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女性
白俄罗斯英文全称The Republic of Belarus,中文翻译为
白俄罗斯共和国
,简称为白俄罗斯或白罗斯,
旧译
“别洛
露西亚
”(Byelorussia)。这里的“白”,说法有三:
白俄罗斯
(“白色罗斯”)一词始见于1135年
编年史
,而作为
独立国家
存在则始于1918年成立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
。其名称由来,一说作巩立为斯拉夫族东支的白罗斯人,比
俄罗斯
、乌克兰保戒踏精留了更纯的古斯拉夫人血统,意思是“纯的罗斯人”;一说古代白罗斯民族喜穿戴漂白的
亚麻布
服装和白色绑腿,因此得名;一说白俄罗斯人是从鞑靼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白”寓有自由或解放的意思
。属
欧罗巴人种
东欧
类型。使用俄语,分东北和西南两种方言,属
印欧语系
斯拉夫语族
。有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信
东正教
,
西北地区
的居民则多为
天主教徒
。当地流传的
祖先崇拜
和精灵崇拜等原始迷信残余尚未完全消除。白俄罗斯人过去主要从事农业和
畜牧业
,副业以养蜂和
捕鱼
较为重要,
木材加工
、制陶和编织
手工业
发达。
根据
俄国
民族学家
А.А.沙赫马托夫院士对东
斯拉夫民族
起源的研究,白俄罗斯人的远祖可追溯为9世纪就已居住在
第聂伯河
中游的维亚季奇人,以及6~7世纪时来自西部的拉
季米奇
人和德列戈维奇人。公元9世纪,他们同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一起被并入
基辅罗斯
版图,共同结合形成了
古罗斯部族
。后来在封建割据时期,曾摆脱基辅罗斯的统治,于14世纪起被并入
立陶宛
公国,1569年又与
波兰
合并。在此过程中,吸收了部分立陶宛人的民族成分,并榆循全受到波兰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单独的白俄罗斯部族。当时,
毗邻公社
掌管土地和分配
税额
,牧场、森林、猎区、渔场等均为公社所有,公社成员在经济上实行互帮互助。到18世纪末,波兰被多次瓜分(1772、1793和1795年)后,白户付良巴俄罗斯地区遂被慨淋炒
沙俄
兼并。随着
资本主义
的发展兰市劝甩,各地居民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频繁和巩固,终于在19世纪中形成白俄罗斯现代民族。1917年建立
苏维埃政权
,1918年被德国占领,1918年3月,由亲德的白俄罗斯全体会议
执行委员会
在德占区宣布成立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
1919年初成立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9~1920年被
波兰第二共和国
占领,1921年东白俄罗斯恢复苏维埃政权,1922年加入
苏联
。1939年,西白俄罗斯同白俄罗斯共和国合并。
农业以种植
黑麦
、马铃薯、
荞麦
、小麦为主。
经济作物
以向日葵和亚麻为主。
耕作技术
长期落后。
十月革命
后,工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姑娘们
喜戴各种做工精致的彩色头巾,已婚妇女则戴素色花冠。男子多戴
毡帽
,穿齐膝绣花衬衫,系腰带。马铃薯于18世纪从
美洲
传入,19世纪后半叶才开始大量种植,它已成为白俄罗斯人的主要
粮食作物
之一。经济作物以向日葵和亚麻为主。耕作技术长期落后,直到20世纪初还普遍使用笨重的
木犁
(
犁头
用铁镶包)。
十月革命后,工农业得到较快发展。重要
工业部门
有燃料采掘(泥炭、石油)、机器制造、
食品工业
等;种植业和畜牧业则以生产谷物和奶
肉制品
为主。白俄罗斯人的农舍“哈塔”(Хата)是用松树圆木架成的壁桁式四方形平房,屋顶用麦秆覆盖,呈双
斜面
形状。主要食物是用
黑麦面粉
制成的
黑面包
,喜食各种
馅饼
(
鱼肉馅
、乳渣馅、
苹果
馅等)和
白菜汤
。农村妇女爱穿白色服装,爱裹
白布
绑腿(“白”俄罗斯之称与此有关)。
白俄罗斯人
语言
讲
斯拉夫语系
俄语,是
白俄罗斯共和国
的多数(80%)居民。很多人已移居
西伯利亚
或至美国等国家侨居。主要是公元6∼8世纪居住在白俄罗斯的院狱想东斯拉夫诸部落的后代,曾先后被立陶宛及波兰征服,18世纪后期又成为俄罗斯的附庸。1921∼1939年,西部白俄罗斯人曾在波兰统治之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