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是利用船舶、排筏和其它浮运工具,在江、河、湖泊、人工水道以及海洋上运送旅客和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它是我国 综合运输体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日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

水路运输的分类

水路运输按其航行的区域,大体上可划分为 远洋运输 沿海运输 内河运输 三种形式。

远洋运输 通常是指除 沿海运输 以外所有的海上运输。

沿海运输 是指利用船舶在我国沿海区域各地之间的运输。

内河运输 是指利用船舶、排筏和其它浮运工具,在江、河、湖泊、水库及人工水道上从事的运输。

水路运输的优点

水路运输具有下列的优点:

1、水运主要利用江、河、湖泊和海洋的"天然航道"来进行。 水上航道 四通八达,通航能力几乎不受限制,而且投资省。

2、水上运输可以利用天然的有利条件,实现大吨位,长距离的运输。因此,水运的主要特点是运量大, 成本 低,非常适合于大宗货物的运输。

3、是开展 国际贸易 的主要方式,是发展经济和友好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

水路运输的缺点:

1、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影响大。

即受海洋与河流的地理分布及其地质、地貌、水文与气象等条件和因素的明显制约与影响;

2、对 综合运输 的依赖性较大。

河流与海洋的地理分布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水运航线无法在广大陆地上任意延伸。

水路运输的组成及其技术设备

水路运输的主要对象是旅客和货物,而为了输送他们就 需要 有船舶和 港口 。现代港口是水陆运输工具的汇集点,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它所担负的工作就更为繁杂。在一般情况下,港口所在地的规划建设部门要统一研究附近海、河岸线的充分与合理使用,由航务工程部门负责港区码头的勘测设计和施工,而港口机械制造部门则对码头泊位进行"武装",配备上各种先进的装卸机械,使来港车船能在最短时间里将货物卸下或装上,以加速运输工具的周转。

保证 水上运输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许多部门密切协同,相互支援。如有船舶的燃料、淡水和生活物资的供应部门,通讯导航部门,业务代理与理货公司,甚至还有发生海难后的救援打捞机构等等。所有上述各系统汇合起来才能组成完整的水运系统;而一般笼统扼要地讲,可以认为水上运输的组成主要是船和港。

水路运输的主要技术设备包括:船舶(以及驳和舟、筏等)、 航道 、港口及通讯、导航等设施。

港口是水运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船舶的装卸、补给、修理工作和船员的修整等都要在港口进行。因此,可以说港口是水运工作的关键所在。不论 河港 或海港,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船舶进行 装卸搬运 工作。

水路运输发展简史

人类发展水运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从石器时代的独木舟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4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中国发展水运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海岸线14000多公里,天然河流5800多条,总长430000多公里,有大小湖泊 900多个。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在这快兼有大陆和海洋特征的广袤的国土上,利用优良的自然条件发展水运。据记载,在新石器时代,独木舟和排筏在天然河道上就广泛使用,商代即已出现帆船。

春秋吴国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开凿了世界上第一条运河-胥溪,全长约100公里。举世闻名的 大运河 ,始于春秋吴国,后经历代特别是隋、元两代大规模开凿,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长达1794公里。8~9世纪,唐代对外运输丝绸及其他货物的船舶,直达波斯湾和红海之滨,被誉为 海上丝绸之路

12世纪初,我国首先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导航。15世纪初至30年代,明朝航海家 郑和 率领巨大船队七次下西洋,经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纪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 闭关锁国 政策,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帝国主义入侵后,中国水运事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水运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商船已航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 港口 ,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水运体系,并正已较高的速度向现代化迈进。

相关条目

本条目相关文档

更多相关文档

本条目相关课程

  1. 康波周期
  2. ISTP(人格特质理论)
  3. 第一性原理
  4. INFP
  5. 心理养生
  6. 美世国际职位评估法
  7. 奶头乐理论
  8.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9. 王文银
  10. 修昔底德陷阱
  1. 奶头乐理论
  2. 蘑菇管理定律
  3. 猴子管理法则
  4. 情绪ABC理论
  5. 垃圾人定律
  6. 100个最流行的管理词汇
  7. 破窗效应
  8. SWOT分析模型
  9. INFP
  10. 21天效应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