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的老师,施一公主导下的西湖大学离成功还有多远?
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被授予哈维·阿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随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等获奖者一一出炉。
看到此结果时,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应该有些许的失落。他,太希望获得诺贝尔奖了。

施一公想获得诺奖,并不是为了他个人的荣誉,而是了他创办的西湖大学。
此前,他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说,对他个人而言,10个诺贝尔奖也换不来一个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对施一公,为什么如此重要?
他曾豪言:建校5年后,西湖大学的教师科研水平比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京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大学;15年后,西湖大学的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学院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此言一出,很多人觉得,短期内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根本不可能,独具创新的西湖大学并不一定有适应土壤,从而不被看好,施一公甚至也被揶揄、嘲讽。
如今,数年已经过去,施一公离他当初喊出的目标还有多远?假如没有实现这样的目标,西湖大学的意义又何在?
01.学霸人生自幼不凡
西湖大学的办学目标可谓宏大,但让众人生疑的是,单凭施一公一己之力能否支撑起这座大厦?

不得不说,施一公确实是难得一见的牛人。
1967年5,河南郑州,施一公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有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
祖父施平更是在多所大学,以及上海等地任过要职。
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父母给他取名“一公”——一个极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名字,就是希望他“一心为公”。
跟很多一出生就被上天赋予神力的奇人一般,即便两岁半就随父母被下放到河南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当时称光明公社)闫寨大队小郭庄,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的成长。
从进入中学,施一公就开启了传奇般的人生。
1984年,在河南省实验中学就读的施一公,荣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成为该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
尽管身板瘦弱,但施一公的学习成绩年年都名列全年级第一。

1989年,施一公又以第一名的成绩 提前一年毕业,并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 。
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有一次自认为发现了生物物理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激动得给大家演示,结果被施一公当场指出一个演算上的错误。
这并没有让导师尴尬,反而让施一公成为了这个导师最为出色的学生,并在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

随后,施一公进入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因其出色的表现,1997年4月,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的施一公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进而成长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02.荣宠加身回国引震动
自1998年以来,施一公领导的科研小组,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等,成绩卓著。
2000年,施一公招收了一个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的女弟子——后来同样闻名于全球生物界的科学家颜宁。
2008年2月,已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的施一公,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研究员的邀请,放弃了美国国籍,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他的回国,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称,施一公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之所以选择回国,施一公说:
因为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 自己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 。
在随后的数年里,施一公带领的科研小组成绩不断:
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其专利成果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等等。

也正因为做出的重大贡献,施一公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
2013年4月,施一公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9月,施一公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
2013年12月,施一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12月,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2015年9月,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2016年3月,施一公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03.牛人想办一所牛校
在美国生活了18年,回到清华大学又工作近10年的施一公发现,中外教育差异巨大。 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体制机制 。
在国外,最好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比如在美国,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私立大学,占了美国大学总量的一半以上;

在日本,包括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等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在内的私立大学,占日本大学总数的近80%左右。
为什么私立大学更容易成为世界顶级大学?
原因就在于私立大学的体制机制灵活,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师资、学术的自由交流,从而给学校带来无穷无尽的鲜活活力。
可不可以避免中外大学各自的短处、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办一所创新性的大学?这成为施一公最为关心的话题。
2015年3月,施一公联合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等一批学术界大佬和阿里首席技术官王坚、创毅讯联的张辉两位企业技术牛人共同提出,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希望申办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机制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建议很快得到积极批示。
这让施一公信心十足,并在2017年喊出豪言:
2018年西湖大学正式成立,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名校,成为亚洲一流大学;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学院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牛人要办一所全新的牛大学!
这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2018年1月9日,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筹建西湖大学。2018年4月,西湖大学正式获批成立。
04.资金!资金有保障吗
作为人民共和国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施一公倡导成立的西湖大学,让很多人佩服其远大目标的同时,但也引来更多人的质疑。
在中国,西湖教育基金会首创基金会办大学的模式,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

凭施一公一己之力,能否完全撑起一所大学,而且是全是做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大学。
质疑的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办学资金来源 ,社会力量足以支撑起西湖大学需要的庞大资金吗?
资金有保障是办好西湖大学的基本。
按西湖大学发起人的说法,西湖大学的总资金投入“大概是十年200亿人民币”。
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旻昊曾表示,西湖基金会希望用5-10年时间募集200亿-300亿的留本基金,以便能依靠留本基金的收益来支撑学校的基本运营费用。

首先这资金从哪里来?
据介绍,西湖教育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西湖教育基金会共获得协议捐赠总额超过43亿元。
从具体的捐赠人来看,既有腾讯的马化腾、万达的王健林、龙湖的吴亚军、碧桂园的杨国强、复星国际的郭广昌等知名企业家,也有不知名的小学生等等。
其次是资金够不够?
在很多人看来,10年200亿人民币,这对一所大学来说远远不够啊!看看清华大学,一年的预算就有300亿,预算稍逊一色的北大、浙大,一年也有200亿左右!

