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能面」是怎样的表演艺术?

日本能面的种类样子,历史及其特色,知道的朋友科普一下吧^_^
关注者
876
被浏览
170,952

9 个回答

预警:本文的图,相当相当的多。。。

【能】

「能」( 「剧」是中文翻译附注上去的,日文只有一个字)是一种戴上面具进行表演的日本传统戏剧。

从平安时代( 794-1185年)开始,一直到江户时期( 1603-1868年)「能」都被称为猿乐(さるが く)或散乐( さんがく)。

当时的散乐包括: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表演,之后逐渐吸收其他传统艺术文化。

在明治维新(1868年)后,猿乐式微。

明治 14年(1881年)为了再次振兴猿乐,在东京都港区的芝公园重建了能乐堂,并将猿乐改名为「能」,与「狂言」并称「能乐」。

能乐是代表武士阶级的高尚文化,在日本戏剧中居主导地位,对反映平民生活的木偶剧和歌舞伎产生了重大影响。能的表演内容往往来自传统文学,使用面具、服装和各种道具,以舞蹈为基本表演形式。

《东山殿猿乐兴行图》-贞秀 作(江户时代后期) 日本国立能乐堂藏——图中描绘了室町时代的足利义政御殿内,武士阶层欣赏猿乐的场景。

能乐囊括两种戏剧类型:「能」和「狂言」。

「能」呈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主角人物化身为超自然英雄讲述故事。

「狂言」的特色是滑稽对白,类似相声剧,建立在喜剧对话的基础上,极少用面具。无论是能剧还是狂言,对白均为中世纪语汇,生动描述了日本各阶层12至16世纪的生活。

《银座余情~能と狂言》观世能乐堂演出的海报

能乐的戏剧表现比较注重「幽玄美」,「幽玄」是一种向内奔驰的深度美,幽玄指的是日本特有的美学观念之一,其特色为一种神秘和含蓄的美,极有品味而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越看越能感受到它的美是为了加强美的表现,追求表情的变化和隐藏脸衰老的丑陋。

【能面】

能剧所使用的面具就称为「能面」。通常只有主角才使用能面,配角及狂言角等不使用,不戴面具的叫「直面,意为与事物直接面对」的角色。

“直面”演出时演员要控制自己的表情,尽量不形于色。这是因为“直面”也具有假面性质的缘故,所以能乐界把直面也归属为能假面的一种。

能面无疑是能剧表演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其他还包括了能装束,能扇,打杖等等。——图片出处:巴黎装饰艺术美术馆藏能道具

【能面的表情】

虽然能面一般会有「面无表情」、「可怕」等先入为主的印象,但被说是没有表情的能面在舞台上却演绎着许多的故事。有哭泣的场景,有生气也有憎恨的,甚至有时候令人感到万种风情。能够给予无法变化的能面丰富表情的是能乐演出者的本事了。

舞台上使用能面的技法,主要可分为将能面上下,和左右移动两种方式。因能面只要有些许的角度变化,就会产生出不同的表情和神韵,因此常借由移动能面位置,诠释角色心境的变化。而其中,能面上仰时叫做“照”(日语:照/ラス)用来表示远望,又或者是高兴的感情表现。向下则称作“昙”(日语:曇/ラス),表现悲伤、哭泣,又或者是心中深刻的决意。静静的向左右来回看的叫做“用面”(日语:面ヲ使ウ),用来表示静听风声和虫声等。

而且,不只是脸的动作,加上手部的挥动,来呈现出表情,当演者与能面成为一体时,就让没有表情的能面有了生命。

能面具的角度变化(以尉面为例) 图片出处:中村光江-能面的世界

【佩戴面具】

能乐面具,如服装和道具,是非常有价值的传家宝,代代相传。
穿上服装之后,然后主演去了镜子前面的镜子室,面对着面具。在戴上面具时,不说“戴”,而是使用“挂“或“附”。通过这种方式,暗示表演者将要“成为”面具描绘的角色及其情感,以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情感。

