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查往期“冷知识” 回复关键字 索引

老厦门人称板车为“厘仔甲li2 a3 gah7”,这三个字拆分开在厦门话中是没有意思的。 《闽南方言大辞典》中也未记录这个词的词源,只写了“可能是外来语,待考”。 “厘仔甲”其实就日语板车リヤカー(读音ri ya kaa)的音译。 而这个リヤカー是和制英语,转换成英文即rear car(背后的车之意)。 有趣的是,英文中并无rear car的说法,这也是和制英语的一大特色。受日语影响较大的台湾闽南语也有类似的叫法—籬仔卡(lî-á-khah)。厦门话中来源于日语的 外来语 并不多,“ 厘仔甲” 或许是1900年代前后,通过日籍台湾人因而传入厦门的。

▲维基百科中关于リヤカー的页面

闽南华侨对新加坡影响巨大,以至于新加坡有2个地铁站以厦门名人命名,分别是Tan Kah Kee站与Boon Keng站。 懂得闽南语的朋友知道Tan Kah Kee是陈嘉庚的闽南语音译。而Boon Keng,文庆,指的是祖籍海沧鳌冠,厦大第二任校长林文庆。 陈嘉庚站位于新加坡华侨中学附近,为了纪念其创始人陈嘉庚,2009年站名命名为“陈嘉庚站”。 这是新加坡地铁首次以人物全名为车站命名,也是新铁首次使用与车站所在位置毫无关系的站名。 而文庆站位于加冷地区,除地铁站外,在加冷河和黄埔河之间的文庆路、文庆路上段等,都是为纪念林文庆而命名的。

▲新加坡陈嘉庚地铁站(Tan Kah Kee Station)

筼筜港大规模的围垦始于1960-70年代,最终在改革开放初成为厦门新区的建设用地。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市政建设伊始,就有填筑筼筜港的计划了。1923年, 市政会委员长 周醒南编制了《填筑厦门筼筜港报告书》。按照周的填筑计划,南北两岸拟分2期进行。第一期填筑南岸,由厦门造船厂起,东至豆仔尾山止,定为商业区域。第二期填筑北岸,沿邦坪尾一带,定为住宅区域。又邦坪尾山之右方,海深至40余尺,可泊大轮,则定为工业及屯栈区域。南北两岸以桥连之。但这两项新区拓展计划均因近代厦门政局变动、抗战爆发等多原因而不了了之。

▲民国时期填筑筼筜港计划示意图(底图:1950年代厦门 航拍

大家或许知道厦门市(岛内部分)的前身是民国元年(1912)设立的思明县。 不过这并非历史上第一个思明县,在此200多年之前就曾出现过“思明县”了。 清顺治十二年(即南明永历九年,1655),郑成功为了抗清复明,驻军厦门时,将中左所(厦门岛)改为“思明州”(此时脱离同安县辖),寓有“思念明朝”之意。 八年后,郑成功儿子郑经改思明州为“思明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 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攻下厦门岛,废除思明县,厦门岛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第一个思明县仅存在了17年左右。

▲《1928年思明县禾厦区域略图》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部出兵台湾,攻克澎湖,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清朝统一台湾。 次年,清廷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将台湾与厦门划为同一行政区域,设“台厦兵备道”,统一管理台湾、厦门两地事务。 台厦兵备道设在台南,在厦门由泉州府海防同知署(俗称“海防厅”)对接事务。 雍正五年(1727),“兴泉道”改驻厦门,台厦兵备道撤销,改设“台湾道”,不再管理厦门事务,但仍隶属福建省,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建省。

▲道光四年(1824)厦门地图上的海防衙(即海防同知署)

浯屿离厦门岛6海里,面积近1平方公里,是出入厦门的门户。 在清末与厦门岛、金门岛等岛屿同归同安县辖,是同安县县境之南。 清代地方志书云: “浯屿在县(指同安县)极南,孤悬大海中,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水道四通,为漳州海澄、泉州同安二邑门户。 ”由于浯屿离同安县中心实在太远,在民国时期划入海澄县(今漳州市龙海市)。 1938年5月厦门沦陷,日伪设立“厦门特别市”,浯屿亦被归入“厦门特别市”辖内,设“浯屿特别公署”,至1945年。

▲浯屿与厦门金门位置示意图(1940年《新厦门指南》)

厦门黄厝广播山下的“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标语牌是环岛路上的一道景观。 除了环岛路,还有一个地方树立着一模一样的标语牌,那就是厦门港南侧的青屿岛。 青屿岛长300米、宽200米,面积仅0.06平方公里,岛上有厦门港最古老的灯塔。 青屿距离台当局控制下的大、二担岛仅不到3000米,因此是两岸的最前沿。 1990年代末,在青屿岛上设置了“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标语牌,字体与环岛路的一样,与大担岛上的“三民主义 统一中国”相映成趣。

