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

[èr láng shén]
民间信仰的神仙
展开 31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二郎神,即灌口二郎,亦称灌口神,国祀称号郎君神 [1] ,是儒道释三方和古代官方尊奉的神祇。俗称二郎真君、清源君、 川主 [2] 、惠民大帝,尊号清源妙道真君、护国灵应王、川主帝君 [3] 、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 [131] 、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 [22] 、圣烈文昭宣灵忠仁王 [4] 、清源妙道孚佑太乙真君惠民仁圣大帝 [133] 、清源妙道护国崇宁真君川蜀大帝威灵显化天尊 [132]
二郎神俊雅衣黄 [6] ,力大无穷,法术无边,通晓八九玄功,阙庭有神眼,手持 三尖两刃刀 [7] 宋朝 将二郎神纳入朝廷祀典,并诏修 神保观 专作供奉 [8] 。而后历代多有褒封。其诞辰一说为六月二十四 [9] ,二说为六月二十六日 [10] 。其司掌神职甚广,为水神、猎神、护国神、蹴鞠神、戏神、儿童保护神、农耕神等。 [11-12]
二郎神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有二郎治水、 担山赶日 、搜山降魔、二郎擒龙、二郎斩蛟等。随着道教神灵体系的完善,又被纳入道教之中,成为道教中的尊神。在民俗中,二郎神更是一位神威显赫、善于变化、英勇善战的天神,能安四方,护边陲,解民苦,助中兴 [13] [43] 。长城沿线许多二郎神的庙宇,人们祈祷二郎神用他的威武神通保卫边防。 [14]
中文名
二郎神
外文名
Erlang God
别    名
郎君神,灌口神,灌口二郎,神保观神,二郎神君,灌口神王
生    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六月二十六
主要成就
治水,斩蛟,擒龙,担山赶日,劈山救母
力    量
法力无边、神通广大
本    领
八九玄功 法天象地 、天眼
出生地
灌江口
神职司掌
护国神,水神,雷神,戏神,蹴鞠神,酒神,医神等
尊    号
清源妙道真君、护国灵应王、川主帝君、惠民大帝君、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圣烈文昭宣灵忠仁王,清源妙道孚佑太乙真君惠民仁圣大帝

信仰流变

播报
编辑
二郎神画像
二郎神又号灌口二郎,起源于四川灌县(今四川 都江堰市 )由治水英雄崇拜而衍化的泛水神信仰。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唐崔令钦《 教坊记 》收有《二郎神》词牌,乃唐初宫廷音乐家根据民间娱神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说明唐初已经出现名为二郎神的神祇。《安义县志》载唐 永徽 年间有圣水庙,祀二郎神。《钦定日下旧闻考》载唐贞观二年创建二郎神庙,宋元佑二年重修,康熙三十五年重建。《蜀梼杌》载五代时蜀宫中有以二郎神为题材的舞蹈《灌口神队》。只是这些早期传说中的二郎神尚无名姓。 [15-16] [18-19] [148]
宋代,二郎神崇拜经过道教以及宋时朝廷政权的一系列推广,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此前的二郎神崇拜多集中于四川地区,其主要流传的事迹为治水平患。而经过宋代扩大化后的二郎神崇拜,其规模遍及全国,其功能也从治水平患转向了更为广泛的请水驱病、消灾祈福 、驱妖逐魔、护佑国家,无所不及,故百姓顶礼膜拜,敬而祭之。同时,随着二郎神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二郎神的出身来历也开始呈现多样化。除了四川地区的李冰之子 李二郎 为二郎神的说法外,二郎神为隋朝嘉州太守 赵昱 说( 系道教传说人物,正史无征 ),二郎神为仙凡之子并且劈山救母的杨二郎( 杨戬 )说( 民俗仙化人物,又因《 西游记 》、《 封神演义 》等传播, 成为二郎神广泛流传的文学形象 )等不同的说法都同时存在于后世的二郎神崇拜之中。三者并行不悖 ,各自存在于地域、 宗教和文学的划分中。 [20-24]