能面及装束的着付 图片出处:宇高通成【宇高会】网站

实际上,一张能面并不能完全覆盖表演者的面部,事实上,如果下巴和/或下颚的某些部分能露出来,则被认为是合理和很好的。

此外,由于面罩的眼孔非常小,因此佩戴面罩时表演者的视野非常有限。因此,舞台的简单设计和台柱的使用有助于帮助表演者在表演期间知道他们的位置。


【面打师的历史】

能面产生的时期并不完全清楚,但据信,今天仍然使用的面具及其名称是从室町时期(1392-1573)的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在那之前,面具的使用惯例并没有完全确定,但其本身具有更强的宗教内涵,而制作能面具的匠人叫做“面打师”或“能面师”。

能面的制作过程——从木雕到岩彩着色 图片来自宇高通成【宇高会】网站

在室町时期,面具的宗教意义开始减弱,他们呈现出更多的人性特征。据认为,当表演者开始更多地考虑幽玄的时候,他们觉得他们需要隐藏自己的面孔和不吸引人的方面,而是专注于使能的美丽变得更突出。

在室町时代末期到现代时期,制作能乐面具的艺术经历了翁面时代、创作时代、中间时代、模作时代和近代这五个时期。

其中创作时代就是室町的中末期,大多数的能面造型和名称都是在那时确立的,而到了桃山安土和江户时代,则是模作时代的顶峰,这时出现了世袭的面打家族,代代相传能面具制作的技术,要注意的是,他们的技艺虽然高超,但是都是在模仿古人已经确立了的能面造型,很少再创造新的类型,但是会有派生系的面具产生,这要结合能的发展来看,因为能面具是服务于能的重要道具,它的唯一目的就是更好的表达剧情中设定的角色情绪。

随着江户末期,明治天皇的变革维新,武士的消亡,能乐也随之受到打击,面打家族更是断代,无人继承,导致了能面制作技艺的失传。

时间到了近代,由雕刻家下村清时、中村直彦、北沢如意和入江美法等人提出能面的复兴,后来8名能面师结成“面生会”,目的是推动日本复兴能面制作的技艺,其中包括了“人间国宝”——長澤氏春,堀安右卫门、石倉耕春等名家。

现在日本能面制作的技艺已经通过能面教室授课的方式传播了全国,粗略估计,全日本会制作的人应该在3000人左右,但这不代表他们就是能面师,真正能把技艺锤炼到炉火纯青的人至少要有10年以上的经验,仍然健在的最出名的能面师也就不超过5个人,他们可能花了一辈子的时间,50年,60年,甚至70年,都在修行面打之路。

【能面具的种类】

能面种类非常多,基本类型约六十种,变形派生面可以多达200多种。

目前比较主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面相来分,即“人”或“非人”的方式,分人相面,异相面,鬼类佛类等,还有一种就是按照性别、年龄和属性来分的,即本文分的翁、尉、男、女、怨灵、鬼神。

当然,也没有绝对准确的划分方式,因为属于男面的面具因为故事里的设定带有「怨念」,划分到怨灵中也无不妥,但相对来说,怨灵系的能面,多数还是女性为主。

好了,下面进入今天的主题,图文结合,每个能面类别前会有一些介绍,最后一部分为狂言面。

能面具制作的历史已经历了创造、完善、复写、没落和恢复等时期,现代能面师制作的面具皆为古面的模仿,本文的选图全部为各类型的古面,没有近现代作者的作品,即使是橋岡一路,長澤氏春,堀安佑衞門等人。

模仿的再好,毕竟能够完美表达能面情绪的作品还是非本面不可。

参考资料:

^李玲.雕刻灵魂的表情:日本能面与能面师

^ 金春信高、増田正造、北澤三次郎. 能面入門. 平凡社. 1984. ISBN 978-4582618150 (日语).

^ 小林責、増田正造. 能の歴史. 平凡社. 1977. ISBN 978-4582810783 (日语).

^ 岩田アキラ. 能面の風姿. ISBN 978-4885917936 (日语).

^ 中村保雄. 能面―美·形·用. 河原书店. 1996. ISBN 978-4761101275 (日语).

