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课堂:苏联蒙太奇学派

电影课堂:苏联蒙太奇学派

我们将连载电影的相关知识点,丰富大家的电影理论知识,为艺考生在专业知识拓展、影评创作,等多方面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狗孖梦

(带有下划线文字可点击到链接)

大家都知道蒙太奇,音译自法语Montage原本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被衍生到电影领域,成为了剪辑、拼贴的代名词。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 爱森斯坦 库里肖夫 普多夫金 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

当时的苏联在推翻沙皇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力的宣传武器;蒙太奇学派应运而生,因此蒙太奇学派可以看作是一个带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艺术流派;但是蒙太奇学派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欧洲爆发的先锋主义运动的影响;并对美国电影尤其是 格里菲斯 电影的进行了大量的学习研究。其实蒙太奇手法早在 格里菲斯 甚至更早的年代就被人使用在电影中,而苏联蒙太奇学派是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有意识地、理性地使用它,并最终形成了蒙太奇学派。

与法国的先锋派,德国的 表现主义 及现实主义不同,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没有遇到什么经济危机、不是失业、不是人生的惨剧和毁灭,他们面临的是一次推翻沙皇的国内革命的成功,这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激情。

蒙太奇学派是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出来的形式美学。这种形式美学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强调剪辑的重要性。相信一旦采用剪辑的手法,电影就有了无限的潜力,蒙太奇简直就是支配观众思想和联想的一个有益的指挥者。

库里肖夫效应 实验一个男人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跟一碗汤、一口棺材和一个小女孩的镜头进行组合:结果观众们解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第一个镜头里的男人表现出了沉思;第二个镜头是悲伤;第三个镜头是放松的微笑。其实三个组合里的男人是完全一样的表情。

苏联的蒙太奇学派通俗一点的讲就是他们发展了电影艺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控制,通过对不同的镜头进行剪接拉长现实时间,突出电影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同时通过剪接镜头也表达出了与原有镜头素材的不同的概念。(蒙太奇观中,镜头A不仅仅是与镜头B先后出现,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为“A+B”或“AB”,而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意识“X”。)蒙太奇学派发展开阔了电影的创作手法,也突出了电影艺术与其它艺术种类的不同。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库里肖夫,他将莫斯科红场和美国白宫的镜头放在一起,然后加上两个人爬楼梯的特写及两个人握手的特写,如此一来,这一连串的镜头使人产生两人同时在同一地点的感觉(你品、你细品)。这种电影理念是零碎片段的组合,这些碎片不完全和真实生活有关。

格里菲斯在拍摄现场

格里菲斯 电影史上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1、 反对电影公司的 标准镜头 、发展了大特写、大远景等一系列电影语言。
2、 格里菲斯 发现通过剪辑可以控制影片节奏和情绪。
3、 格里菲斯丰富了电影的结构,从文学借鉴了手法,创造了闪回和平行剪辑,使电影容纳了更多的叙事线条,从而丰富了电影讲故事的方式。
4、 格里菲斯演员表演作用,认为要超越舞台剧,就要有更好的表演,所以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
5、 布景更具有真实感和质感,照明克服了早期的平面感, 电影空间 造型功能得到发挥。
6、 格里菲斯认识到电影可以表达导演本人的价值和观念,为电影风格化左了初步的探索。
7、 改变了电影构成单位,从场到镜头的变化。

编辑于 2020-02-13 12:31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