第三是资金能不能持续获得?
西湖大学主攻的生物、医学、理学这三大领域的前沿技术,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领域都是研发周期很长、投入产出比很低、短期社会效益不显著的研究方向。
说白了,这些科研是功在千秋,但利却未必在当代 。
这不得让人担心,民间资本能够长期无限制地投入下去吗?
要知道,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 。或许正是看到支撑一所大学需要的庞大资金,很多人认为应该从投入小见效快的应用学科做起,这更符合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的大环境,这和先办研究生教育,再办本科生教育的思路,本质上是一样的。
也正是这样的看法, 很多人将西湖大学跟马云的湖畔大学做比较 。

湖畔大学专注于商业力量的培养,需要的积累短资金小,容易出成果 ;
西湖大学需要的积累周期长资金大,难出成果 ,后续资金的来源对西湖大学来说就非常重要。
05.有人说资金不用过多担心
资本逐利的本性人所共知。
在过去,普通民办大学大多遵循“以学养校”的发展模式,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和民间资本的招标投入。
但正如之前包括很多独立学院在内的民办大学一样,它们很容易被功利的办学政绩与逐利的资本纠缠。资本因逐利而追求高回报,从而多为高收费且不保证教学质量。

高起点的西湖大学则不同,追求的是高质量与公益性。那么如何保证办学资金的持续问题呢?
一是企业家的捐赠能力和意愿在提升。
西湖大学的创建在前期筹资中,经费主要以社会捐赠为主,那么后期会不会得到持续的捐赠呢?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研究所副研究员魏建国认为:
一方面,中国企业家的捐赠能力和意愿正在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政策法规比如在税收、财政、土地等领域,也加强了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新实施的《慈善法》与修订的《企业所得税法》也将起到鼓励企业大额捐赠、持久捐赠的作用。

二是要懂得管理、运作捐赠基金。
也有人认为,在获得捐赠后,要看西湖教育基金会是否懂得对资金的运作,让资本变得更多。
比如美国的私立大学,大多都有专业机构和团队来负责管理、运作捐赠基金,并通过多种金融工具进行投资以实现增值保值。在这一点上,不知道西湖大学有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三是不允许利润分配。
新《民办教育促进法》将民办学校划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类型,“不允许利润分配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关键特征”。
根据《西湖大学章程》,西湖大学是由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举办的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举办者对投入学校的财产不保留、不享有任何财产权利,不取得办学收益。

四是科研成果转化。
早在成立之初,西湖大学就建立了成果转化办公室,将科研成果转化,带动更多的高科技产业,从而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说,西湖大学开拓了学术圈与商业圈之间的道路。
令人惊喜的是,西湖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初见成效。2020年的6月1日,西湖大学旗下的企业西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超亿元的A轮融资,这是西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三个项目之一。
06.诺奖得主等顶级人才这个坎
要办世界顶级大学就得有世界顶级人才——诺贝尔奖得主。这也是为什么在创办西湖大学后,施一公格外关注每届诺贝尔奖的原因。毕竟,诺贝尔奖得主才是科研学术的风向标。

用施一公在央视面对对节目中的话来说,他意识到如果自己能早一点得到诺贝尔奖,会对大学创办创造一个非常好的舆论环境,会让西湖大学得到社会理多的支持和理解。
目前,尽管西湖大学请来了诺奖得主杨振宁作为西湖大学首届董事会名誉主席、还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生物科学家、加州理工学院原校长戴维·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成为校董成员,但这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要媲美加州理工学院更是任重道远。
要知道,加州理工学院虽然在校学生仅有2000余人,但 自1891年创办以来,已走出74位诺奖得主 ! 诺贝尔奖产出率全美第一,力压同样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 。

不过,西湖大学全球招聘顶尖学术人才,采用教授治校和实行与国际化接轨的长聘准聘教研人员聘任体系,有力地保证了西湖大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世界顶级科研成果。
要知道,教授治校在国内并非新生事物,它孕育于明末清初,成型于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普遍推行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不断修正一直持续到40年代末期。
如今,“教授治校”制度的回归,不仅让“钱学森之问”有了更直观的解决之路径,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

不过,也有人表示,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差异,在内地办大学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有没有官方的头衔,比如以前的985、211、现在的“双一流”等等。
毕竟,包括学术在内的所有资源,主要是通过行政力量来配置的。有头衔,前途大好;没有头衔,大概率不利。
不过,西湖大学的创办,就是要解决国内教育行政化等深层次体制机制的问题,还需要借助行政力量来获取资源吗?
07.即便失败也是虽败犹荣!
我想说的是,一直在改革并有长足进步的国内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人除了牢骚之外还是牢骚,并未就如何更好地改进建议献策,更不用说付诸行动。
而当施一公等人按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之后,又有太多太多的人不看好。
不过不看好也没啥,毕竟这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尝试,越是有争论越能避免西湖大学在办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是警醒,更是鞭策。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探索尝试能成功是最好的事,即便不成功也是虽败犹荣,更何况现在谈论西湖大学能否成功还为时尚早。
对施一公个人而言,这样的探索成功了就是利在千秋的事,甚至有人觉得他可能成为与蔡元培这等齐名的教育家。
如果失败了,对他本人并未有太大影响,他仍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更何况,这样的探索本身就不叫失败,只能说此路不通而言,也能来以后的探索提供借鉴和经验,抑或教训。
即便失败,最多也就像南方科技大学的探索一样,最终被“收编”为跟其他大学一样。
不过,西湖大学的成立,不管是从施一公个人,还是从更高层面,我们都能看出相关部门对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决心。

我们要相信,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相匹配的世界顶级大学,这是雄壮奔腾的历史洪流使然!
西湖大学的探索,也就意味着中国有一大批有情怀、有理想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愿意慷慨解囊,为圆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明白这些,也就明白了面对诸多不看好甚至被揶揄,为什么施一公仍倔强地坚持理想的原因。
施一公要做的,就是为世界文明、人类未来,做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在你看来,西湖大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呢?资金?顶尖教授难求?还是什么呢?