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反驳TA
我建议你换个女朋友,不开玩笑。 钻石有没有实际价值,这个问题其实不重要,有价值或者没价值,都属于个人观点,不必在意对错。 说你和王一博还都是人呢,言下之意其实是在对你进行半挑明的贬低和言语攻击。 这才是问题。 我这么说吧。 正常人之间的来往,如果遇到一个问题有分歧怎么办? 一般来说,你说A,她说B。正常人之间的交流是,你说为什么是A,她说为什么是B,双方摆事实讲道理,然后如果实在无法达成统一,最多就求同存…
他说得很好,不过我想知道,他过马路的时候会往两边看吗?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即便是极端的宿命论者,过马路也是要往两边看的。 这不是很有意思吗?一个人即便再坚信“人生轨迹早已确定,选择和努力并没有实质意义”,但他还是在不自觉地试图用行动来影响自己的命运。 他有能力决定自己过马路的时候往两边看还是不往两边看,没有哪种是无可避免的,对吧。 既然觉得自己选择往两边看还是不往两边看会对自己的人生有实质性影响,那…
这个暴论谁说的呢?伟大导师马克思同志。 他是这么说的,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总之,无论一个古老世界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来说是怎样难过,但是从历史…
你先申请办理一本护照, 然后上淘宝,花几百块钱,找一个代办签证的,让他帮你办理巴西的签证,旅游签就可以了, 然后预定一张到里约热内卢的机票, 兑换适量的巴西雷亚尔,目前人民币兑巴西雷亚尔汇率大约是0.77,换1-2万差不多够用了, 按照机票时间准时出发,到达里约热内卢机场后, 打车前往基督山景区,到门口了出租车上不去,下出租车,换乘景区巴士,就可以顺利到达了, 那里有个基督像,你让他起来,你站上去。 注:千万…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乍一看似乎是个哲学话题,但仔细想想,背后其实藏着一个科学话题。 这个题目中其实有一个需要被明确的定义词语,就是“红色”。 [图片] 首先,红色是什么?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波长在大约750~62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是红色光。 [图片]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反射或者发射波长在大约750~62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那么我们一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红色的。 这时,似乎不论是否有人去“看”,都不会改变这些电磁波的波长,也就不会…
分情况的。 一般来说,如果评价者只是一个用户的身份,当然可以这么说。 菜不好吃,电影不好看,书不好看,等等。 没问题,消费者有权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购买的产品做出任何评价——只要不是恶意的黑。 但是。 外行和内行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 以我写网文为例。 如果你是一个读者,说我的书不好看,没问题,不符合你口味,你去找你喜欢的去看。你有权说我的书烂——基于你个人的口味而言。 但是,外行就恪守自己外行的身份来评价好…
持有“扶老人会被讹,所以我不扶”这一观点的人,可能不是太自私,而是太愚蠢。这些人考虑问题太不周全,思维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我们看: “扶老人会被讹,所以我不扶。” “吃饭会噎住,所以我不吃。” 上面两个论证,形式上非常相似,都是这样: 做A事会造成一个令人不悦的B结果,所以我不做A事。 这个论证显然不成立,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几点: 1.做A事后,带来B结果的概率有多大?是100%还是80%?是60%还是20%?是5%…
“该死,有个叫虎克的发明了显微镜,明天上班就要试用了,咱得提高基础世界的分辨率了。” “赶快派人去看下他的图纸,看看显微镜性能如何。” “性能很差,暂时只能观察极薄的平面。” “还好还好,微观世界组今晚加个班,搞一套渲染系统出来,有谁用显微镜观察了就立刻把渲染图贴上去。” “工作量太大,时间来不及。” “没事,他暂时观察不了那么多东西,先抓紧把他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微观图给做了,剩下的以后再说。另外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