身世之谜

李二郎说

二郎神与李冰,都江堰 (4张)
李冰 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间传说,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儿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开离堆,除水怪,引岷江为 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千百年来富甲一方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 [29] 。此类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似始于北宋。《 宋会要 》记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二郎神)为灵惠侯,并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 [1] [30] 。北宋 张商英 为山西当阳玉泉山撰《元祐初建关三郎庙记》载:“李冰治水患,庙食于蜀之离堆,而其子二郎以灵化显。”南宋 范成大 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其《吴船录》称:“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大儒 朱熹 也认定二郎为李冰儿子,其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朱子语类 》 进一步点明:“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31] 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 [22] ,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25] 。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其庙祀因而越出川界,成为国家之神。
赵二郎赵昱 (6张)
赵昱说则由北宋末年兴起 ( 传说人物,正史无载 )。据《 龙城录 》载,隋朝时有个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隋末拜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乃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最终赵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他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唐太宗从地方官的奏折中获知后,即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为之立庙。后来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赤城王。 [32] 由于 宋徽宗 好道,政和八年,宋徽宗将二郎神“昭惠灵显王”的封号改为“昭惠灵显真人”,并赐“普德观”庙额,道教为将民间信仰纳入道教谱系,遂吸收《龙城录》中赵昱斩蛟的故事将其编录入《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并称在唐太宗以前,当地民众已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 张乖崖 奉旨入蜀治之,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 [33] 明《 万历续道藏 》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清源妙道真君”条与《搜神广记》所记也大体一致,自此这位“二郎神”声望日隆,成为著名的道教神仙体系中的 “ 二郎神 ”。道士称赵昱为:“正一启教玄皇会上赵侯圣主”,其元皇神榜记载:“正一启教玄皇会上赵侯圣主如意宝光尊神统领五方五路阴司猖司兵马”,之后民间产生了一批赵二郎的杂剧,并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二郎 (5张)
杨二郎为仙凡之子,故事见载于明朝《 二郎宝卷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 “二郎劈山救母” 故事中,二郎神是玉帝三女三公主(或为玉帝之妹)与下界 杨天佑 婚配而生的独生子。 [34-35] 在明朝初年的移民政策背景下,二郎信仰传播到了西北,由古蜀氐羌文化而衍生的杨二郎信仰受到氐羌旧地各族的偏爱,更凭借神魔小说的力量,成为明清以来人们最熟悉的“二郎神”。《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封神演义》定其名为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远在北宋初期,“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如《通幽录》即有卢顼之舅在塔上“与杨二郎双陆”等语,并谓杨二郎为神人,“出入如风如雨,在虚中”。四川是羌氐族旧地,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国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上墨,使长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东汉以还,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唐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也随之成了道教神系中的成员,成为民间信仰广泛崇拜的二郎神。甘藏地区的青衣神,也是三只眼,恐怕很多与氐藏融合有关 [24] [36]
究其来历还有另一条可供追寻的线索,山西 平定 治西镇存有南宋 开禧 三年的《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其碑文说:“夫昭惠灵显王者,爰自蜀川,乃象帝之裔,先天之神也。” 象帝 即天帝,二郎神为天帝后裔,民间玉帝被视为老天爷(天公、天帝),二郎神是玉帝(天帝)之甥(或为外孙) [37-40] ,敕封昭惠灵显王 [41] ,概出自宋朝时期流传的说法。 [42]
二郎神的由来与传说中的李冰治水有直接关系。最早记 李冰 治水筑 都江堰 事的是《史记·河渠书》,在《风俗通》、《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中,李冰逐渐被神化。《华阳国志》载都江堰的关键部位玉垒山为开明氏所凿,李冰修筑都江堰承袭了前人开明氏( 鳖灵 )基础,在李冰的基础上,后人也曾做出了他们的贡献。蜀中亦传说李冰治水决非一人之功,必有襄助者。东汉《 风俗通 》便有李冰斗杀江神过程中得到佐吏相帮的记述 [146] ,在唐代卢求《成都记》李冰斩蛟、化牛斗江神的传说中,也说有武士们持箭相助 [153] 。北宋开始流传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但北宋以前的史书未载李冰有子,南朝梁 李膺 《治水记》虽有“蜀守父子擒健蛙,囚于离堆之趾”的记述,但也未言明是二郎。“二郎”的出现,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李冰确有二子并参与治水,只是史书阙载,《四川通志·名宦志·李冰传》就附有《李二郎传》;另一个是纯粹的民间造神捏合创作。这两“极”发生的几率都不高,文献不会迟到唐宋才突然冒出一个“真实”的二郎,即使附会也不会毫无来由,二郎最初可能是助李冰治水的青年助手或部将,然后逐渐被“改造”成李冰的儿子。 [156] 之后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的传说 [165] 、李冰斩蛟神话、以及协助李冰治水斩江神的众人传说皆附丽于二郎,配合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融众多治水英雄因素与原始英雄神话于一体,共同构成了现在灌口二郎神的信仰。 [134]
1974年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东汉末年造的“镇水三神石人”之一的李冰神石人,次年又在河底出土了缺头的持臿神石人(镇水三神石人之二)。没出土的第三个神石人应与第二个持臿神石人相同,对称地侍立在“李冰神石人”两侧,同受蜀民的崇拜祭祀。李冰石人两旁的持臿神石人,身材苗条,比李冰矮小,显然是青年男子,概为李冰之佐。而古代的青年就叫“郎”(汉代已然),又古代王侯的侍从官、副官通称郎或侍郎。都江堰在唐、宋时叫“侍郎堰”,即本于此。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确称呼,但对这两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份——“郎”来称呼了。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唐初《 教坊记 》收录的《二郎神》词牌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古代蜀人祭祀“三神石人”,既祭祀了李冰,又祭祀了二位“郎”。后来洪水埋藏了“镇水三神石人”之后,前人曾立三神石人并祭祀三神石人,即祭祀李冰和祭祀二位郎的故事,或许在口耳相传中,将数目“二”误传误解为“排行第二”,二位郎讹作一个,号“二郎”。二郎无名无姓、于史无征,更便于神话夸张附会,随着李冰治水故事的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便有了新的万能的治水之神,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 [115]
《教坊记》中《煮羊头》《河渎神》《二郎神》三曲名并列,或正因河渎神与二郎神同属水神的缘故。而煮羊头这一民间的祭神活动令人联想到宋代灌口地区通过屠羊血食来祭祀二郎神的风俗。 [150] 据记载至迟在唐末,李冰祠(及附近)就有了一位大量血食的神祇,其与李冰同享奉祀,文献称其为 玉垒山 神(亦即灌口神,后因彭州丹景山 知玄 为玉垒山神受戒事而讹为“丹景山”神,玉垒山为现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内江“宝瓶口”一侧山体) [145] ,恐怕民间一直称其为二郎神。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蜀地就有着将健壮的男性称呼为“冰儿”(冰之子)的习俗 [146] ,而二郎神作为英勇斗江神的众人化身,亦可称“冰儿”,或由此后世形成二郎神为“李冰神子”、“李冰次子”的歧义、转义。 [134]
灌口二郎 (4张)
华阳国志 》说李冰“乃自渝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 舆地纪胜 》引唐末五代 杜光庭 《水纪》载“杨磨有神术,能伏龙虎,于大皂江侧决水壅四,与龙为誓者。今有杨磨江,或主事讹为羊麻(磨)江。磨辅李守,江得是名,嘉厥绩也。”这个杨磨,辅佐李冰治水,开羊摩江(今 都江堰 外江分流羊马河),羊摩江的得名也是来自李冰的助手杨磨,是为纪念他的功绩而以他的名字而命名(有学者认为,磨、摩、模、无等字,在蜀地都属于古蜀方言,是人称称谓的记音,“杨磨”就有点类似于现在说杨先生,他当系氐羌人 [154] )。于是传说中协助李冰战胜江神的人,终于有了个名字。他既然有如许功绩,理应同李冰一样祠于灌口,这个水神极可能是附会李冰之子李二郎,亦即民间传说中流传“杨二郎”之来源,其为氐羌人,故为灌口二郎神加入“挟弓引犬”的氐羌游猎文化因素。宋代封赠灌口神祇中,便有客神将军,《宋会要》载其庙祠在李冰祠之左,“尝佐李冰治水之功”。此客神将军大约为李冰的助手杨磨,客神是外来之意,指其与中原文化不同,大约因他戎装挟弓的将军打扮。由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深纵影响力,逐渐李二郎变成了杨二郎。 [134] [147]
二郎神熔铸众多治水英雄因素于一身,因其传说发源地以及祀庙位于灌州灌口(今都江堰岷江宝瓶口一带)而称灌口二郎神。 [27-28] 在地域上,以四川灌县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同时又吸收周围兄弟民族地区的文化因子,二郎神生日六月二十四日并举办庙会的风俗,亦可能是受灌口为邻的氐羌族民间习俗的影响,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乃是氐羌及其派生的诸多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至于其神迹,就“二郎神故事的原始成分”而论,如像“担山赶日”和“接草量天”之类,联系羌氐人作为草原民族自然易于理解。二郎神“杀羊祭祀”亦是从羌俗,《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二郎神驾鹰牵犬的猎神形象亦容纳了氐羌牧羊神的文化因子。现代保留在羌族中的川主崇拜,其对象是天父木比塔或二郎,其实就是最大的天神或人神,亦是视二郎为其祖先神的投射。天父木比塔的三女儿木吉珠和凡人热比娃结合后生下羌族祖先,此乃羌族起源神话,亦附于二郎,随着二郎神信仰的全国化,形成二郎神为天帝(玉帝)三女与凡人结合而生的转义。 [157]
虽然北宋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只记录了李冰,而忽视实际开凿沟渠的广大劳动人民以及协助李冰治水的众人化身“二郎”,但李冰与“二郎”,本来是相辅相成的,直到这种格局被蜀地割据势力打破为止。五代时,二郎已经声势浩大,因为"二郎"是民众(包括当地少数民族)的代表,与大众更为贴近,故而受到一般百姓的爱戴。所以前后蜀时,两任蜀主 王衍 孟昶 都致力于打造灌口神,使之成为护国大神,张唐英(1029~1071)在《蜀祷杌》中,就述及五代前后蜀之两后主,俱喜作灌口二郎之像,且川民祭祀灌口二郎规模可观,盛装戎饰,有“战斗之像”。灌口神在蜀地之影响超越了李冰,径为灌口之主神,成为“川人”精神象征。宋太祖平定西川后,为了维护统治,打击川人所造之神,将后蜀给灌口神的封号“护国灵应王”废除。但是当地民众对灌口神的信仰热情依然不减,公元993年,即宋太宗淳化四年, 王小波 李顺 依托二郎神祠赛活动发动起义。从而导致宋政府加大了打击灌口神的力度。政府镇压李顺之乱后,还有像李顺一样打着“李冰神子”(二郎神)旗号聚众之事 [139-144] ,足见二郎神在当时当地的影响之大。北宋政府见对灌口二郎的信仰打压未有大的效果后,另行诏封赵昱为二郎神,令其庙食灌口,以替代令人眷念前朝,易滋民变之灌口二郎。今见资料中有关宋代封赐赵昱事俱在蜀乱之际,不为无因 [151] 。然赵昱“斩蛟成神”之故事,本源于宋人 王铚 伪托 柳宗元 撰述之《龙城录》,赵昱显圣之地嘉州(今四川乐山市)、犍为、眉州均属岷江下游,亦与都江堰灌口无关,令其“庙食灌口”未必能令蜀人心服,于是“蜀乱”平息之后,宋廷就开始作出让步,仍封灌口二郎。《宋会要·礼二○·郎君神祠》记载说:“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八月,诏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特封惠灵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开宝七年命去王号,至是军民上言,神尝赞助其父除水患,故有是命。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显灵真人。”复封以后受到特殊的尊崇,其地位和神功都有飞速提升,自此加大了灌口二郎信仰的传播,在公元1078—1085年即 元丰 时,北宋国都汴梁之西,就建立了灌口二郎神祠,其信仰又传向金国。 [158]
灌口主祀二郎神的庙宇现今又称二王庙。但所谓灌口二郎也是对李二郎、赵二郎与杨二郎的泛称。二王庙的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神话人物,他一身三任:官方视他为皇帝敕封的王(李冰次子);道教仍沿用赵二郎的神号,称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而关于二郎神像的介绍则是“二郎神杨戬系上界天神具三眼…李冰治水之精神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派遣杨戬下界化身为‘二郎’斩妖治水…”也就是说,历史上种种二郎神的神格都汇入了此神像中。 [26]

