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课题研究正进入各子课题的成果交流和成果讨论阶段。到目前为止,课题研究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召开了五次全体会议(包括开题会议)。每次会议,首席专家都要将自己关于本课题独立研究的论文4-5篇印发给全体成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题讨论。

2012年6月前,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关于伦理形态的理念与理论,重点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关于伦理学理论的“形态观”或“形态”理念,重点是突破以往关于伦理学研究的学派观、流派观的“伦理学丛林”,形成对于人的生命和生活、对于诸民族的伦理经验和道德生活具有解释力和表达力的“形态”理论。这是本课题最重要的创新点,代表性成果如《“伦理形态”论》(《哲学动态》2011.11)等;二是关于道德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和中国理论形态的研究,代表性成果如《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和中国理论形态》,(《天津社会科学》2011.5)等;三是关于中国伦理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形成两大调查研究报告。

2012年以前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中期成果的推介工作主要有两项。

第一,召开“伦理学理论形态国际学术名家论坛”。为推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研究,扩展重大项目研究的学术效应,2011年11月15至18日,课题组在东南大学举办“现代伦理形态国际名家论坛”系列活动,具体展开为课题研讨、会议论坛、研究生学科前沿讲座、全校人文素质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这是课题研究组织创新的一个探索,旨在扩大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的学术效应,将课题研究与高层次学术活动和人才培养结合。活动将重大项目研究、重大学术活动、研究生学科前沿、本科生人文大讲堂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该活动结束后,课题组以书面形式向全国规划办作了汇报,规划办在相关网页作了报道和宣传。

第二,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重大活动,是2012年4月30日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由首席专家樊和平教授领衔完成的《中国伦理道德报告》、《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成果发布和出版座谈会。这是两本共两百多万字的调研报告,经过五年多全国性大调查而完成。会后,《光明日报》向中央领导发了内参,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成果内参上作重要批示,指出成果提供的信息十分重要,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要求中宣部进行研究。此后,中宣部办公厅调拨数套相关成果进行研究。

2006年6月后,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关于中西方伦理学理论形态的对话研究,主要表现为首席专家发表的一列长篇学术论文,如为应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年鉴》写的四万字的专文“伦理道德形态的精神哲学对话”;在《天津社会科学》发表的三万字的论文“伦理,如何与我们同在?”等等。

第二,关于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的具体研究,子课题已经出版了三本学术专著,如《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形态研究》,《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形态研究》、《伦理理性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等,三本专著近百万字。

第三,关于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的第二次、第三次调查研究。两次调查研究都在2013年进行。第二次与中国人民大学CGSS调查中心合作,在全国除新疆西藏以外的28个省市进行,在近六千个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第三次在江苏由课题组独立进行,在江苏四市的一千三百个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由此建立了三个数据库(包括第一次调查)。两次调查的工程量非常大。

课题研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效和成果,主要是:

1、已经建立了三个大型数据库。第一个数据库已经以《中国伦理道德报告》的专著出版(97万字);第二个数据库约60万字;第三个数据库约120万字。第一个数据库用道德哲学和社会学结合的方法建立,第二、三个数据库严格按照社会学的方法建立,吸受了大量著名社会学家参加。这是关于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最系统、最专业的数据库。

2、在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和著名大学作报告,介绍课题研究成果。如2013年6月,应邀在北京大学向德国学者作关于我们的调查研究的专题报告;2014年4月应邀在北京大学国际哲学大会预备会议“学做人”会议上向国际哲学学会作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与道德生活”的报告;2014年5月,在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主持的“尼山国际论坛”上作“伦理,如何与我们同在”的发言。同时,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分别作报告,专题介绍我们调查研究的成果,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杨河教授亲自在北大主持了首席专家樊和平教授作的报告。

3、国际交流。2013年11月,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哲学系、医学伦理中心作专题报告,介绍课题研究的成果。德国基金会多次提议出资将课题组研究的成果翻译成英文或德文,考虑到调研数据的敏感性和版权问题,此项目还在推进过程中。

课题调查研究的成果在十八大召开之后,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推荐,作为向有关领导发送的内参,后由教育部安排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近两年,向全国规划办提交了三次成果要报。《伦理道德问题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后伦理时代”来临》(《道德与文明》杂志提交),《伦理,如何与我们同在》(《天津社会科学》杂志提交),可惜似乎都没有被采用。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首席专家樊和平教授在《中国社会道学》发表的2篇论文。一是2013年第三期“《论语》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由《论语》探讨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或中国道德哲学形态。二是2014年第四期(正出版中)“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期待”,该文通过课题组三次调查、三大数据库的海量数据中的共同信息,探讨现代中国社会价值共识、建立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期待或伦理精神条件,将它概括为三大期待:期待一个伦理觉悟;期待一场“精神”洗礼;期待一种回归优良民族传统的“还家”的努力。

第二,关于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的三大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三系列分析报告。此调查研究横贯整个课题研究,但持续了八年。三大数据库三百多万字,是最系统、最专业的关于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的数据库,这是课题组为中国学术和国家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研究报告如在《哲学动态》2013年第7期发表的《当前我国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问题”及其互动态势》,用调查研究的大量数据,描绘和呈现了“伦理道德问题――思想领袖与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问题轨迹”与演变规律,发表后引起重视和反响,应要求整理为向教育部提交的内参材料。

第三,其他一系列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如在上文总结中所介绍的三本专著,以及首席专家的一系列长篇学术论文。

第 第四,学科建设成果。课题研究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产生了重大学科效益。以课题组为核心,由东南大学牵头,协同江苏省委宣传部、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单位,成立了“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2100协同创新中心”,并于2013年获得江苏省批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道德国情调查研究中心”。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