^ 图片来源于能网、东京国立博物馆网、文化遗产网、及《能面大鑑》-斎藤香村 ,《池田家传能面》《能面百姿》《三井家传能面》著等。



翁尉面——okina&jo mask

能面的使用,起初并非戏剧的需要,而是和世界其他国家面具的起源类似,都是由在原始的宗教信仰里担任祭司的巫师使用,兼备了灵媒和舞者的身份,在进行祭祀仪式时,戴上面具表示化身为神灵,传达神旨和神威。而翁系面是能面中最为古老的种类之一。

翁系和尉系分别为能面中的两个类别,虽有神性和平民之别,但佩戴的角色在剧目中皆为老人,且翁面的类别较少,故在此一并言说。

女面——onna mask

女面是能面中最美最具能面特征的面,表情为中间表情、不大悲亦不大喜,不鲜明地表现喜怒哀乐,男面和老人面虽然也是中间表情,但女面在这个特征上最为突出。

各种女面的眉毛都画得很高,牙齿涂黑色,这是因为日本古代社会有女性拔眉,用眉笔画高眉,染黑牙齿的风俗。

在分类上,一般都会把泥眼,橋姬,般若等面归入女面,也的确从演变角度来说,是属于女面,其实更准确的说是女面中的怨灵,当然同样在男面类中也有怨灵的演化,所以在此,单纯的展现常态的女面,而其他进化演变的面都归入怨灵类中。


男面——otoko mask

具有男性面部特征的类别非常之多,同女面一样,有演变化魔的怨灵类面具,也有归入鬼神类的角色。

以下只列出人相面的男性角色,而异相面的角色则稍后在鬼神和怨灵系中讲。(人相和异相,说白了就是长得像人和不像人的意思)

男面的名称、种类、造型的发展晚于翁尉、鬼神等系列面具,它们从造型上印证了古代民俗艺能中人们渴望“戴上面具获得神力”的宗教属性,但男面则不同,在造型上追求的是浓缩的美。

男面和女面一样,呈现的是“中间表情”,即不是单一的表情,而是把多种表情的可能性糅合的模糊和复杂。


怨灵面 —— Onryo mask

怨灵系的能面纯粹是情绪变化的表现,随着嫉妒/憎恨/愤怒愈演愈烈,直至最终彻底丧失“人性”,变成鬼。

这个过程即:生成 ⇨ 中成 ⇨ 真成。而所有的女性怨灵面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状态而已。

相同的种类,因为流派不同,造型也不同,列举几个其他同样出名的型
相同的种类,因为流派不同,造型也不同,列举几个其他同样出名的型

鬼神面 —— kishin mask

鬼神系面具,是代表邪魔,妖怪和神佛的面具,大多数的鬼神面具都有夸张的外观,张开的血盆大口,金属的眼球和牙齿。

鬼神系的面具大多是在镰仓时期制作和完善的,但是其造型的雏形早在“能”出现之前就有了,它们的前身是用于仪式驱除邪灵和疾病的“行道面”(日本最古老的面具,佛教巡礼时使用的面具)。

比如鬼神面中的两个大的类别,癋(音hè)见和飞出,一个张嘴,一个闭口,造型就来自于佛教的金刚力士(仁王)的阿形和吽形(发音,张口音和闭口音)。

所以,根源于宗教祭祀、巡礼而发展而来的鬼神面造型,涵盖了东方传说中的多数鬼怪神佛,如天狗、龙王,狐仙,还有释迦牟尼等。整个系别里的面具造型独特,充满张力,呈现的魅力强烈而直接,有别于神秘难测的男女面。

狂言面 —— kyogen mask

狂言与能剧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诞生,但是狂言又有着明显区别于能剧的特点。狂言作为科白剧,它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取材,贴合庶民生活,并且对此给上层阶级予以讽刺和嘲笑,配合当时的口语演出,因而比起能剧更能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而成为一种最为典型的平民艺术形式。

狂言的台本,发展到江户时代才形成固定的台本,所有的台本都由狂言师来进行创作,随着演出时间和次数的沉淀,而定型保留。现在保留的剧目共有260个,大多定型于江户时代。狂言流派分为 大藏流、和泉流,以及鹭流,但是鹭流在明治时代已逐渐失传。

在能剧中,需要通过面具来辨别人物角色,但是狂言相比起能,分类上则要简单的多,数量上也少于能面,在此大致分成五类:神佛、人(相面)、鬼(武恶)、动物(猿、狐等)和精灵。

至此,所有的能面和狂言面的介绍就结束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稀少的类型没有列举出,但对于大众来说,已经足够窥见能面散发的幽玄魅力了。

PS:本文首发于【幽玄之華】公众号

关注搜索:nohmaskcn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