附会

据《 古今图书集成 》引《浙江通志》载:“二郎神庙在杭州忠清里。神姓邓讳遐......挥剑斩蛟数段而出,自是患息,乡人德之,为立祠祀之。以其尝为二郎将,故尊为二郎神。”
邓遐斩蛟
据《浙江通志》,邓遐“勇力绝人,气盖当时”,他是桓温手下的名将,曾在襄阳城北水中斩蛟,为民除害出了名,“乡人德之,为立祠祀之”,其所以称二郎神,在当时二郎神庙中享受香火,主要因为“其尝为二郎将,故尊为二郎神”。邓遐,历史上实有其人,《晋书》有传,但不云其为二郎将事,“二郎将”的官名也不过通志的杜撰,当是灌口二郎神信仰传播以后附会而来,并非二郎神本源。邓遐享用的二郎神庙在杭州城清忠里,斩蛟地点是在湖北襄阳的沔水,所谓“斩蛟”之类的传说,大概与李冰斩蛟的传说一样,是因为他为百姓做了好事,治理过河流(邓遐当过襄阳太守),所以被当地供奉。但邓遐事迹影响不大,鲜为人知。邓遐既不享祀于灌口,非灌口二郎,又从未被道教尊奉为“真人”、“清源真君”,也不曾被朝廷敕封为神。邓遐为“二郎神”之说只此一孤证,“二郎神”一号虽不为灌口二郎所独有,但自北宋以来所谓“二郎神”主要是指灌口二郎神。 [152]
至于《古今图书集成》引《贤奕》曰灌口二郎像为蜀汉王孟昶(亦即张仙),那不过是花蕊夫人怀念故主,奉昶小像于宫中,被宋太祖发现而哄骗宋太祖的托词,不足为据。 [159-160]
今人对二郎神来历起源亦有诸多论断。如学者张政烺认为二郎神原型为 独健 ,唐天宝元年,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 唐玄宗 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安西,带兵出征者即天王第二子独健,由此这位“二郎”独健广泛传播,张政烺认为独健被本土改造成了二郎神。但此说牵强,独健救安西是在天宝元年,他在唐朝形成崇拜最早也不可能超过天宝年间,但崔令钦《教坊记》已有了二郎神曲名,据崔氏自序,教坊记所记乃开元旧事。也就是说,独健在唐轰动之前,已先有二郎神这一神祇出现,独健说从时间上就不成立 [161] 。此外,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古蜀王“ 蚕丛 [155] 、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中“支格阿龙”等多种讲法,其共同点是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文长不赘。

人物设定

外貌特征

(宋)《 德隅斋画品 》:“世所谓灌口二郎者也,风貌甚都,威严燄然。” [47]
(宋)《 夷坚志 》:“常见一伟丈夫,丰神秀整,举动雅静,衣销金白袍,傍骆驼桥栏柱立...伟丈夫者,俗所谓二郎是已。”
(宋) 周文璞 瞿塘神君歌 》:“黄衫纱帽佳少年。”
(明) 汤显祖 《遣张仙画乃作灌口像》:“青城梓浪不同时,水次郎君是别姿。” [48]
(明) 吴承恩 二郎搜山图歌 》:“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 [49]
(明)《 西游记 》:“那真君的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气,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50]
(明)《 封神演义 》:①四十回:“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子牙大喜,见杨戬超群出类。”“似道非道,似俗非俗,带云冠,道服丝绦,骑白马,持长枪。”②四十二回:“ 闻太师 见杨戬相貌非俗......杨戬道气昂然。”③五十八回:“杨戬气宇轩昂。” [51]
(明)《 醒世恒言 》:“头裹金花幞头,身穿赭衣绣袍,腰系蓝田玉带,足登飞凤乌靴。虽然土木形骸,却也丰神俊雅,明眸皓齿,但少一口气儿,说出话来。”“龙眉凤目,皓齿鲜唇,飘飘有出尘之姿,冉冉有惊人之貌。若非阆苑瀛洲客,便是餐霞吸露人。” [52]
(明)味道斋《宣和牌谱》二郎游五岳:“血点朱唇雪作容,显灵无处不神通;潇潇独倚龙驹马,游遍恒衡泰华嵩。” [53]
(清)《 蜀都碎事 》:“蜀人奉二郎神甚虔,谓之曰川主,其像俊雅,衣黄服,旁从扈立,擎鹰牵犬。”
(清)《 秘殿珠林 》:“清源真君颜如玉,玉冠上服笼绣襦。”
二郎神画像
三只眼
二郎神是三只眼,而且中间的眼睛是立着的,功能:天眼,就像上天的眼睛一般,邪恶无法可逃。神州各地的二郎庙里,神像都有天眼是最显著标志之一。关于第三只眼,来源于古蜀王蚕丛。它是古蜀文化孕育的结果。第三只眼形成的条件是古蜀“崇目”的信仰。三只眼并不影响二郎神的端正外貌,二郎神在平时闭上他额中的竖眼,显露他端整的丰姿;赴敌作战才会将他那竖眼睁开。 [11]
(明) 嘉靖 年间《 二郎宝卷 》:“天眼开,观十方,如同手掌。” [54]
(清)《灌江备考》:“二郎为蚕丛之后,故其目纵。” [55]

神宠从神

神宠
哮天犬 ,又称白犬神嗷,吼天犬,嚎天犬,细犬,颜色是白色的。
宋《二郎搜山图》中的白色细犬
皂鹰,粉翅银雕的神鹰,铁嘴神鹰, [56] 神鹰
宋《二郎搜山图》中的鹰
二郎神的坐骑,又称骊马儿,白马,龙驹,趁日白龙马,银合马,骥龙
二郎神与坐骑

