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热爱京剧的观众来说,“南麒北马”一词并不陌生,这指的是上海的周信芳先生和北京的马连良先生。马连良和周信芳(见图)的首次合作演出始于1927年。

未曾约定

1927年春节,上海老天蟾舞台约请马连良南下演出,本来指定与马合作演出的对象是坤旦琴雪芳。因临近演出之时,琴突患严重感冒而失声,无法登台。剧场方面只得与“天蟾”的坐班班底(戏院自属剧团)首脑麒麟童(周信芳)商议,这期演出临时改为马连良与周信芳两大老生领衔。

老生与旦角合作,相对容易,生旦剧目也比较多。而这种仓促之间形成的马周合作,则让二人着实费了一番心思。马周设计的合作形式为马连良多应唱工老生,周信芳以做工老生为主,发挥他们的各自优长。

第一出合作剧目为全部《借东风》,马连良饰诸葛亮,麒麟童前饰鲁肃、后饰关羽;然后又合演全部《甘露寺》,马连良前饰乔玄、后饰鲁肃,麒麟童饰刘备;以后分别为全部《雪杯圆》,马连良前饰莫成、后饰莫怀古,麒麟童饰陆炳;《火牛阵》,马连良饰田单,麒麟童饰田法章。两人共同合作的剧目近10出之多,阵容十分硬整,演出精彩纷呈,加之上演他们各自的代表剧目,使得天蟾舞台票房火爆,从竞争激烈的上海京剧市场脱颖而出。这次由偶发事件而产生的临时合作演出,却让二人默契地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

天蟾舞台排列的主演排位为马连良、麒麟童、刘汉臣、王芸芳。包银马连良最大,他又是院方特别邀请来的京城名家,出演大轴理所应当。但马连良没有这样做,除了他和周信芳合作的剧目外,他要求院方把他的剧目安排在压轴,礼让周信芳演大轴。在二人的合作戏中,上演的多数是马连良的代表剧目,周信芳在演出中有时甘居配角位置,且二人绝没有争牌位、吃戏醋的陋习。

俱负时誉

马连良和周信芳1927年在上海的演出,在南方开创了京沪老生名家合作的先河。在北方业界尚对此事颇有争议之时,京剧界有名的经营高手李华亭却暗竖大拇指,同时也激发了他的想象。

1933年,李华亭接管了天津的春和戏院,当时周信芳正在天津演出,李华亭为了将马周这个新颖的组合介绍到北方,力邀马连良和周信芳在春和戏院再次合作。从业界行规上说,这次才是“南麒北马”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合作。

因马连良刚在“春和”演出不久,这次马周的合作自4月13日至16日为四天六场的演出,合作形式延续1927年上海模式。合演引起不小的震动,《大公报》甚至大胆提前预测:“闻于富连成社满期后,继者为马连良、周信芳,马北周南,俱负时誉,今番合作,定能于剧界放一异彩也。”

(摘自8月22日《北京日报》 马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