▲两岸最前线,黑色为大陆岛屿,紫色为台当局控制岛屿(via 烈屿观察笔记)

▲青屿上的“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标语牌(via 一苇阳光)

大家印象中,厦门狐尾山、仙岳山以北是湖里区,以南才是开元区(今思明区)。但是历史上,开元区也曾管过湖里。 湖里在1980年以前属于禾山地区。 1981年,厦门在湖里一带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立经济特区。 湖里大队的上何、长岸、薛厝、徐厝、蔡厝、村里、湖里等7个自然村组建湖里街道办事处,脱离禾山公社,隶属开元区管辖。 年底,东渡大队的东渡、濠头、官浔(官任)等社也划归到了湖里街道。 至1987年湖里区成立前,湖里街道一度归开元区管辖6年之久。

▲1985-1986开元区辖区范围(底图:1983年《厦门市地图》杨羽翔 收藏

很多人搞不清楚 吕厝 是属于湖里区还是思明区。 做为曾经的城乡结合部, 吕厝 的归属也是几经波折。 1985年,禾山乡后埔村的吕厝、乌林2社划归开元区(今并入思明区),开始建设厦门江头次中心及莲花新村。 1993年,开元区的吕厝居委会又还给了湖里区禾山镇,一直到今天吕厝仍属于湖里区。 像吕厝这样从郊区划入城区,又从城区归给乡镇的实不多见。今 吕厝社区的西、南边界与思明区接壤。 简单来说,嘉禾路以东是湖里,以西是思明,吕岭路以北是湖里,以南是思明。

▲1993年湖里区、开元区区界示意图(底图来源:《画说厦门》)

说起深田,大家想到的通常是位于中山公园以东,百家村一带,旧称“深田内” 的那一片街区 。但是在湖里马垅也有一个深田。早年沿马 鳖仔沟是一列深深的水田,人称“深田”。1958年,在鳖仔沟上游修建水库,称“深田水库”。1979年,又在其下方修建新丰水库。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深田水库被填了大部分,所剩下的一小部分在如今的火炬公园内(南侧)。 (参见黄国富 湖里原乡之马垅 一文)

▲1970年代末厦门测绘图上的深田水库(杨羽翔 收藏)

常常听到老厦门人说“行下路去厦大”,但在 厦港却找不到“下路”这个路名。 其实,厦门港一带的路网不复杂,南北向的只有两条大路,一条是思明南路,从鸿山到南普陀,一条是民族路—大学路,从和平码头到厦大。 相对于辟山修建的思明南路,民族路—大学路为填海所建,地势较低,路面平缓,早年两侧遍布了很多工厂,因此厦门话俗称其为“下路(e6 lo6)”。

▲民族路街景

厦门港民族路上有一地标南熏楼,厦门话称之为“ing1-go1 lao2”,文字上多以“鹦哥楼”表示。 鹦哥在厦门话中意为“鹦鹉”。 但大楼的雕塑上并无鹦鹉,而是展翅欲飞的老鹰, 所以很多人认为“鹦哥楼”为“鹰哥楼”之误。 不过,厦门话称老鹰为“觅鸮bba6-hioh8”或是单字“鹰”,并无“鹰哥”的说法,因此也有人认为因为这栋楼是当年厦门港最高的一栋建筑,“ing1 go1-lao2”应该是“鹰高楼”三字(闽南话哥、高同音)。

南熏楼楼顶 2019年照原样复刻的雄鹰雕塑(图南 摄)

如今厦门人对于民生路估计很陌生,因为这个路名已经消失很久了。 民生路就是现在民族路的大部分路段(自碧山路口至蜂巢山路口)。 而历史上民生路经历了多次更名。 先是在1965年,民族路与民生路合并改为“滨海路”。 1966年,滨海路又与大学路合并,并命名为“向阳南路”。 文革结束后,多数路名得以恢复,民生路或许是因为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并没有恢复原名,改名为“民族路”。

▲1960年厦门地图上仍旧区分民族路与民生路

中山路通往鹭江道的一条支路叫水仙路。 尽管厦门罐头厂生产的水仙花牌的罐头很有名,但是水仙路与水仙花毫无关系。 水仙路路名源于水仙宫。 水仙宫建于明代,祀大禹、伍员、屈原、项羽、公输子等五水神。 宫前的水仙宫码头曾是厦门人出行的重要码头。 当年鲁迅到厦门后,就是乘坐“双桨仔”,从水仙宫码头起航,15分钟左右抵达玉沙坡码头进而前往厦大的。 民国时期市政建设,水仙宫毁,宫边新辟的道路则延续了“水仙”这个名称,直至今日。