神话传说

二郎治水

二郎治水
二郎治水 是二郎神神话的最核心的部分,二郎神最初也是最大的功绩是治水、镇水,因此二郎神是历史上有名的水神,以二郎神治水为核心,辐射于斩蛟,屠龙等诸传说。 [26] [58]
宋大诏令集 》:“昭惠显灵王英明夙降,变化无方。治水救民,本上穹之所命;纪功载德,有往牒之具存。”( 昭惠显灵王是二郎的封号 [59]
《四川通志[嘉庆]》:“俗传二郎治水曾歌乐山上。”
《古今图书集成》:“在赵城县广胜寺北范霍峪山顶。上有一大石,上有马蹄迹,及人面半边之迹。俗传以为二郎神听水,面贴于石,遂有此迹及马蹄云。” [60]
《大元一统志》:“相传以为秦时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称其次子佐父治水,后仙去会要所谓冰次子郎君,俗谓之二郎者也。” [61]

担山赶日

二郎担山
担山赶日 来源于古蜀国对太阳的崇拜。担山赶日前身是扰山趁日,宋 开禧 年间《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描绘二郎神“有扰山趁日之威雄,溷海擒龙之勇猛”。
西游记杂剧 》二郎神出场唱道:“不周山破戮天吴,曾把共工试太阿。谁数有穷能射日,某高担五岳逐金乌。”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喜来折草量天地,怒后担山赶太阳。” [62]
宛署杂记 》:“担山孔,在县西鸡儿台离城二百五十里。南北二山各有一孔,相对若可担然,俗讹为二郎所凿。”
《(光绪)永平府志》:“交叉并立数里外即能望见,传为二郎杨戬担山所遗...”
白雪遗音 》:“杨二郎,赶太阳。” [63]

搜山降魔

宋《搜山图》
二郎神带领神兵神将们 搜山降魔 的传说,有《搜山图》卷,也称为《二郎神搜山图》。据记载,最早有北宋画家高益画的《鬼神搜山图》,无法得知其内容。后来传出《真君搜山图》,描绘驱鬼捕邪之事,二郎神为主将 [134] 。以后明、清两代,不断有传本出现,传世的画作现今分藏于各大博物馆。

二郎擒龙

二郎擒孽龙
五代就有 二郎擒孽龙 的传说,《蜀梼杌》 :“六月朔宴,教坊俳优作《灌口神队》,二龙战斗之象,须臾天地昏暗,大雨雹。明.日,灌口奏:岷江大涨,锁塞龙处,铁柱频撼。”
从宋到清都有文献记载二郎神屠龙,宋 杨无咎 《二郎神(清源生辰)》:“灌口擒龙,离堆平水,休问功超前古。” [64] 元《清源真君六月二十四日生辰疏》载其屠龙:“恭惟清源真君,秀储仙洞,威振灵关。破浪兴妖,随显屠龙之手;含沙射影;特彰斩蜃之功。” 明《 蜀中名胜记 》持剑逐龙:“神宣驿者,世传二郎神持剑逐蹇龙过此因名。” 清《 四川通志 》锁龙:“传闻二郎锁孽龙于其中,霜降水落,或时见其锁云。”清 杨潮观 《灌口二郎初显圣》简名《二郎神》,总目作“李郎法服猪婆龙”,叙蜀郡太守李冰开离堆,龙婆、龙子寻衅厮杀,冰不敌,其子二郎纵鹰犬助战,并擒龙婆龙子。锁龙婆于离堆下,约勒江波,命小蛟攻开东岸,分水内江,灌注农田。按二郎神治水功迹,蜀人尊为川主。 [65]

二郎斩蛟

宋代花钱有大量 二郎斩蛟 的题材,花钱上的二郎通常驾鹰随犬,随从执弓、旁立三尖两刃刀,降服蛟龙或化成人身的蛟龙。
宋代二郎神降蛟花钱
《李公父子治水记》:“二郎固有道者,承公家学,而年正英韶,犹喜驰猎之事。奉父命而斩蛟。其友七人实助之,世传梅山七圣,谓其有功于民,故称圣人。”

劈山救母

劈山救母是二郎担山赶日传说的一个分支,现存有明 嘉靖 三十四年无名氏《二郎宝卷》以及在《西游记》和《唐三藏西游厄释传》记载仙凡独生子二郎劈山救出母亲的传说。 [54]
劈山救母

神职司掌

掌风管雨

早期二郎神的神格主要来源于治水的李冰,灌口二郎神主掌风雨,李二郎的主要事迹也是擒龙治水。到了赵二郎这里,故事的主体依然是斩蛟除水害。清源二字,也与水相关,除水害是二郎神的第一职责。他走出四川后,也负责除水害,降云雨,故后来有“神(清源)司水”(《常熟县志》)之说。《畿辅通志》卷九说:“昭惠灵显真人庙,在南宫县故城。公元1081年,即宋元丰辛酉,大河决,北溢滹沱,潴潦原野,浊流平堤而不下,民赖以安,故祀之惟谨”; 金章宗 年间的《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记载,二郎“主管风雨,掌致云雷”。传说宋军西征时,二郎神也曾经起云降雨,帮助宋军获得胜利。 [134] 道教斋醮科仪中的《二郎真君宝诰》亦载其“兼总三十六部雷雨,系五谷之丰歉。天上人间掌风云,普洒甘露救万民。” [75] 其后又延伸“护卫稼禾”、“趋避雹冰”、保护农耕的职能。 [137-138]
二郎神能以“圣水”治病。公元1087年,即北宋哲宗 元祐 二年七月封二郎神为灵惠应感公,就是因为人们能够向他“请水”治病。《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三十七《灵惠侯进封灵惠应感公制》载:“近年京中人民,春夏间多疫疾,于灵惠侯(二郎神)请水,往往痊安。”元 王义山 《稼村类稿·龙兴重修敷佑中庙碑》说:“昭惠灵显王祠,在城北荐福院侧。公元1090年,即宋元祐五年,郡人立庙。指马跑泉为圣水,人有疾,饮辄愈。”《江西通志》记吉水县南二十里的石砻瀑泉说:“县东北里许,普德庙之左,有灵泉,岁时尝涸。相传六月二十四日为神生,朝前三日,水辄清冷溢出,饮之者可愈疾。” 杨无咎 《二郎神·清源寿辰》词所说“晓汲双泉,晚除百病”,也都是说二郎神以水治病。 [134]

