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HK-HKEH-PWH Ophthalmology Subspecialty Fellowship Programme
  • CUHK-HKEH-PWH International Ophthalmology Fellowship Programme
  • Basic Sciences
  • Cataract
  • Cornea & External Eye Diseases
  • Glaucoma
  • Ocular Imaging
  • Orbital & Oculoplastic Surgery
  •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 Strabismus
  • Surgical Retina
  • CUHK-HKEH-PWH Ophthalmology Subspecialty Fellowship Programme
  • CUHK-HKEH-PWH International Ophthalmology Fellowship Programme
  • Basic Sciences
  • Cataract
  • Cornea & External Eye Diseases
  • Glaucoma
  • Ocular Imaging
  • Orbital & Oculoplastic Surgery
  •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 Strabismus
  • Surgical Retina
  • 首先談新冠與乾眼症。不少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患者在康復後都發現眼睛經常有燒灼感,甚至偶爾有視力模糊的情形。你是其中一分子嗎?這些症狀有可能反映你已經患上乾眼症!

    什麼是乾眼症?
    乾眼症影響全球數以千萬計人口,亦是病人尋求眼科醫生診症的主因之一。乾眼症在香港的患病率估計達30%。乾眼症是由於淚膜不穩定及淚液的滲透壓增加,導致眼球表面出現炎症並對眼睛表面結構和眼表神經造成損害。

    乾眼症分類
    乾眼症成因很多,但簡單來說可歸納為淚水分泌不足及淚液過度揮發兩大類。淚水分泌不足最常見是因年紀增長,荷爾蒙改變,或一些系統疾病導致淚水分泌減少。淚液過度揮發主要由於眼皮發炎及瞼板腺功能障礙,導致眼皮油脂腺阻塞,從而令表層油脂分泌不足而加速了淚水的揮發。

    乾眼症症狀
    一般人以為乾眼症就是眼睛乾澀,但其實除了眼乾之外,不少乾眼症患者亦會出現以下症狀:眼睛有異物感、刺痛、眼澀、對外界刺激異常敏感,甚至偶爾有視力模糊的情形。有些患者在疾病初期,淚水量反而增多,這是基礎淚水分泌不足,反而刺激淚腺引起反射性淚水。因此,不要以為流眼淚就不是乾眼症,這正是大家最易忽視的警號。事實上,乾眼症不只是症狀,而是一種疾病。長期忽視乾眼問題,甚至會令角膜表皮「爆坼」受損。在生活上,亦會令眼睛容易出現疲勞,影響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素。

    乾眼症與新冠何干?
    乾眼症在新冠康復者中並不罕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莊金隆教授團隊於2020年2月至12月期間在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展開眼科研究,調查了228名新冠康復者合共456隻眼睛,並與109名健康參與者的179隻眼睛作對比。研究表明新冠康復者的瞼板腺功能障礙和角膜上皮缺損在新冠康復者中更為常見和嚴重。患病期間病毒載量較高或補充氧氣的患者出現乾眼的風險更大。新冠患者入院時採集的呼吸道樣本CT值每低1個值,在康復後的第一個月內出現任何乾眼症相關眼表症狀的風險就會增加約10%。研究人員亦發現,住院期間需要接受任何形式氧氣補充的新冠康復者亦更大機會患上乾眼症,原因之一是接受氧氣補充治療時氣體在鼻腔的流動加速了淚液蒸發。

    新冠期間的乾眼
    事實上,除了新冠康復者外,普通人在COVID-19流行期間也較容易患上乾眼症。這是由於我們佩戴口罩時,當口罩跟面部和鼻子聳動,氣流會容易引向眼睛導致淚液加速蒸發而產生乾眼症狀,患有乾眼症或淚膜質量差的人,其症狀可能會更明顯。此外,在疫情期間,人們在家工作時會花更多的時間看屏幕而忘記休息,眨眼的頻率和強度降低時都會加劇乾眼症狀。

    患上乾眼症,如何紓緩眼睛不適?
    出現眼乾症狀的康復人士,應用「20、20、20」原則,即是使用眼睛20分鐘,便休息20秒,並且遠望一些20呎以外的景物。

    針對「缺水性乾眼症」者,可以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水」或「人造淚水」作暫時緩解。嚴重者可以使用「淚小管栓塞術」,讓淚液保留在眼睛維持穩定。

    針對「缺油性乾眼症」者導致眼睛發炎、瞼板腺功能障礙者,可使用脈衝光治療讓油脂分泌順暢。另外,每天可用約攝氏40度的熱毛巾敷在眼上,全日可敷1至4次,每次時間約10至20分鐘,同樣能夠預防乾眼及緩解乾眼症的不適症狀。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避免在空調環境下待太久、騎車時注意眼部要防風,也可以補充Omega3脂肪酸作保養。

    當然,最直接有效減低感染的方法是接種疫苗,除了可以顯著減少感染後的病毒量,也可降低患上重症並需要氧氣補充治療的機會。接種疫苗也是預防新冠後眼部症狀和所有其他後遺症的最有效措施。

    新冠疫苗接種後之眼內炎症
    由SARS-CoV-2病毒所引起的COVID-19大流行在全球造成嚴重影響,接種新冠疫苗成為疾病預防工作的重中之重。鑑於公眾對COVID-19疫苗安全性的擔憂,監測疫苗接種後的潛在眼部不良反應非常重要。

    感染COVID-19後最常見的眼部疾病包括結膜炎、角膜炎、角膜結膜炎、鞏膜外層炎、葡萄膜炎、視神經病變和其他視網膜疾病。特別是在感染COVID-19的患者中有部分還引發了眼內炎症和視網膜血管受累。

    目前尚不確定接種COVID-19疫苗後是否會產生類似於COVID-19感染後的眼部疾病。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威爾斯親王醫院眼科中心的病例資料,有10名患者於2021年3月至10月期間於香港接種COVID-19疫苗(BioNTech或CoronaVac疫苗)後,於6周內被診斷出患有葡萄膜炎。

    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引發葡萄膜炎的原因之後,這些患者都被診斷為由COVID-19疫苗接種引起的葡萄膜炎。

    此案例中的10名患者均為女性,其中8名患者接種了BioNTech疫苗,而另外2名接種了CoronaVac疫苗。我們的研究發現前葡萄膜炎是最普遍的類型,其次是中間葡萄膜炎和後葡萄膜炎。患者從接種疫苗到葡萄膜炎發病的平均時間約為15天。根據病例報道,16隻眼中的11隻眼在經過局部類固醇治療後,其葡萄膜炎完全消退。

    在香港兩種可用疫苗中,BioNTech疫苗可誘導啟動強烈的免疫反應,並可能導致免疫交叉反應,引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前葡萄膜炎。根據現有的病例報告,大多數病例在接種第二劑COVID-19疫苗後出現葡萄膜炎,這可能是由其引起的更大免疫反應所致。不過,如今接種新冠疫苗仍然是保護大眾免於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有效途徑。

    撰文 : 林芷盈醫生、廖許琳女士、莊金隆醫生

    原文 : 信報財經新聞 健康生活專欄 (出版日: 2022年12月5日)

    Repub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