▲1870年代(清同治年间)厦门地图上的水仙宫

中山公园四个大门中,唯缺东门。中山公园东门,始建于1920年代末, 为牌坊式三川门, 中间门宽7公尺,左右门各宽3公尺,高11.83公尺。 2000年底,因市府大道公园东路段工程改造,整条道路向西拓宽,因而拆除了东门。 有趣的是,东门虽然没有了,但是马路对面还有一条东门路(位于百家村)。 而中山公园另外三座门楼的周边却不存在南门路、西门路、北门路。

▲原东门路上的上海西餐厅(已拆)

大家可能认为,厦门各区的区委书记或区长的级别都一样高。若有高低,也会是思明区更高些。其实不然,厦门是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市辖区区委书记、区长一般是“副厅”级别。不过由于海沧区还有另一个身份—“海沧台商投资区”,它是国家级投资区,为“正厅级”建制,所以历来其“投资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以及“投资区管委会主任/区长”的级别都是“正厅级”。不仅比厦门其它市辖区领导的级别高了半级,甚至可以与福建其它地级市的第一把手平起平坐。(省会福州虽也是“正厅”级别,但由于福州的主要领导通常在省里有其它更高级别的职务,所以实际上多是“副省”级别。)

厦门岛东西走向最长的一条路是仙岳路,也是 唯一一条贯穿厦门岛东西且路名不变的马路。 原本的仙岳路只是 自东渡路至仙岳村,长3250米,因毗邻仙岳山麓得名。后延伸至江头。 东段原称“江通公路(江头—五通)”,1990年代起称“禾东路”,西起禾山路,东至五通下边村。2000年代扩宽后并入仙岳路。 2007年3月10日,横贯厦门岛东西的交通主干道仙岳路全线贯通。 仙岳路西接海沧大桥,东接翔安隧道(2010年竣工),全长12公里,最宽路幅12车道。

▲仙岳路示意图(底图:2007年厦门地图,杨羽翔 收藏)

在今思北小学路源昌国际城至东方时代广场一带,原是筼筜港的海边,老厦门俗称“猪弄”。 弄(long降调,亦有作“垄”、“廊”),是一个替音字,本字不详,在厦门话里有工厂之意。 今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华人仍把工厂叫long tau。 “猪弄”即是存猪、杀猪的地方。 民国时期那就是屠兽场,后成为食品公司的屠宰场。 “猪弄”的背后是老厦门俗称“十六喾”(zap7 lak8 hak8)的地方(今联邦广场一带),故名思议,那边有16个坑,粪便、秽物在此排入海中,环境可想而知。 一直到了1970年代末猪弄才拆除。 30年后,物转星移,这里变成了厦门高端的住宅小区。

▲1931年厦门市区规划图上浮屿北标有屠兽场(石磊 提供)

在远离厦门15819公里的南极长城站,有一条由厦工人驾驶厦工装载机修建的沿海大道。 厦工大道全长390米,窄处4米,宽处达6米。 1995年12月,由厦工机械师盖军衔使用厦工设备修建了这条海湾大道,被全体科考队员誉名为“厦工大道”。 “厦工大道”成为南极惟一一条以企业命名的道路。

▲南极长城站的厦工大道及厦工装载机(网络图片)

说起嘉庚建筑,大家想到的通常 都是 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村内的建筑。 但是远离集美学村8公里之外,还有一栋嘉庚建筑并不为人所知。 它在集美与同安的交界处,同集公路旁,洪塘头村西侧,原天马种猪场内。 这块地的前身为陈嘉庚1926年兴办的福建私立集美高级农林学校,1947年停办后,1954年陈嘉庚将土地捐给国家,改为种猪场。 2010年天马种猪场搬迁,这一带人去楼空,一片荒凉。 天马种猪场办公楼背后的原农林学校校舍还在,不过荒废已久,淹没在杂草丛中。

▲集美农林学校旧址

图/文:厦门手绘地图(特别说明除外)

若有疏漏,欢迎留言指正补充

搜集、整理、撰写原创文章不易

你的转发、收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也是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以上为第354期 寻找老厦门 专题

回复 索引 可查阅往期主题

《厦门手绘地图》 《季庄手礼》 微信公众平台、 《寻找老厦门》 微店、淘宝店由 厦门映派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维护。 除特别说明外,文章版权归映派传媒所有。欢迎合作与交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