护国威灵

南宋周虎(1170—1231)《神佑王碑记》载公元1206年,即开禧二年,因二郎神助抗金,取得转折性的重大战绩,故而 宋宁宗 封二郎神为“护国圣烈昭惠灵显神佑王”。此役中金兵会攻和州,周虎带领将士,誓死守城。作战33次,杀退金兵,金兵受重创,由此与宋议和,江淮一带得以安定。而在 周虎 所刻的碑记中则称得到了二郎神的帮助,因此周虎指挥的和州战役,不仅让他一举成名,也稳固了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战神的地位,以致宋明以来的话本、戏剧、小说大多描写二郎神为武神。 [135] 开禧三年《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中亦有“喜号在万种之容仪,怒号有千般之操恶......英明神武,不可量乎!护国安民唯(二郎)神也”的记述。 [42]
二郎神成为战神,先从“二郎神”助官军战斗之事而来。二郎神助阵之事,首先见于公元1103年,即宋徽宗崇宁二年的诏令。《 宋大诏令集 ·灵惠应感公封昭惠灵显王制》载:“灵惠应感公(即二郎神),惟神迈迹右蜀,克载典祀......王师西征,叛羌负固,能出云雨,遂殄丑夷,实系神威,默相予武......可特封昭惠灵显王。” [134]
二郎神图画
“王师西征,叛羌负固,能出云雨,遂殄丑夷”。此事实指王厚、童贯崇宁二年收复湟州前巴金城之役。 [136] 此为徽宗西征第一次大胜,开始宋军前锋几为所败,时降大雨,两方收军而止(这在《宋大诏令集·灵惠应感公封昭惠灵显王制》中被认为是“实系神威,默相予武”,认为是受了二郎神的护佑)。因为在这次战争中帮助宋军取得大捷,二郎神也由“灵惠应感公”晋升为“昭惠灵显王”。 [134]
南渡后的宋廷为应对战争,稳定民心,于高宗 绍兴 七年(1136 年)又进封二郎为“昭惠灵显威济王”。
苏洵 《谥法》卷二关于“威”的追封有三种解释:“赏劝刑怒曰威。以刑服远曰威。强毅刚正曰威。”无不昭显其神勇威武刚正的战神一面,希望二郎的神力可以助宋军应对战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 年),二郎被封为“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爵封至八字王 [67] ,《谥法》卷二对“烈”的定义为“安民有功曰烈,秉德遵业为烈。”进一步强调了二郎安民保民护国的神威。
武林旧事 》官本杂剧段数中有所谓《迓鼓二郎》,迓鼓戏是一种夹杂有灵怪与刀枪的军事集体舞,《迓鼓二郎》概是借演述二郎神显圣神威,出战得胜之事,祈求二郎神护佑军队取得胜利。其后的《二郎搜山图》及诗,也是将他当作护国战神赞扬的。《 秘殿珠林 》卷十八载钱塘叶森在公元1297年夏午观南宋王辉画素笺本墨画《搜山图》题诗云:“不假丹青设颜色,但将笔墨轻描摹。狞狰恇怯各有态,画艺不与常人俱。川灵蜀祗效奔走,撇鹰纵犬慓威纡……雪浪翻空声澎湃,锁龙在柱囚天吴。清源真君颜如玉,玉冠上服笼绣襦。座中神色俨而厉,来征水衡校林虞。文身锦膊列壮士,挟弓持弹金头奴。烈烈勇气增烜赫,飞捷喏奏传献俘。……愿神为国施大勇,削平淮海开清都。” 吴承恩 有《二郎搜山图歌》云:“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星飞电掣各奉命,搜罗要使山林空。名鹰搏拏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134]
二郎神和军事关系亲密,军防重地多建二郎庙,比如长城关口有三座,分别为长城密云二郎庙,长城大境门二郎庙,长城山海关首山二郎庙,明朝初二郎神信仰还随军屯传播到了西北边境。

去灾弥祸

随着二郎神信仰的广泛传播,二郎神的神职也扩大开来,民国《南宫县志》引 金章宗 时吕仲孚之言说:“正隆五年(1160)秋,大蝗其飞蔽天,其食空亩,四旁告饥,谷价腾涌,县人奔祷于(二郎神)祠,蝗自散去,不留于境,是岁也幸以无害。”皇甫汸《长洲志·清源真君行祠》云:“神姓赵名昱……邑中患疡者,祷之辄应,相传六月廿四日为神生辰,男女奔赴,以祈灵贶云。”
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宁州·土主七圣庙》对二郎神的灵显有集中的记述:“开庆元年(1259),知县李姓者,自蜀郡奉其香火至邑,邑人为立祠。元至正十四年(1341),福宁大饥,神化为商人,由湖广附米舟至指松山,谓舟人曰:‘米至是,其直十百。’遂以所执扇畀舟人,乃由小舟登陆,约曰:‘明当相迓。’是夕见梦于乡人曰:‘米舟至矣,亟往松江迓之。’明日米舟果至,视舟人所执扇,则庙中旧物也。有司以闻,加封灵惠威正博济真君。二十一年,乃重建庙宇。国朝洪武五年(1372),草寇郑龙率三千余人犯境,守御百户宁祥麾下仅六十余人,卜于神,许其进战,兵刃既接,贼见衣绯者率援兵至,遂惊溃,龙等卒就擒。十四年,处州寇作,百户张清祷于神。贼至长岭,望见骑士如林,遂不敢近。十七年,倭寇犯松山,炽甚,守卒无斗志。里人张子政祷于神,鼓勇而前,贼望风披靡。他若雨旸愆期,灾疫流行,随祷辄应。今州人皆敬事之。知县尹昌隆为记。成化十七年(1481),同知马迪率众更新其祠。”
文中除突显二郎神助战之事外,更出现了赈饥、调节旱涝,去除灾疫等职能。另外,灵惠威正博济真君之灵、惠、威、济四字都是宋代对二郎神的封赠,公元1330年,即元至顺元年,曾封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宋元时期,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二郎神的封号中都有“灵”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二郎神的灵验。“阴阳不测神之妙,变化无穷道之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证。 [134]

游戏梨园

二郎神与鹰
明代大戏曲家 汤显祖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讫无祠者。子弟开呵时一醪之,唱啰哩嗹而已。予每为恨。诸生诵法孔子,所在有祠;佛、老,弟子各有其祠。清源师号为得道,弟子盈天下,不减二氏,而无祠者。岂非非乐之徒,以其道为戏相诟病耶?”汤显祖说二郎神本是“西川灌口”之神,因为长得英俊,又喜欢“游戏”,便成了戏曲的祖师爷。祭祀时用一杯酒,还要唱“啰哩嗹”的无词曲。 [134]
二郎神为人美好,善于游戏,在宋代是普遍的认识。 李廌 (1059-1109)《德隅斋画品》说:“应感公像。秦蜀守李冰之子,开二江,制水怪,蜀人德之,祠于灌口二郎者也。风貌甚都,威严焰然,挟弹遨游于二江之边,成庙食之气。” 金章宗 丁卯年(1207)《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也说:“性好游逸,变化无方。” [134]
周文璞 《方泉诗集》卷四《灌口二郎歌》(后来改题为《瞿塘神君歌》)赞道:“黄衫纱帽佳少年,炯然饿虎穷山渊。不居秦鹿祖龙畔,却走碧鸡金马边。”
陆游 《神君歌(谒英显庙作)》则写瑰丽的二郎神出游景象,并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其诗曰:“世间局促常悲辛,神君欢乐千万春。”
六月廿四日二郎神生日之际,在其庙宇前信众大量进献各种游戏之技,娱人的同时也是在娱神。投其所好的做法,正是二郎神“游戏之神”的品格映射。而灌口二郎神能成为戏行的祖师,正在于“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且能“演古先神圣 八能 千唱之节”。以游戏而称于世,以演古圣先贤而成“戏道”。 [72]

鞠场风流

蹴鞠业也尊奉二郎为行业神,因循其游戏人间的风骨。《 万历野获编 》卷四载:“蹴鞠家祀清源妙道真君。初入鞠场,子弟必祭之。云即古二郎神。”《 蹴鞠图谱 》记载:“鞠客初入鞠场,子弟必祭之。凡诸郡先生到来,不与众圆友见礼,先到圣前拈香拜毕,要备三牲盘案,祭献祖师──清源妙道真君。” [68] 蕙风词话 》 续编卷一《满庭芳》:“若论风流,无过圆社,拐臁蹬蹑搭齐全。门庭富贵,曾到御帘前,灌口二郎为首,赵皇上、下脚流传。” [69]

川蜀之主

二郎神又被尊为“川主”,成为护佑四川人民安居乐业的神祇。《 蜀都碎事 》载“蜀人奉二郎神甚虔,谓之曰川主,其像俊雅,衣黄服......”。《 蜀中广记 》:“世传川主即二郎神, 衣黄弹射,拥猎犬。” [149] “六月二十四日竞渡二郎川主诞辰也乐以贺之。” [70] 《平越直隶州志》:“清源妙道二郎真君,崇应惠明大帝蜀灌神也,灌有孽龙为民害,神仗弓剑入峡,寻潭穷水诛之,蜀人崇极祀为川主。” [5] 更有甚者,随着各种神话的加入,民间已把他当成一位有求必应的先天大神。 [134]

