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是一个传奇,用世俗的眼光看,他具备成为传奇的一切条件。他出身名门,父亲投水殉节而动天下,人生开端已不同凡响;他只有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延聘北大,成为一时之谈;他曾试图自杀,最终却弃佛从儒,成为一代大儒,这又是一奇;他痛恨军阀殃民,却得军阀韩复榘之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这又是一奇;他与毛泽东八次长谈,两度通宵,情同知己,本已奇中见奇,而当他受尽磨难,却痴心不改,这就不能不是最大的一件奇事了。

梁漱溟最为世人熟知的是两句话:“吾辈不出如苍生何?”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这两句话,成了梁一生的标签,但实际上,它也概括了梁漱溟一生中的两件大事:推行乡村建设,做一个真儒家。读懂了这两句话,也就读懂了梁漱溟。

梁漱溟为什么开始流行

在翻阅这本《人生的艺术——梁漱溟论述集》之前,笔者已看过《1949年之后的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等有关梁漱溟的书,一次闲谈中,还有朋友向笔者推荐阅读梁漱溟文集。看来,这位独持偏见的文化老人,终于在鲁迅胡适周作人林语堂张爱玲等民国人物之后,也开始了他的走红之旅。笔者想问的是,梁漱溟为什么开始流行了呢?

回看近年文化热潮,是一波接着一波,好似流行歌坛,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二年。单就笔者经历,先有民国知识分子热,文化界为“鲁迅PK胡适”颇费了些口水。在政府与民间的互动下,传统文化强势复兴大势所趋。一一辨析过来,我们不难发现,与上述几乎每一波文化热都有关的,是一个梁漱溟,而且只有梁漱溟一个人。
梁漱溟是绕不过去的。在五四北大时期,梁漱溟是冯友兰的老师,属于和胡适一代的知识分子。以梁漱溟和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远离“问题与主义”,走向农村乡间,也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三条道路。当今文化界讨论鲁迅胡适话题,必不能忽视梁漱溟这一极。在儒家重建孔子归来的进行曲中,尽管舞台上活跃着“大陆新儒家”陈明等新贵的身姿,但人们不敢忘记梁漱溟这位新儒家的宗师,这位被公认的最后的一位儒家。我想,这也许就是梁漱溟开始流行的原因吧。

梁漱溟为什么“好为人师”

正如梁漱溟自己所说,他不是国学家,不是佛学家,也不是哲学家,“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辈子不断思考和追求是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这两个问题决定着梁漱溟成为一个思想者,一个行动者,也影响着他成为一个布道者。

梁漱溟有一点类似孔子:孔子周游列国,面向国君陈售自己的政治理想,梁漱溟则通过乡村建设这一带有宗教意味的群众运动,试图建设道德共识,重整崩溃的乡村,以达到复兴中国社会伦理的目标;孔子退回乡里,广收门徒,用教学来传播他“仁者爱人”的思想,而梁漱溟也用演讲等方式传播着他的人生理念。从《人生的艺术》一书可以看出,梁漱溟为学生、职员甚至军人做过大量的演讲,为青年人讲人生,讲道德,讲青年的修养,讲中国文化,讲宗教问题。他希望依靠青年的觉悟与奋发,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从这一点来讲,梁漱溟的“好为人师”,是与他的思想一以贯之的。

读完本书,笔者有这样一个判断:梁漱溟积极入世的人生观,重建伦理的社会理想,勤勉奋进的做事态度,是值得当下的青年人有所效仿的,而《人生的艺术》这样一本演讲与论述集,不管是作为一本人生哲理读物,还是作为励志读物,也都值得“军心涣散”的青年人一翻。

《人生的艺术》  梁漱溟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