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袁崇焕守墓390年后,这个家族还会继续坚持吗?

一碟坚果、几个石榴、一盘广东香肠,还有一罐北冰洋汽水……

这是佘幼芝离开的第七天,女儿焦颖在桌上摆的她生前最喜欢的几样吃食。桌子正中央立着的,是佘幼芝挂着爽朗笑容的照片。

8月12日,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岁。从1630年袁崇焕去世到今天,佘家已经为袁崇焕守墓整整390年。而佘幼芝的女儿焦颖将接过母亲的班,继续守下去。

焦颖为母亲上香。袁秀月 摄

袁崇焕的悲剧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袁崇焕这个名字,都是从金庸的小说《碧血剑》中。小说讲述了袁崇焕的遗孤袁承志为父报仇的故事,有人将袁崇焕称为《碧血剑》的隐形男主角。金庸本人也对袁崇焕欣赏有加,曾专门为其撰写《袁崇焕评传》。

不过,金庸的第一篇历史人物评传却遭受了不少争议,有人并不认同金庸对于袁崇焕和明朝那段历史的解读。

那么,袁崇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的争议又来自何处?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名将,曾大败努尔哈赤,使其遗恨而终。崇祯皇帝即位后,袁崇焕备受赏识,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管辖辽东、河北、天津、山东等地,是明末经营关外防务、抗击后金势力的重要将领,崇祯皇帝曾亲赐其尚方宝剑。

佘幼芝和外孙女在袁崇焕祠墓。袁秀月 摄

然而,1629年,在袁崇焕又一次击退后金进军后却锒铛入狱,次年就被处死,家人流放,家产抄没。

后人认为,崇祯皇帝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了袁崇焕。也有人推测,袁崇焕被冤杀,跟明末魏忠贤遗党与东林党人的斗争有关。还有人认为,袁崇焕的悲剧源于己巳之变和崇祯皇帝的性格弱点。

而袁崇焕的争议则大多集中在他擅杀将领毛文龙上,有观点称,毛文龙之死为后金解除了后顾之忧,金兵由此长驱直下。

历史真相几何,早已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不过在争论之外,很多人都同意一点,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

佘幼芝回广东老家时被赠送的题字。袁秀月 摄

佘家守墓故事:从佘义士到佘幼芝

1630年8月,袁崇焕被处以磔刑,年仅46岁。相传袁崇焕被杀后,没有人敢给他收尸,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着危险“夜盗其头”,埋葬在自家院子里,从此隐姓埋名,终身为其守墓,死后还交代家人将其埋在袁崇焕墓旁。同时留下祖训:不能回广东老家;不许做官,要读书;要世代守护袁崇焕墓。

这位佘义士便是佘幼芝的先祖,这段故事在清代笔记《燕京杂记》中有所记载,岭南冯渔山题义庄有云:“丹心未必当时变,碧血应留此地坚”。而袁崇焕墓便位于北京市广渠门以内卧佛寺以东,以前的广东义园,又称佘家馆,现在的东花市斜街52号院。直到2002年,佘家人一直住在这里,守着袁将军墓。

“文化大革命”期间,袁崇焕祠墓曾遭到严重破坏,袁祠也逐渐成为居民杂院。佘幼芝堂兄一家搬走,佘家的守墓事业险些中断。也就是那时,佘幼芝扛过了守墓这份责任。1978年之后,她四处奔走,呼吁袁祠修复。

佘幼芝和丈夫焦立江

焦颖和弟弟就出生在袁祠,她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的情形。那时父亲焦立江是小学教师,他觉得大杂院的环境不适合孩子的教育,希望搬到环境好一点的地方去。但母亲不想离开袁祠,一直推三阻四不同意,两人还因此闹过离婚。

直到后来,关注袁崇焕祠墓的人越来越多,来访的人也越来越多,父亲才慢慢了解袁崇焕的故事,理解佘家守墓的艰辛。后来,焦立江也开始支持妻子,还帮助佘幼芝准备各种材料。

“我父亲那时候在上班,下班回来就开始写材料,有时候写到半夜两三点,写完了把我妈叫起来念给她听,半夜被他们吵醒是经常的事。”焦颖说,那时母亲也有工作,为了反映问题,她经常要请假。

佘幼芝夫妇和女儿焦颖及外孙女

执拗的佘幼芝 女儿焦颖接班守墓

“幼芝”谐音“幼稚”,焦颖一直调侃,其实母亲的性格跟她的名字很像“幼稚一辈子”,每次她这么说,母亲也乐,但就是不爱听。

“别看她年岁大了,她有时候考虑问题比较单纯,她性格也特别直率、开朗。”焦颖说,母亲性格倔强,如果她想做什么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不过如果她没这么拗的话,她也办不成守墓这件事。

其实有段时间,焦颖也不支持母亲的工作。因为那时在她看来,母亲的心里似乎没有家里人,特别是没有孩子,“(守墓)这件事情在她心目当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1992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袁崇焕祠墓进行修缮。2002年,有关部门再次对袁崇焕祠墓进行大修,并将其改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对于佘幼芝来说,这是久等的一刻,然而由于房屋损坏严重,祠墓内的十九户居民也不得不全部搬走。焦颖回忆,搬走的那天,老太太在外边大哭,甚至比儿子去世的时候哭得还伤心。

视频截图:佘幼芝两年前去袁崇焕祠墓

2003年,焦颖的弟弟焦平原本要应老家的邀请,去袁崇焕纪念园工作,没想到在征求女朋友父母同意的路上横遭车祸去世。最后焦平的骨灰被送到纪念园,永远守护袁崇焕将军。

“那时我接到通知的时候,一下子就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焦颖说,既然父母没办法改变,那么作为女儿只能顺从他们。他们老两口有三个共同的愿望:一是回去继续守墓,二是全面恢复袁祠建筑群,三是申请非遗。

真正触动焦颖的是,2016年父亲重病时,他还在惦记这三件事。父亲去世后,焦颖一直陪着母亲生活。在母亲最后的5个月时间里,她连说话都费劲,但心里仍然想着这三件事。

佘幼芝希望女儿能够接班,把守墓事业传承下去。所以母亲临走的时候,焦颖多次跟她表示:“您该放下的放下,您没做成的事儿,我尽我的力量去做。”

“我不像母亲那样执着,我也不会像她那样抛家舍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母亲做的这件事情伟大,她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那么我就应该把她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焦颖说,她可能做不到母亲那么好,但起码她能做到抽出时间到墓地打扫卫生、剪剪草浇浇水。

至于孩子会不会继续守墓,焦颖则表示,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其实从某些层面来说,我弟弟已经在广东永远守下去了。如果孩子愿意,那是(最好)。可能我会在日常生活中跟她有意无意地沟通这些事情,我不会勉强她。”(宋方灿)

  • 【我们都是收信人】三年时光,一封信如何改变沧源?
  • 【办实事 解民忧】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严格把关 不让一朵毒菌进入市场
  • 【接续奋斗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沧源高质量发展步健蹄疾
  • “大美云南·秋 ”摄影大赛启动
  • 今年首个“超级月亮”20日凌晨现身夜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