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清高宗,估计你不太清楚到底是谁,如果说乾隆,那估计一下就能浮现出某个皇帝的形象。如果说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估计很多会以为是哪个外国人,但是实际上,人家另外的一个称号叫作孝庄。但是孝庄是人家去世后的称呼。

电视剧《康熙王朝》甚至闹出了“我孝庄”的笑话

其实对于封建时代的皇帝,一般来说有四个称号——年号、庙号、谥号和尊号。首先我们把这“四号”先分类,按照生前有的和死后才有的来分。其中庙号和谥号是死后才有的,而年号和尊号是活着的时候就有的。当然尊号,也有可能在死后再给一个。

庙号·带祖和宗

庙号,一般我们所说的汉太祖,唐太宗,宋太祖这些就是庙号。

所谓的庙,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寺庙,而是当时皇帝祭祀祖先之地,被称为宗庙、太庙等。所谓的庙号,就是皇帝在宗庙当中被祭祀(死了之后)的时候,称呼的名号。

北京故宫旁的太庙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只有值得子孙永世祭献的先王才有资格有庙号。当时庙号只有四种:

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

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

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

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

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庙号给予的条件非常苛刻,西汉十二帝,只有4位皇帝有庙号,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帝刘彻,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之前有庙号的皇帝也都被汉光武帝刘秀废除了。

汉世宗孝武帝刘彻(国号+庙号+谥号+原名)

后来,庙号开始泛滥,几乎除了亡国之君,都有庙号。从五代之后,从庙号就可以看出一个皇帝是否有作为,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如封建时代的末期清朝,基本上是个皇帝甭管做过啥,都有个庙号。

谥号·朝代和帝中间那一个或者一堆

谥号,一般我们说的汉武帝,周文王,光武帝,隋文帝这些都是谥号。也有不好的,例如周幽王、汉灵帝、隋炀帝等。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周代开始兴盛,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字,有好有坏,甚至国家出台的相关的文字来作为规范。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谥法》

必须要满足某些条件才能拥有这个谥号

我们今天在称呼这些封建王朝的帝王的时候,有时候叫庙号,有时候叫谥号。一般唐代以前叫谥号的多,唐宋时期叫庙号的多。不是什么高深的原因,这是由于在唐代,谥号的字变多了。

李渊死后,李世民给他上庙号为“高祖”,上谥号为“大武”,李世民死后,李治给他上庙号“太宗”,上谥号“文”,如果没意外,我们应该称呼李渊为“唐大武帝”,称李世民为“唐文帝”。高宗李治多病,政事多由武后决断,武则天给自己和高宗改了个新称呼,高宗叫做“天皇” (你没看错) ,自己叫做“天后”,以此来加强自己的权威。

唐高宗李治,谥号天皇大帝(不要问我这个头为啥看起来这么大)

但是,你把你爹你爷爷置于何地?所以他们夫妻俩就只有给李渊、李世民也改谥号了,把李渊改成“神尧皇帝”,把李世民改成“文武圣皇帝”。这么一来,把李渊叫“唐神尧帝”似乎还不怎么拗口,可把李世民叫“唐文武圣帝”就太别扭了。

总之,这些谥号已经不是人能叫的了。一是因为确实这不能称呼活人,二也是后世在不断往谥号里注水。就变的又臭又长。不信,你叫一个“唐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或者“宋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明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清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试试?

明太祖谥号就是那个开天行道那一堆

年号·两个字为主

年号,就是康熙,乾隆,雍正,永乐,洪武这些。年号起源于汉朝,汉武帝首创,明朝以前,这皇帝们还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拿年号来玩。一个皇帝一生不改几次年号,见了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比如创立年号的汉武帝,一生使用了11个年号。年号最多的皇帝应该是武则天了,她登基以来使用了18个年号。你说这闲着没事干就改元玩,也是折腾。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改一个微信名,心情不好改一个,心情好了再改一个。这些年号的共同特征就是用词非常的华美,一看就是具有极佳的含义。

武则天在位期间所使用的年号

但到了明朝时,老朱家的子孙不知道怎么的就想通了,他们都是一生一世一辈子一个年号用到底 (只有英宗是两个年号,不过那是登了两次基的缘故) 。清朝也继承了明朝这个良好传统,除了皇太极之外,也都是一个年号 (皇太极是因为改国号的原因,也改了年号) 。这样一来,年号和皇帝就实现了一一对应。这就得导致在我们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一般称为年号+帝。有些时候因为这个人的名字比较有代表性或者影视作品的影响,也称呼其原名。

清开国皇帝皇太极

我们称呼皇太极有一部分原因是影视作品的影响,另外也是皇太极这三个字,普通人看到绝对都有这样一个想法“这个名字好带感”!其他的什么褚英、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等等,哪个有皇太极念起来霸气。但是实际上,皇太极是音译,其他翻译方式还有“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等,如果同音翻译成黄太急也可以。

尊号·又臭又长

尊号一般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如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宋太祖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后相应的也有类似的号,名为徽号,如慈禧的徽号就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或者只有相声演员会愿意读吧)。这些长句子都是底下人用来拍马屁的。当然,有些时候别人加不一定和自己心意,这种事还得自己来。

明代若干皇帝的年号、庙号和尊号(尊号的句子长短是一致的)

尊号来源也是与武则天有关。武则天以女人而登尊位,未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特别注重名号,高宗活着时就称天后,她称帝后更是创造了一个新体例:尊号。以前都是皇帝死后才给一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称号,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就搞这一套了,在她在位期间,先后给自己加了“圣母神皇帝”、“圣神皇帝”、“金轮圣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等称号,这就是所谓“尊号”。结果她这一玩,她儿子、她孙子都瞅着好玩,都玩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她孙子李隆基,没事干就给自己上尊号玩,到天宝十二年时,他的尊号已经是“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了。

尊号外国也有,《权力的游戏》里角色“龙妈”尊号经常被观众调侃

有些时候,某些脸皮厚的君王会觉得自己是神仙下凡,直接用神号来做尊称,例如嘉靖帝曾自称 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 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宝境万寿帝君 这两个尊号。自我介绍的时候,名字都得念2分钟。

陈宝国所演嘉靖帝几乎可以封神,图片来自于《大明王朝》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叫的这些称号都是为了好记。唐之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我们就叫他谥号。唐之后谥号的字数增加,每个皇帝都开始有庙号,我们就叫他庙号。明清之后,每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嫌庙号各个朝代容易记混,我们就称他年号,便于区分。尊号我们一般不说,也记不住,但是像武则天和慈禧这样的人物,我们总要称呼点什么,唐代的武则天没有庙号,所幸她的名字足够霸气。慈禧不是皇帝,所以没有年号,我们才称她们的尊号的前面2个字。

参考文献:

1.《略论甲骨文"自上甲六示"的 庙号 以及我国成文历史的开始》

2. 《商王 庙号 及商代谥法的推测》

3.《不要把历史常识性知识隐性化——兼谈年号、谥号、庙号、尊号》

4.《"祖有功,宗有德" 皇帝的庙号最终变得"名不副实" 》

5.《庙号、谥号、尊号考述》

6.《明代帝王谥号研究:以太祖和武宗为例》

7.《中国古代庙号制度的内涵及其演变》

线下课程・ 招募中

线上课程・ 可无限回看

本公众号刊载的内容,如无特别说明

均为 多多教育 原创作品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若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后台

点击「在看」,奖励多多一朵小黄花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