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柴科夫斯基管弦乐曲《1812序曲》,因为这部作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优美流畅,新颖鲜活,给人以深刻印象。更是因为与其他抒发个人情感的一些小调作品不同,难得的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刚劲有力、阳光、辉煌的大调作品,让听众看到另一个“老柴”。
《1812序曲》在音乐史上,也可以说是一部开先河的作品,是俄罗斯爱国主义音乐的“序曲”。
1880年,为庆祝在1812年被拿破仑入侵莫斯科毁掉的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重建落成典礼,柴科夫斯基应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他的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之请而作此曲。《1812序曲》又名《E大调序曲“1812”》,全称《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年庄严序曲》。该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首演,受到盛赞。
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入侵俄罗斯,俄罗斯军民在库图佐夫的率领下,撤离莫斯科,并坚壁清野,销毁粮草。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一个月后,内外交困,又逢酷寒,被迫退却,在俄罗斯军民的围攻下,惨遭大败,最后,仅有2万多士兵回到法国,俄罗斯军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812序曲》以俄罗斯人民在1812年英勇抗击拿破仑军队侵略的历史性胜利为主题,以音乐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俄罗斯人民的和平安宁生活。随后一个侵略者的主题,代表法军的侵入和民众的不安和骚动。一段进行曲,表现俄罗斯人民武装上前线。激烈冲突的主题,表现俄法军队的会战,战争的残酷,以及被扭曲的代表法军的《马赛曲》。最后,在教堂钟声和炮声中,展现俄罗斯人民在赢得战争胜利后庆祝的狂欢,把乐曲推向高潮。
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后来评价:“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具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极其雄伟气魄。”有评论家甚至说“柴科夫斯基是1812战争的真正胜利者。”
《1812序曲》荟萃了许多俄罗斯传统民歌因素,以此象征各种情景和情绪。开始即以《赞美诗》“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象征俄罗斯人民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以法国《马赛曲》旋律片段,象征拿破仑军队。以婚礼歌曲《在大门旁》的旋律,象征俄罗斯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仍不失蓬勃朝气和必胜的信心。以两个主题的搏杀冲突象征战争的场面。最后,以格林卡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场合唱《光荣颂》主题,宣告俄罗斯人民的胜利,并以凯旋的欢乐颂作为终曲。这些民歌,曲调优美,极具民族特色,曲调与内容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各种场景。可以说,《1812序曲》是主要由俄罗斯民歌旋律“拼”成的一幅宏伟的战争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