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旅先锋|祝宇:从DNA数字游民项目 看设计如何为商业创造价值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一个乡村内,存在一个属于数字游民的空间,由旧厂房改造的工作生活综合园区——安吉数字游民公社(DNA)。数字游民公社采用全球通用的数字游民公社形态,通过社群的力量,通过人的聚集,为将来开放为数字游民社区做好准备。在这里的数字游民们是彼此的盔甲,共融共容,努力建设并形成属于自己的天地。

四川省宜宾市毗邻宜宾南站有一座2021年重新改造的酒店——宜宾乐善酒店,简洁的建筑线条,清冷的设计风格,非常符合时下年轻群体喜爱的调性。酒店将艺术元素渗透到每个细节当中,创造很多第三空间,以及明亮的洗衣房、休憩区等等,酒店不再只是投宿的场所,而被赋予了更多丰富的生活意义和社交空间。

这两处地方看似没有关联,却都是通过对项目整体的设计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以及室内综合设计,打造出的盈利情况极好的商业地产项目。为进一步了解DNA数字游民项目和宜宾乐善酒店项目的打造,探究如何将商业与设计结合,通过设计为项目创造价值,狐椒文旅对这两个项目的设计师、成都美澳比尚建筑装饰设计CEO、知学星链星友祝宇先生进行了专访。

功能和建筑空间的重构体现设计美学

祝宇表示,在主持设计文旅类或酒店类项目的过程中,会着重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是美学,这也是设计者最关注的点之一,这种美学并非表层意义的装饰性改造,而是功能和建筑空间的重构,例如怎样将空间最大化利用、是否要配合设计做出留白空间等等;其次是要为设计的项目算一笔经济账,它的成本是否控制在一个可以最大化发挥设计空间的程度,既能cover住成本,又能把项目做出满意的结果;以及后期的运营,简单来说就是能否帮助运营者更好地实现盈利,能不能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前来买单,这个可能比较实际,但确实是考虑设计项目时比较重要的侧重点。

祝宇认为,一个项目的顺利进行,有些工作是必须置前去完成的,特别是设计项目,如果没有在前期做好一些工作,到项目正式启动时再进行调整是非常被动的。首先是项目类型的定位,比如项目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那相应的配套一定会有差异,再比如项目属性的定位,是本身想要依靠项目盈利,还是想要通过项目去获得更多其他的诉求,还有就是项目客群的定位,是怎样的群体,就和设计风格以及空间设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最后就是对客户的了解,客户的资金实力、运营能力等都在我们开启项目前需要去思考的。

DNA数字游民项目打造创新业态

祝宇谈到,DNA项目算是一个比较创新的业态,就他通过咨询业主方和策划方对项目的诉求,是希望通过项目形成一种社群效应,为将来开放为数字游民社区做好准备。

DNA项目全称是安吉数字游民公社(Digital Nomad Anji),和他以往参与的项目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往项目多属于功能相对很完善,是以家庭为单位(例如酒店)或是至少两人以上群体的客群,这个项目的客户群体很特殊,是数字游民,是单独的个体。背上包,带上电脑,iPad也行,甚至手机也算,找个附近的荒郊野外住上一晚,期间拿出电脑、iPad或者手机处理一下工作,哪怕跟老板同事或客户闲聊几句,也算维护了工作关系,这种生活状态与工作方式,就可以算作是数字游民了。那在进行设计策划时,着重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这个客群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工作空间?办公空间怎样遵循数字游民的生活状态去设计?园区整体需要怎样划分公共和个人区域等,用创新的形式先把业态做起来,通过数字游民的不断逐渐“入驻”,达到业主方的需求。

DNA项目不属于依靠项目去盈利和运营去赚钱,它更多的属性是通过项目把人流引进来,让数字游民、创意工作者到这个地方来,对个人和当地的县来说,都实现更大的价值,让当地政府看到新的业态的产生,是一种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大方向的需求,所以我认为不能去说怎样运营去获得盈利,而是思考怎样在这个大逻辑层面中去设计规划这个项目,能够支持业主和策划方去达成他们的核心诉求,所谓的“盈利”也是指的这层意义。祝宇表示,在很多项目都会遇到类似这样情况的发生,但他个人还是会选择优先考虑商业价值,项目本身不是一个个人属性的作品,它集合了多方资源,加上从运营的角度考虑,情怀属性对后期运营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并不是一个难以取舍的选择。

