年月日,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生于1272年12月25日,而另一种说法是1272年2月12日,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赵昺的出生时间。

南宋都城临安陷入危机的时刻,赵昺被他的母亲杨淑妃带领,来到福建泉州。宋端宗于景炎三年(1278年)4月病死,之后赵昺被陆秀夫、张世杰拥立为帝,年号为“祥兴”,在今天的广东湛江硇洲岛登基,6月,迁到崖山,就是今天的广东省新会县南。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被元军俘虏,他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军大将张弘率领军队,从水陆两个方向进攻崖山。崖山地势险要,张世杰命令人马全部登船,战船排成一字长蛇阵,船与船之间用绳索连接在一起,甲板上涂上厚厚一层湿泥巴,四周筑起城楼。赵昺的船被安置在中央,预示着全体将士与船队共存亡。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崖山海战爆发,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赵昺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跟随者投海殉国,南宋王朝宣告结束。

赵昺投海殉国后,他的遗骸随海水漂流,很多海鸟伏在他的尸身上,遮住皇帝遗骸,一直漂流到赤湾,今天的深圳河口。这边有个天后庙,庙主在海边巡逻的时候,发现海面上有一群海鸟,下面不知遮盖了什么。庙主觉得有异常,靠近后才发现是具遗骸,他赶走海鸟,把遗骸拖上岸来。庙主看到这具童尸身穿龙袍,面色栩栩如生。庙主猜测这是南宋少帝赵昺的遗骸,就在这时天后庙里一根栋梁突然塌下来。庙主认为这是上天送给少帝做棺椁的木料,于是用它做成棺椁,把少帝葬在天后庙附近。赵昺安葬的墓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赤湾村少帝路,是深圳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兴趣研究的人可以自行前往。

硇洲岛宋皇城遗址

二、寂静的小岛

在广东湛江市雷州湾的海域中,茫茫雾霭中,坐落着中国第一大火山岛硇洲岛。“硇”这个字非常奇怪,这个名字的背后有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相传南宋皇帝赵昰流亡至此,带领抗击元军的军民在这里愤慨山河沦陷,为了表达抗元到底的决心, 他们将岸边巨石击落到水中,代表“以石击匈(元)”。从此有了“硇”这个字,这个岛也被命名硇洲岛。

硇洲岛

尽管南宋朝廷在此苟且偷生了一段时间并最后灭亡,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粤西沿海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南宋末年,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正是因为南宋朝廷的到来,才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中原文化。这个岛上有很多与宋代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宋皇城遗址、翔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不仅如此,这里还修建了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宋末重臣的祠庙。岛上居民至今仍在虔诚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

硇洲岛是南宋朝廷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据地。别看面积不大,只有56平方公里,但这里发生了两件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一是11岁的皇帝赵昰驾崩,7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继位;二是宋军从这里掉头北返出发,最终亡于崖山,全军覆没。后世学者对硇洲岛的历史背景存在着一定争议。有人认为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可能并未在崖山发生,而是在硇洲岛跳海的,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赵昺死于崖山。至于赵昺真正的跳海位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和推敲。

宋朝灭亡的原因

1279年,赵昺被逼到崖山。丞相陆秀夫问小皇帝:“陛下,你害怕吗?”小皇帝虽然只有八岁,但一字一顿坚定地说:“朕宁死也不当亡国奴。”之后,陆秀夫背起小皇帝跳入海中。尽管年龄小,但是这位小皇帝很有骨气,死得非常硬气。南宋灭亡与他当然没有关系,那么真正让大宋王朝走向尽头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个王朝能够灭亡,首先就是内部出了问题。赵匡胤从后周柴荣手中夺得天下,当时正处于五代乱水,城头变幻大王旗,赵匡胤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长远,实行“重文轻武”政治体制,打压武将,到了宋太宗时期还是继续实行这个政策,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极为低下,被契丹、金、蒙古军队碾压。

陆秀夫雕像

宋朝经济发达,但朝廷内部财政却经常亏空,冗兵、冗官导致的大量财政支出是一个重要原因。唐朝时期,每年能够进士及第的人员不过十余人。可是,宋朝政府每年都要录取上百名进士。官员数量多,办事效率低,导致宋朝财政入不敷出。

宋朝统治者实行“兵将分离”制度,将领与士兵每三年换一批,将领和官兵互不认识,武将带兵作战、调动兵力也被分割。武将的权利虽然被打压,但是遇到外敌入侵,这样的制度也是致命的。

一个国家,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任何政策实行都要审时度势,赵匡胤打压武将,是在五代十国动荡的背景下,但是他的后续继任者,不知道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国家政策,最终导致悲剧的形成。这也提醒了后世统治者,即使国家强盛,也要及时调整方针和政策,来适应发展的需要。

宋少帝陵墓

南北朝时期,一个10岁的皇帝在临死前说:“愿身不复生王家。” 意思是,如果有来生,希望不再生在帝王之家。这句话用在赵昺身上也恰如其分,一个王朝走向衰落、无可挽回,作为一个年幼的皇帝又有什么办法呢?那年轻的生命,尚未来得及绽放,就随着一个王朝的结束,落下了帷幕,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参考资料

背着皇帝跳海的丞相 出处:《半月选读》 2009年 第18期 作者:范昆南宋祥兴元年升广州为府及元初改路考实 出处:《历史地理》 2017年 第2期 作者:吴宏岐 贾富强南宋二王南奔对岭南经济文化的影响 出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第2期 作者:邱树森

原创 | 2022-09-26 18:21:13 阅读 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