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孟子.梁惠王上》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
《孟子.離婁下》
|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
|
|
《孟子.盡心上》
|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
|
《孔子家語 ‧ 三恕》
|
智者自知,仁者自愛。
|
|
|
公正誠信
|
|
|
|
《論語.學而》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
|
《論語.子路》
|
言必信,行必果。
|
|
|
蘇軾《前赤壁賦》
|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
|
|
朱柏廬《治家格言》
|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
|
|
堅毅明志
|
|
|
|
《周易.象傳》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
|
《論語.子罕》
|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
|
|
《論語.憲問》
|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
|
《荀子.勸學》
|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
|
諸葛亮《誡子書》
|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
|
黃檗禪師《上堂開示頌》
|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
|
|
蘇軾《杭州召還乞郡狀》
|
守其初心,始終不變。
|
|
|
朱熹《朱子家訓》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
|
|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
|
|
吳承恩《西遊記》
|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
|
朱柏廬《治家格言》
|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
|
|
責任承擔
|
|
|
|
《周易.象傳》
|
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
|
《左傳.宣公二年》
|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
|
《論語.里仁》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
|
《論語.泰伯》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
|
《孟子.盡心上》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
|
范仲淹《岳陽樓記》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
|
錢福《明日歌》
|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
|
|
顧憲成《題東林書院》
|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
|
|
尊重包容
|
|
|
|
《老子》第三十三章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
|
《論語 ‧ 雍也》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
|
|
《論語.子路》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
|
《論語.衞靈公》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
|
林則徐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
|
|
勤勉好學
|
|
|
|
《論語 ‧ 為政》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
|
《論語.公冶長》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
|
《論語.述而》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
《禮記.中庸》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
|
《楚辭.離騷》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
|
韓愈《進學解》
|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
|
|
杜秋娘《金縷衣》
|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
|
|
顧炎武《與人書》
|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