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加强对乾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推动乾陵文物工作的发展,1961年8月,在
墓葬
发掘的基础上成立了乾陵文物保护
管理所
,它是陕西组建的第一个专门保护帝王陵墓的文博单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全国同行当中也是最早的一个。以它为代表的陵墓博物馆构成了陕西遗址博物馆的主体,为推动陕西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
贡献
。如果从此时算起,乾陵博物馆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历程。 神秘的乾陵素有“唐陵之冠”的美称,它屹立在梁山之巅,俯视着三
秦
大地,庄重的博物馆位于乾陵脚下古朴典雅,它们共同构成了三秦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无字碑,这里有数以千计的精美文物,这里有许多未解的历史之谜,这里蕴藏着无限的魅力和丰富的信息。
乾陵特色
乾陵
是唐代皇陵葬制的典范,按照"依山为陵"的葬制,寝宫修建于海拔1047.9米的
梁山
主峰之中。整个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营造,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据《唐会要》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占地15万余亩。陵园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
青龙
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
玄武
门,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
狄仁杰
等六十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378间。陵园内现存有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124件,从南乳峰之间沿
司马
道主轴线往北
,依次对称排列,计有
华表
1对、翼
马
(天马)1对,高浮雕
鸵鸟
1对,仗马及驭手5对,戴冠着袍拄剑的中郎将石像(又称翁仲)10对,石碑2通(无字碑和述圣纪碑),
蕃臣
像61尊(东群29尊,西群32尊),内城四门外各置石狮2尊,北门外另有石马6匹,号称"六龙"。这百余件大型石刻,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乾陵是迄今为止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乾陵当初地面建筑 378间。东南有17座子孙儿女王公大臣陪葬墓。陵园内现尚存 124件精美的大型石刻群,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1对、翼马和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着袍持剑中郎石人像10对,并有两通高达 7米以上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或友好国家特使石刻像61尊。内城四门各有石狮 1对。这些石刻,造型逼真,神态生动。
对外展出
1993年8月与咸阳市文物局举办了“咸阳文物精华展”,展出文物精品144件。
1997年3月28日,秦台合作,投资1200万元修建的懿德太子墓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占地40000多平方米,仿唐建筑3400平方米。
1999年10月,乾陵博物馆投资20余万元重新调整了本馆陈列,现有陈列面积1700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820余件,分为“乾陵文物精华”展、“乾陵陪葬墓出土壁画线刻画精品”展、“永泰公主墓石椁”展等部分。
从1984年至今,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等陪葬墓出土的文物精品,被送往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种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赞叹。馆内基本陈列展出的文物精品,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自开馆以来,已先后接待中外观众累计达1680万人次。老一辈革命家
陈毅
、
郭沫若
、
董必武
等亲临指导工作;国家领导人
李瑞环
、
田纪云
、
李铁映
、
宋平
、
钱其琛
等同志亲临视察并指导乾陵地面建筑的恢复工程。
文物陈列
1960年以来,先后发掘了陪葬乾陵的
永泰公主李
仙蕙
、
章怀太子
李贤
、
懿德太子
李重润
、中书令
薛元超
、右卫将军李瑾行等5座墓葬,出土
三彩物俑
、
器皿
、金银饰品、
彩绘陶器
等珍贵文物4300多件,一百多幅绚丽多彩的墓室
壁画
和1500平方米石椁线刻画,堪称唐代瑰丽的地下艺术
画廊
。
《宫女图》
《打马球图》
《客使图》
《狩猎出行图》
及
《仪仗阙楼图》
等壁画,成为人们领略唐代绘画艺术、研究唐代
建筑
、
服饰
、
风俗
、体育活动、
宫廷
生活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发掘整修后,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道地宫常年对外开放,供中外游客参观。乾陵成为人们领略盛唐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遗迹。在这些文物中,有161件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1317件被定为三级藏品。
以这些独具特色的
文物
景点建成的乾陵博物馆,陈设着号称乾陵文物三绝的
唐三彩
、
唐墓壁画
和
石椁线刻画