谈及DNA项目的设计历程,祝宇认为,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这个项目设计之初觉得做得太“满”了,应该为项目后期的再生长留下空间,毕竟项目也要配合时间的变化和人群的不断进入进出产生新的变化,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人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宜宾乐善酒店项目优化审美和功能

祝宇表示,宜宾乐善酒店项目的地理位置是不缺客群的,所以在如何吸引客流这一点我们确实省心了不少,这个项目在七八年前曾经规划改造过一次,无论是审美角度还是功能上来说都比较落后,所以我基于这两点对它进行整体的设计及规划。

美学很好理解,就是要设计规划出符合现代审美趋势的风格,所以要从使用功能上来说要让它更加完善,我们选择颠覆酒店原来的面貌,例如我们把原来内部空间外扩的区域改为把外部空间向里内推,创造出更多灰色空间,可以让大家停留,既可以实现视觉上空间很大,也能降低能耗,那相应的造价也会变低。

谈及优秀且符合当代群体审美得酒店设计应具备得核心要素,祝宇表示,从酒店设计的角度找参照物的话其实很难找,因为酒店在室内设计的板块来说,它的前沿性和潮流性是趋后的。我们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年轻群体,研究他们高频次去的场所,例如奶茶咖啡店,这种零售前沿的消费场所的风格,虽然酒店和零售不属于同一赛道,但这类消费场所之所以和已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的风格是具备盈利性的,所以我们在调性上借鉴了干净、简洁,能够体现建筑空间本来特色的风格。换句话说就是要抓住当下前沿的趋势,提炼出可复制的要素,再结合自己的项目,融入到设计中去。

祝宇谈到,其实现在市场上很多酒店都处在必须要进行改造的阶段,否则会面临没有生意的现状。但改造绝不是只针对室内进行设计,这样是没有办法完成蜕变和后期的盈利的,要通过建筑的手法、空间的改造、配合商业属性,把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对酒店项目的改造。

空间设计应结合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追求

在乐善酒店在空间布局与动线表现的设计上,首先是大堂,改造前的酒店大堂是非常传统模式的大堂风格,那我们选择在大堂部分和室外进行互动,引入第三空间,这点在刚才也有提到过;其次以前的早餐区域位于6层的会议室,环境封闭而且动线较远,改造后我们将早餐区域挪至3层的户外区,首先不会造成人员混流,其次早餐场所的属性也不再单一,成为可以休憩的综合性用餐区域,丰富了空间使用的多样性;再有就是增加露台,特别是疫情之后这种空间是非常受欢迎的,这也是迎合社会趋势的一种改变;以及套房的空间改造,推翻传统套房的客厅空间,在套房内闲置的区域打造小木屋,成为一个小后院的角色,这样也会更有卖点。那总结来说也就是抛除一些固有的空间观念,结合当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追求,去打造迎合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空间设计。

关于在地文化这个要素,祝宇跟很多朋友也探讨过,包括在乐善酒店改造时我们也头疼过。但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现在的设计风格应该是“没有风格”,更不要为了风格过于注重硬加上去的文化符号。只要满足空间需求、自然呈现出的效果,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风格”,只是这种“风格”没有一个通用的名称而已。如果很想体现文化元素,应该是在空间或景观上去体现,或是在装饰性的内容上体现,这种手法会更加和谐和舒适,给人的感觉也会比较顺其自然,不会产生太强烈的违和感,也能为整个设计增加属于自己独有的小标签。

谈及加入知学星链,祝宇称,对他而言最大的帮助是底层逻辑的提升。在设计的领域里,更多是注重美学或是功能性使用这些比较单的层面。知学星链中有很多不同赛道的操盘手,他也听过一些操盘手的分享,能了解到很多项目的底层架构和逻辑,了解这些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在设计环节上工作的推进,换句话说也是打开更广阔的视角。另外,知学星链中大家也可以互加好友,会聊一些项目相关的问题,这种交流有输入也有输出,对于巩固知识来说也是很好的机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