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区是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涵盖岳麓区全境、望城区和宁乡市部分街镇;拥有5个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常住人口252万。2020年10月,开始布局建设湘阴
、九华新片区;2022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优化管理体制,将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合一”,按照“区政合一”模式运行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5621201万元,同比增长4.7%。
湘江新区辖岳麓区全境、望城区和宁乡市部分街镇:岳麓街道、桔子洲街道、望月湖街道、银盆岭街道、观沙岭街道、西湖街道、望城坡街道、望岳街道、咸嘉湖街道、梅溪湖街道、天顶街道、坪塘街道、洋湖街道、含浦街道、学士街道、莲花镇、雨敞坪镇、麓谷街道、东方红街道、白马街道、雷锋街道、黄金园街道、金山桥街道、白箬铺镇、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桔子洲景区、岳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湖南湘江新区
气候
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温度变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温旱,冬季少严寒。年平均气温 16.8-17.2℃,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4.7℃,极端最低温度为-11.3℃(2011年11月);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9.4℃,极端最高温度达43.0℃(2010年8月)。年均降水量1358-1370毫米。年平均雨日152天,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冬春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年均日照时数1677小时,无霜期长达275天,年均相对湿度80%左右,≥10℃积温5466℃。
湖南湘江新区
地形地貌
湘江新区境内岳麓区全境丘、冈、平原地貌均有,大部分地区海拨高度为60-80米,最低海拨约29米,最高点谷山海拔362米,次高点岳麓山海拔300.8米 ,地势起伏比长沙市区其它四区都大,相对高度为333米。
湖南湘江新区
水文
湘江流经长沙市区,有湘江水系支流289条,其中,流经岳麓区内的龙王港、靳江河是湘江2条一级支流,发源于浏湘盆地边缘的沩水河、八曲河、马桥河、龙王港、靳江河等支流自西岸流入盆地底部湘江汇合,而泉水冲、龙湖、玉华水库、新华水库、香山冲水库等众多湖泊水库。
谭勇: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岳麓区委书记
何朝晖: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岳麓区委副书记、区长
周凡: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岳麓区委副书记
罗社辉: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钱胜: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纪检监察工委书记
凌勤杰: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周庆年: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郭力夫: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杨中建: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党政综合部部长
师军: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组织工作部部长,岳麓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同意设立湖南湘江新区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同意设立湖南
湘江新区
。湖南湘江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第十二个、中部地区首个
国家级新区
,也是今年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
《批复》要求,湖南湘江新区建设要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重大主题,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协调,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不断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长江经济带
内陆开放高地。
湖南湘江新区建设重点任务有六个方面。一是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技术平台,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基地,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三是培育文化产业高地。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文化产业“走出去”与“引进来”步伐。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五是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六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高效畅通的大通关体系,打造综合性开放平台。
2021年,湖南湘江新区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总量跃上3674 .2亿元新台阶,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前六,正疾步挺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2022年一季度,湖南湘江新区经济发展实现开门红、开门稳,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