,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当您步入乾陵,漫步于碑石林立的大型石雕群旁,游览在墓道两侧的壁画长廊中,参观过
栩栩如生
的唐三彩偶俑后,乾陵将在您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图像。
文物介绍
唐三彩是唐代一种带多色
釉
的陶器,以驳杂
斑斓
的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为特点,有
黄
、绿、
白
、
蓝
、赭等多种基本釉色。“三彩”的意思是多彩,并不专指三种颜色,因在唐代风行一时而得名。 它的制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挑选、舂捣、淘洗、沉演、捏练和陈腐等工艺后,捏制成型,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经过l000℃左右焙烧,待冷却后,挂以配制好的彩料釉汁,再入窑焙烧至900℃完成。釉质主要是
硅酸铝
,呈色剂则在釉料中放入各种不同的适量的金属氧化物,如加入
氧
化锰成紫色,在这些颜色基础上又可配制成浅黄、赭黑、翠绿、墨绿、褐红、茄紫等色。
它随着唐代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传入许多国家,据目前所知,先后发现唐三彩的国家有
印度
、
伊朗
、
伊拉克
、
埃及
、
日本
、
朝鲜
、
意大利
等十多个国家。特别是这种技术传入日本后,在9至10世纪出现许多仿制唐三彩器物。
乾陵陪葬墓中出土的唐三彩,有各式三彩俑,三彩马、三彩骆驼,三彩生活器皿等。三彩马中,形体最大的要数
章怀太子
墓出土的一具,高72厘米、长80厘米。各种三彩俑的姿势各不相同,造型十分生动。其中,有几十个铠甲骑马俑,武士戴盔披甲,马面贴金,是文物中罕见的珍品。
这些唐三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写实性。人和动物造型无不保持准确的比例关系,看上去形态自然,线条优美,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如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三彩俑,身高在26—28厘米之间的女俑,头部高度在4.5—5.5厘米,头部与体长比例为1:6,如果略去高螺髻部分,实际体高为头部的6.15倍。一般束腰部多在全高的2/3处,即腰部以上占全身的l/3,整个
身材
显得修长绰约,比例匀称。男捅体形比例大多体高为头部的7倍,除去幞头高出部分,也符合人体比例。
展览与藏品
文物保护
乾陵博物馆作为公益事业的国有博物馆,一方面渴望打开大门走向市场,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守着“公益”的脸面举步维艰。乾陵博物馆作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必须坚持坚持“公益”的属性,最大限度地向更多数的人充分展现文明的传承;然而,博物馆又面对这样的难题:在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博物馆很难走出“守陵人”的
尴尬
境地。事实上,只有“经营”好博物馆,开发出
市场
需要的旅游产品,才能更有利于博物馆吸引大众,增大社会参与力度,最终通过扩大市场获取更多资金,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 目前,乾陵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初衷,其陈列的物品主要是传统的平面、静态形式的
展览陈列
。在当今
旅游
者早已厌倦“隔着玻璃看,耳旁别人讲”的固定模式,渴望的是更多地参与性和自主性活动的情况下,乾陵博物馆目前提供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亟需进行升级换代。
所获荣誉
管理模式
乾陵博物馆在
管理
体制上历经变革。1998年底,乾陵博物馆上划省管,属陕西省文物局直属单位,成立乾陵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乾陵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退出,其全部资产、人员又重新整体移交给了省文物局。事实上,乾陵博物馆的管理体制是形成其机构文化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乾陵博物馆是国家所有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但是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是其发展的必要来源,加上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导致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多重化,结果失去了发展的重点,主业和副业都没能兼顾。
乾陵博物馆在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金严重短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无力及时更新,景区道路修葺不全,科研社教难以正常开展以致出现门庭冷落的局面;二是作为文博单位,经营意识淡化,严重影响全馆的整体效益;三是岗位责任不够健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落后;四是人员经营素质不高,缺乏高素质的
业务
和技术人才。要改变以上现状,就必须在改进管理上下功夫,改革博物馆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博物馆管理的科学化。
人物介绍
李治并非旧史家所称的“昏愦无能、怯弱平庸”之辈。即位初年,他“载怀千古,流鉴百王”,立志要做中兴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业。在长孙无忌、
褚遂良
等元老重臣的辅佐下,他恭勤国事,礼贤下士,认真执行
太宗皇帝