巡猎人间

张唐英 蜀祷杌 》载:“(乾德)二年,八月,(王)衍北巡,以宰相王锴判六军诸卫事。旌旗戈甲,百里不绝。衍戎装,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
张唐英所记灌口神事,揭晓了前后蜀政权的造神活动以及作为二郎神 前身 的灌口神最初模样。前蜀皇帝 王衍 戎装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打扮成灌口神形象,以增强威信。传说后蜀 孟昶 的形象也是灌口神形象。《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贤奕》云:“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实蜀汉王孟昶象也。宋艺祖(赵匡胤)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昶小像于宫中。艺祖怪问,对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者辄应。’因命传于京师,令供奉。” [66] 前后蜀政权宣扬灌口神治水降龙诸事迹,又封灌口神为显灵王、护国灵应王,强化灌口神英俊游猎战神形象,使其风行蜀地,而后世二郎神便以翩翩游猎公子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 [134]
二郎神配置猎犬,鹰,弹弓,是一个标准的猎神形象,克制飞禽走兽,山精野怪。有弹打双凤凰、搜山除妖降魔的神话传说 [73-74] ,故山上建二郎庙多用于镇山。

挟弹送子

王孙大使

随着二郎神信仰的传播,二郎神崇拜逐步扩散至全国,尤其是闽南地区。自明朝天启 崇祯 年间闽南建造了专门祀奉二郎神的 凤山祖庙 以来,二郎神信仰在闽南区形成具有浓厚闽南地方特色的水神崇拜。
凤山祖庙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灌口街北侧,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同安县志》和《灌口凤山庙碑记》对此都有记载。灌口在宋时属明盛乡安仁里管辖,元代政府在此设深青驿站,后以驿站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小的集镇。据传明朝时有个西川灌口(今四川灌县)人来此当驿丞,带来了西川灌江口二郎神的香火。后来驿站毁于兵火,驿丞很快去世了,他带来的香炉被弃置在路边。他所豢养的一只猎犬将香炉衔到凤山,守着不肯离去。附近的村民十分惊异,于是就地筑一小庵,置祀香炉,想不到有求必应。明朝启祯年间,乡人将小庵改建成庙宇,即凤山庙。建庙之际神托梦告诉村里的长者:三月七日某时将有指挥使经过这个地方,马前有一只白狗,这个少年和我很相像。到了三月七日,村中的长者召集工匠等在路边,果然有三个指挥使经过,三位都是英武少年气宇轩昂,说不清哪个更像二郎神。工匠只好以三个指挥使形象塑三尊神像,置祀庙中。因此,现在凤山祖庙中有三尊塑像,分称为“大使公”、“二使公”、“三使公”,而“大使公”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二郎神。 [134]
二郎神画像
凤山庙建成后,香火十分兴旺,并带来了地方的繁荣。附近村民及八闽来此谋生的人,在凤山下摆摊设店,渐成集市。因凤山庙祭祀的神来自西川灌口,就把这集市名为灌口,取代了原来的安仁里地名。
随着厦门灌口的先民迁移到台湾、东南亚各国,他们带去了家乡的保护神,凤山庙的清元真君二郎神的香火也传到那里,目前,台湾奉祀灌口凤山庙香火的庙宇甚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缅甸仰光、马来西亚槟城、印尼三宝垅、泰国曼谷等地,也都有灌口凤山庙的分炉。尽管“大使公”传至各地名称不一,如泉州府属各庙称“日月大使”,台湾称“王孙大使”,漳州称“清源真君”,还有“太子太保”、“相拨公”等,其香火都来自灌口凤山庙,凤山庙也成了祖庙。二郎神也由最初的镇水、治水的单一职能向招财寻物、排解纠纷等诸多职责发展,甚至成为孩童的保护神和货郎行业的行业神,成为闽南宗教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民间盛行。 [134]

宗教文化

播报
编辑

居所道场

二王庙二郎神像 (3张)
二郎神居住在灌江口,在四川,旧属灌县,今都江堰市。
东京梦华录 》:“州西灌口二郎生日...”
《留青日札》:“灌口二郎神在四川灌江口...”
《西游记》:“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
《甘棠小志》:“按 朱子语类 言梓潼文昌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西川。” [71]
都江堰二王庙
都江堰市是五代十国的灌江口,灌州,二王庙是二郎神的祖庙,主殿供奉三眼二郎神,在古代是千年官祭庙, 都江堰 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 [76]
中国民间二郎神信仰多以灌口二郎为正宗,并将都江堰的 二王庙 作为其正祠。 [20] 二郎庙(二王庙)初祀曾在灌口“斩蛟”(治水)为民除害的李冰次子——“二郎神”李二郎。到明清受《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文艺作品的影响,改李二郎为杨二郎——杨戬。故一些学者谓“杨戬系从李冰次子故事转化而来”。因之以后修葺神庙时,改塑为小说或舞台上扬戬扮象。 [43]
政府官方历代对二郎神的封号大全
朝代
皇帝
时间
封号
后蜀
孟昶
约934~950
护国灵应王(显灵王)
北宋
嘉佑八年八月(1063)
灵惠侯
元佑二年七月(1087)
灵惠应感公
崇宁二年(1103)
昭惠灵显王
大观二年(1109)
灵应公
宋徽宗
政和八年八月(1118)
改封昭惠灵显真人
南宋
绍兴元年十二月(1131)
依旧封昭惠灵显王,改普德观为庙
宋高宗
绍兴六年四月(1135)
加封[威济],即昭惠灵显威济王
宋高宗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1158)
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
乾道四年五月(1168)
昭应灵×公(遗失一字)
开禧二年(1206)
护国圣烈昭惠灵显神佑王 [135]
元顺帝
至顺元年(1330)
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
至正十四年(1354)
灵惠威正博济真君
雍正五年(1727)
承绩广惠显英王
清德宗
光绪三年(1877)
显英普济王,赐“锦江普佑”额
清德宗
光绪四年(1878)
显英普济昭福王,赐“安流利济”额 [24]
道教封号
(明)《 二郎宝卷 》: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一了真人,护国佑民忠孝二郎,灵感二郎,显圣真君,二郎显圣真君,二郎真君,清源妙道护国真君。( 明代民间宗教 西大乘教
二郎神塑像
(清)《川主护民祈祷表科》:川主帝君 [3]
(清)《川主诰》:惠民大帝君
(清)《太上说川主灵应真经》:川主惠民大帝
(清)《惠民大帝解厄心经》:惠民大帝,万天川主左丞相,崇应惠民大帝。文宣武烈王,义勇清源妙道天尊。万天川主崇应惠民大帝文宣武烈王义勇清源妙道天尊
(清)《乡傩汇牍》:万天川主惠民大帝清源妙道真君,万天川主惠民大帝崇应驱魔真君,万天川主崇应惠民大帝治河妙道真君,惠民宫中万天川主惠民大帝清源妙道将军,万天川主崇应惠民大帝,万天川主惠民大帝
(清)《祈祥品忏》川主灵应护世救民法忏:川主惠民大帝,万天川主,惠民大帝
(清)《度世宝筏》:万天川主惠民大帝清源妙道天尊,万天川主惠民大帝保民救刦天尊
(清)《太上元始天尊说川主感应妙经 》:川主,二郎神勇大将军,赤城王,清源妙道真君
现今道教正一教仍沿用清代的大帝封号:
《正一教清微风雷院·玄皇政正教经》:万天川主左丞相,崇应惠民大帝,赤城文宣武烈,承积广惠,义勇显英王,清源妙道真君。乃北帝御前左丞相,统领三元九州兵马,节制城隍土地,实为赤县神州都城隍,九千世界总土地,都辖龙神地脉。( 元皇派又称玄皇派,玄皇派的北帝指 紫微大帝