的贞观遗规,垦殖荒田,推行均田制;发展科举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势力进入中亚地区。故史书评价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李治中年后,因“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遂委武后处理朝政。武后借机大权独揽,专擅朝政,“权与人主侔矣”。公元666年正月,李治与武后同登
泰山
封禅,谒祀
孔子
,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圣”并尊的局面。宰相上官仪曾上奏后宫权重,被下狱处死。李治亦深感大权旁落,恐李氏江山丧于己手,欲禅位太子
李弘
(李治与武则天长子),无奈李弘沉疴婴身暴薨。于是立次子
李贤
为太子,并使之监国。武后旋以“忤逆”罪废黜李贤。李治无奈,又立英王
李显
为太子。公元682年,李显生子
李重润
(死后追谥
懿德太子
),李治立其为皇太孙,并破例为太孙开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万代。弘道元年十二月,李治病逝于东都
洛阳
之贞观殿,享年56岁,在位34年。他临死前说:“天地神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表示愿将尸骨埋在故乡关中。遗诏“陵园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武则天)处分。”文明元年(684)五月,武则天遵照高宗遗愿,命
睿宗
护送高宗灵驾西返
长安
。八月葬于梁山,陵曰乾陵。
武则天(624—705),自名曌,因其曾称则天大圣皇后,后人称为武则天。祖籍
并州
文水(今山西文水),生于唐都长安(一说
四川
广元)。其父
武士彟
原为木材商人,后追随隋太原留守
李渊
起兵,唐初官至工部尚书、利州都督。其母杨氏是隋宰相
杨达
之女。据说武则天小时候就有异相。当时名闻天下的星相家
袁天罡
曾到武家赴宴。席间,武士彟请袁给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杨氏后,说:“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贵子!”看了武氏二子元庆、元爽后,说:“此二子官可至三品,但并不富贵终身!”这时,乳母抱着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则天走了出来。袁天罡上前审视了一会儿,说:“此小郎君神色奥爽,不易知晓,让他走走看。”于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孩子走了几步,袁天罡又让她抬头看,大惊道:“此子龙睛凤颈,伏羲之相,必极显贵!”袁天罡又从侧面将孩子审视了一会儿,又惊奇,又遗憾地说:“可惜是郎君,若是女,当为天下主!”贞观十一年(637)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闻其“美容止”,召入后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初入宫闱的武才人以其特有的妩媚博得了
唐太宗
的欢心,但她自揣在佳丽如云的后宫是难以得到太宗长久宠爱的,这个颇有心计的女人,便以自己的美色诱惑了皇太子。贞观末,太宗病危,李治侍奉在侧,与武氏有染。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驾崩。按照当时的宫廷制度,26岁的武才人及后宫中没有生养的妃嫔,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为先皇祈福。永徽三年(652)太宗忌日,李治临寺焚香,与武媚娘相遇,旧情重温,遂被召回后宫,封为
昭仪
。
宫中古来多怨火,最是娥眉不让人。复入宫廷的武昭仪以自己的伶俐和睿智,并不惜以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嫁祸于王皇后,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并开始参与朝政。“素多智计,兼涉文史”的武皇后,很快就显露出她超人的才华和精明强悍的治国能力,得到高宗皇帝的极大信任与依赖。显庆五年(660)十月以后,身患多种疾病的李治,便将“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武则天借此机会,笼络朝臣,利用
李义府
、
许敬宗
等人的支持,消灭了
长孙无忌
、
褚遂良
为首的元老重臣,从此专断朝政。弘道元年高宗死后,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帝,令其不得干预政事。载初三年(690),武则天命僧人法明编造《大云经》,称其是弥勒佛降生,应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接着又命心腹大臣搞了几百人“劝进”,结果朝廷上下、京城内外、四夷酋长、僧道等几万人都跟着“劝进”。武则天见时机成熟,遂改唐为周,于天授元年九月正式登上皇位,自称大周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通文史,善权谋,手段残酷。她称帝后,广开仕途,开创“殿试”、“自举”、“武举”制度,广泛吸纳人才;奖励告密,任用酷吏,屡兴大狱,打击士族显贵,以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在她统治的近50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加强和改善了唐王朝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晚年豪奢专断,宫闱秽乱,侄儿
武三思
把持朝政,政宪大乱。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
张柬之
等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十一月,武则天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终年82岁。次年五月,中宗护则天灵驾还西京,八月与其夫合葬于乾陵玄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