宗教典籍

《二郎宝卷》
《川主妙经》
《惠民大帝解厄新忏》
身份:仙凡独生子
生母:斗牛宫的仙女 云华 侍长 (侍长是金元时期奴仆对主人的称呼,云华为斗牛宫主人)
事迹:担山赶日,劈山救母
下属:各牙治、黄毛童子,萨音坤、梅山七圣、鄂大帅、达王、周苍
《二郎宝卷》主要演述二郎神的出身历史:二郎神的父亲 杨天佑 是上天“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华仙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神,被压于太山之下。后来,二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 担山赶太阳 ”,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 [54]
身份:紫微帝君转世、紫微受生
职司:安邦定国、兴云致雨、主宰权衡回骸起死、殄灭群魔、赏善罚恶、灭寇除精等
下属:七圣、鹰、犬
节选一:是时其神,见此苦难,不可堪忍,约同七圣,大显威灵,显神通力,夹江鼓噪,声震天地,持刃入水,显七十二化之功,老龙降伏,百姓清宁。乘白马引七圣鹰犬弹弓,时显纠察,水息山隐,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水江口,修真容而奉祀。人民咸称其善哉,位镇灌口,神通广大。圣主太宗征伐云贵,得力勇猛。敕封:“二郎神勇大将军”。安邦助国,灭寇除凶。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威武显圣,追叙圣号“清源妙道真君”。
节选二:威镇川主 英烈神明 玉皇敕命 紫微受生 天帝皇朝降生神人 安邦定国 威镇灌口 兴云致雨 主宰权衡回骸起死 殄灭群魔 赏善罚恶 灭寇除精 拥苗护稼锄摄虫蝗 息风遣虎 驱殄鼠耗 锄强扶弱 普济苍生威镇山河 万民乐业 扶危拔苦 利济群生 劫终劫始主宰生民 威灵万古 德冠群英 消灾释罪 降幅延生
身份:赵昱
职司:嘉州太守
事迹:斩恶蛟
节选:
赵昱从道士李珏隐青城山,随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时健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淮政五月,没舟船七百艘。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夹江鼓噪,声振天地。昱持刀没水,有顷江水尽赤,石崖倾吼如雷。昱左手执蛟头,右手持刀,奋波而出。 [77]
身份:蜀川之主,八府之尊
事迹:担山赶日、劈桃山救母
节选:
蜀川之主,八府之尊。降寋龙于灌口之中,塞海滩而大施妙用。摘草量天之术,担山赶日之功。辅佐皇朝,护持邦国。拯济普天下万民之苦难。提携亿万代后学之有缘。显七十二化,现青面獠牙之宝相。挥三尖大刀,劈桃山救母之孝模。督曹溪仙犬,收七姓归从。功能盖世,功高无比。德弥圣化,德重难量。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万天川主左丞相,崇应惠民大帝。文宣武烈王,义勇清源妙道天尊。
搜神记第三卷灌口二郎神 [78]
《川主正朝全集》
收录于《广成仪制》,《川主正朝全集》系为奉祀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而设。 [79]
《川主正朝》

轶事典故

二郎斩山脊

二郎墩传说

三坡母子峰

野三坡位于河北保定市涞水县境内,在悬崖谷里有三座怪异的山峰:一座叫母子峰,看去似一年轻女子怀抱婴儿在凝视、在遥望;一座叫宝剑峰,象一把宝剑插入山中;一座叫塔峰(或棒槌峰),孤独独兀自矗立,形似一座塔。这三座峰,传说是二郎劈山救母时留下的遗迹:那母子峰是王母娘娘的三公主怀抱孩婴时的二郎在仰视天庭,塔峰是托搭天王李靖镇压三公主的宝塔,宝剑峰则是二郎劈山救母用过的宝剑。 [84]
二郎神白描画

艺术形象

涉及二郎神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元杂剧和明神魔小说两种
作品
称谓
事迹
兵器与神兽
元杂剧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
清源妙道真君、上圣、二郎真君,清源妙道二郎真君,赵煜,二郎神
拜嘉州太守, 持刀斩蛟、降服齐天大圣
金弹、细犬、三尖两刃刀,金臂弓,独角异兽 [85]
元杂剧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
清源妙道真君,赵昱,灌江口二郎,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二郎
嘉州太守,折草量天地、担山赶太阳、入水斩蛟、山上收眉山七圣、擒拿金睛百眼鬼、九首牛魔王
白马,宝雕弓,三尖刀 [62]
元杂剧
《灌口二郎斩健蛟》
二郎贤圣,清源妙道真君,赵昱,赵太守,灌口二郎真君,灌口二郎,二郎尊神,上圣,清源妙道二郎真君
官拜嘉州太守,斩健蛟
狗儿,龙驹(趁日白龙马),三尖刀,凤翎箭 [85]
西游记杂剧
灌口二郎神,二郎,二郎大圣
担山赶日、戮天吴、斩共工、降服猪妖
弓弩、弹丸,细犬,皂鹰
《西游记》
小圣,显圣二郎真君,二郎显圣真君,昭惠灵显王,昭惠二郎神,二郎神,二郎小圣,二郎爷爷,二郎菩萨
斧劈桃山救出母亲,弹打棕罗双凤凰、力诛六怪,梅山结义,听调不听宣,小圣施威降大圣
三尖两刃枪,斧,弹弓(金弓,银弹),鹰,细犬 [50]
封神演义
杨戬,清源妙道真君
助武王伐纣,肉身成圣
银合马,哮天犬,
长枪,三尖两刃刀 [51]
《灌口二郎初显圣》,又名《初显圣法服猪婆龙》
蜀太守之子李二郎,二郎,衙内,川主,公子
蜀地治水除蛟龙,擒龙母、龙子
犬,神鹰,流星弹,宝雕弓,铁弹丸,黄金索子 [65]
陆游《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 [164]
杨无咎《 二郎神 (清源生辰)》 [64]
李曾伯《水调歌头》(丁亥重阳登益昌二郎庙楼) [86]
牟巘《祭二郎》
周文璞《 瞿塘神君歌 》,又名《灌口二郎歌》 [163]
程公许《人头山肃谒石壁清源真君像》 [87]
高翥《夜步天街书所见》 [88]
王之望《谒崇德庙文》
元无名氏《清源真君六月二十四日生辰疏》
张宪《圣郎》 [89]
汤显祖《遣张仙画乃作灌口像》
吴承恩《 二郎搜山图歌
郑开禧《二郎神搜山图歌》
金天羽《壶中天 灌口二郎神庙》
刑锦生《崇德庙灾感赋》
戏曲中的二郎神形象
提及二郎及庙宇的诗句:
无名氏《满庭芳 其一》
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
杨守礼《二王庙题壁》
窦序《分水坝 其五》
顾复初《离堆谒伏龙观作》
丁士彬《同程方伯谒二王庙舆中口占》
颜楷《都江堰》:
汪元綗《岷州竹枝词 其三》
彭孙遹《姑苏竹枝词 其一》
翁心存 《赛神曲》
王之春《读王蜀春秋感作》 [90]

影视形象

时间
影视作品
扮演者
1986年
86版《 西游记
林志谦
1996年
港版《 西游记
1998年
新加坡版《 东游记
王艳宾
1998年
《天地争霸美猴王》
马德钟 [167]
2000年
电影《 聊斋·席方平
张山 [91]
2005年
央视版《 宝莲灯
2006年
2007年
李周
2007年
电视剧《非常岳母》
李国麟 [166]
2009年
央视版《 宝莲灯前传
焦恩俊
2009年
电视剧《 封神榜之武王伐纣
韩栋
2010年
浙版《 西游记
2011年
新版《 西游记
冯绍峰
2014年
2015年
电影《 封神传奇
2015年
钱雁秋
2019年
电视剧《 封神演义
2019年
电视剧《 天真派西游记
董祚航 [93]

信仰遗迹

庙宇遗迹

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都江堰西门外的玉垒山麓,是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 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皆有封赐,清雍正赐封李冰“敷泽与济通佑王”,宋朝赐封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清雍正又赐封二郎神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府县立庙以祀之,“二王庙”由此而得名。而灌口二王庙为“二郎神”之正祠。历史以来,大殿供奉二郎神像,二殿供奉李冰夫妇神像。
山西 平遥古城 二郎庙
平遥二郎庙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平遥的北大街79号,创建于清代,是由3000多平方米、11座建筑群组成的气势弘大、结构严谨的庙宇。整座庙宇坐西朝东,共三进院落,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元辰殿、东岳殿等十余座殿堂组成,在我国祠庙建筑中堪称珍品。 [95]
平遥二郎庙 平遥二郎庙 平遥二郎庙 平遥二郎庙 平遥二郎庙 平遥二郎庙
平遥二郎庙
清东陵二郎庙
清东陵二郎庙是世界文化遗产 清东陵 皇家七十二庙中设在陵区内的一座庙宇,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96]
● 厦门凤山祖庙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山祖庙始建于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公元1621—1644年),庙内供奉的是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6年)建宫殿式庙宇,称大使公。 [97]
厦门凤山祖庙
● 丹凤二郎庙
位于城西15公里的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贾塬村东街,建于金大安三年,是陕西省现存的唯—金代建筑。二郎庙其建筑因是金人所建,所以按照喇嘛庙造型,又融合汉人建筑艺术风格修建而成,历代曾经五次修葺。面阔三间,砖木结构,明檐明柱,屋顶为歇山五脊四坡转角式,上覆彩色琉璃瓦,并有群兽瓷雕。整个建筑给人以宏伟、高峻、堂皇之感。 [98]
● 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二郎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国家文物局确定对山西南部早期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二郎庙被纳入第一批修缮工程项目。 [99]
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二郎庙
● 垣曲县二郎庙北殿 [99]
位于山西省垣曲县蒲掌乡北阳村。坐北朝南,现存北殿为元代遗构。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垣曲县二郎庙
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例。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 都江堰 岷江东岸的 二王庙 ,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传统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至地名、山名。如重庆市荣昌区二郎关、重庆万盛二郎山公园、陕西绥德二郎山、陕西省神木二郎山 [43]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二郎山风景区、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二郎山、甘肃岷县二郎山 [100] 、河南省舞钢市二郎山、湖北省谷城县赵湾乡二郎庙村、山东枣庄薛城区陶庄镇种庄村二郎庙村、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凤凰路二郎庙商业金街、二郎岗 [101] 等等。

相关争议

名字
父母
文献截图
李二郎
李二郎有三个名字:李昱 [102] 、李泰 [103-104] 和李兆 [105]
父:李冰 [106]
母:金华娘娘(上帝之女) [107]
《黔江县志》
赵二郎
赵昱,亦记作赵煜 [108-110]
父:赵自宏
母:赵夫人(没有名字) [111]
《川主三神合传》
杨二郎
杨戬 [112] ,部分地方志记作杨煜 [113]
父: 杨天佑
母: 云花女 [114]

文献记载

宋史
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谓二郎神者。京师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以献,揭榜通衢,云某人献土;又有饰形作鬼使,巡门催纳土者。或以为不祥,禁绝之。后金人斡离不围京师,其国谓之二郎君云。” [116]
元史
卷三十四 本纪第三十四:“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 [117]
清史稿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世宗朝,......灌县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泽兴济通裕王,子二郎,为承绩广惠英显王。” [118]

典籍记载

宋代
《梦粱录》卷十四 [119]
《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二郎祠;卷之九十七
逃禅词 》二郎神(清源生辰) [64]
《独醒杂志》
《东都事略》卷五十四
《德隅斋画品》灵惠应感公像
《龙城录》赵昱斩蛟
《武林旧事》 卷十·官本杂剧段数 [121]
《萍州可谈》
《梅溪集》
《吴船录》卷上
《方舆胜览》 卷五十二
元代
《文献通考》卷三百十 物异考十六 [122]
《新编连相搜神广记》
《大宋宣和遗事》 元集 [123]
《大元一统志》第七百三一普德庙 [124]
明代
《玉茗堂全集》十八《遣张仙画乃作灌口像》
《玉茗堂全集》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宛署杂记》担山孔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百五十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神名谈称 [68]
《枣林杂俎》名胜
《贤弈编》附录
《说郛》卷二十六上赵昱斩蛟;卷二十九;卷九十二上; 卷九十二下应感公像
《狯园》卷十二二郎庙
《蜀中广记》卷三;卷十一;第3部分 [70] ;卷四十七○宦游记第一川西道属 秦;卷五十六○风俗记第二;卷七十四; 卷七十九
《汴京遗迹志》二十四卷 三圣堂
《三教搜神大全》全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源妙道真君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灌口二郎
清代
《川主三神合传》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三;卷二一
《平越直隶州志》艺文卷 清源妙道二郎真君
《京尘杂录》 卷四梦华琐簿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十六又修神保观 [125]
《陔余丛考》 卷十八宋元追褒古贤 [126] ;卷三十五灌口神 [127]
《宋会要辑稿》第十九册.礼二十(上)
《宋稗类钞》卷二十九蜀中灌口二郎
《全史宫词》卷十五十国
《通俗编》卷十九神鬼 二郎神
《清朝文献通考》 群祀考
《乾隆江津县志》清源宫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六十一礼部议覆
《清实录嘉庆朝实录》 卷之一百十七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祠庙祭之
《清朝通典》卷五十礼十 [128]
《清嘉录》 卷六二郎神生日
《四川通志》卷二十三,卷二十七
《坚瓠集》坚瓠三集卷之四目录
《重修台湾县志》卷二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八
《贵州通志》卷十二郎庙
《河南通志》卷四十八 二郎神庙
《御定月令辑要》卷十一
《黔江县志》卷二·祠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
《十国春秋》卷四十九
《北东园笔录》卷四武冈州事
《坚瓠集》 坚瓠三集卷之四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槐西杂志四; 卷十九滦阳续录一
《扬州画舫录》 卷十六 [129]
《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录》一百廿五,三百〇四,三百〇五 , 三百〇六
《重修台湾县志》卷二
《五代花月》
《茶香室丛钞》卷一五
《蜀都碎事》卷一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满庭芳》
《大清一统志》 第38部分赵公山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八
《随园随笔》卷十一
《书画记》宋无名氏《关公晋谒二郎神图》
《邛崃县志》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历象汇编庶徵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130]
民国
《新元史》志第五十四 礼七
《石屋余渖》锦城行记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
《芦山县志》二郎庙
《重修什邡县志》卷八:
《富顺县志》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